Apple Watch只剩「擠牙膏」?蘋果傳10週年要放大絕,「Watch X」預測總整理
Apple Watch只剩「擠牙膏」?蘋果傳10週年要放大絕,「Watch X」預測總整理
2023.08.14 | 3C生活

距離蘋果智慧手錶Apple Watch登場至今已經8、9年過去,現在有消息傳出蘋果正在為這款產品的10週年著手祕密準備,預計屆時將推出一款有個重大革新的Watch X,可能會有更優質的microLED螢幕、血壓檢測功能等硬體及功能上的新進展。

根據《彭博社》報導,目前蘋果在Apple Watch的升級上,就彷彿「擠牙膏」般每隔兩年才會有較大的更新,2020年更新過晶片後,S6、S7及S8晶片其實都是使用相同的處理器,這一年Apple Watch Series 6新增了血氧功能,隔年的Series 7最大變化就只有更大的螢幕,而去年Series 8則新增了體溫感測器,以及推出高階款式Apple Watch Ultra。

但這也代表著,今年登場的Series 9不會有太多的更新,預計尺寸與目前相同,最大的區別只有較快的處理器,以及不同的配色,對於去年才購買新智慧手錶的果粉來說,或許不是很有更換的吸引力。

實際上,蘋果從2018年推出Series 4後,Apple Watch就沒有太大的改變了。

Apple Watch十週年將至,蘋果新一代產品將帶來巨大革新?

但這個情況可能會在明年或者後年亮相的Apple Watch X有所改變。目前有消息指出,蘋果正在為Apple Watch 10週年籌備新款產品Apple Watch X,有望成為至今變革最大的一款產品。Apple Watch是在2014年發表、2015年正式推出,暫時還不確定蘋果會在2024或2025推出這款產品。

apple watch ultra
去年Apple Watch Ultra登場,按照每兩年才有一次大更新的經驗,今年的Series 9被認為不會有大變化。
圖/ Apple 蘋果官網

針對重量級的Apple Watch X型號,蘋果目前正著手研發多項技術革新,例如打造更輕薄的錶殼,以及改變錶帶與手錶本身連接的方式。

目前Apple Watch錶帶的連接方式較為傳統,是用錶帶插入手錶上下方的凹槽固定,但對於工程師而言,這套作法佔據了智慧手錶珍貴的空間。而為了騰出更多空間,蘋果正在研發錶帶的磁力連結系統,省下的空間將可以用於更大的電池或安置別的新組件。

另外《彭博社》還指出,蘋果打算在Apple Watch X上使用Micro LED螢幕,能帶給用戶更高清晰度與更精緻的色彩,同時受到期待已久血壓監測功能,也預計會在Apple Watch X上現身。

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技術都還在研發當中,究竟是否會用於Apple Watch X上還無法完全確定,也很可能會有超出目前爆料的軟硬體更新。

惦惦吃三碗公,Apple Watch獨攬智慧手錶市場60%營收

相較於蘋果的其他產品,Apple Watch似乎一直相對低調、受到外界的矚目程度較低,同樣分類在穿戴式裝置的AirPods因其快速的竄升,都曾被評價為單獨拆分都足以成為一間《財星500大》公司的程度。

雖然過往Apple Watch每年升級幅度小為人詬病,仍然在商業上繳出良好的成績單,在智慧手錶市場中一直是絕對的霸主。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資料,2022年Apple Watch佔據全球智慧手錶出貨量的34%,若從收入來看的話,更是達到60%以上的水準,與排行第二的三星差距龐大。

蘋果2022年的財報裡,穿戴式裝置及智慧家居產品總計貢獻約411億美元收入,外媒《Business of Apps》指出,其中Apple Watch可能貢獻140億至180億美元收入,高於AirPods 100億美元的估計。

蘋果每年按時推新款Apple Watch並不是打果粉年年換新的如意算盤,而是希望每年的新機能夠提供各個舊款Apple Watch用戶升級的理由,以及其他廠牌用戶跳槽的契機。但隨著3C產品進展越趨緩慢,未來放緩推出新產品的速度也並非不可能的事,就有消息指出蘋果高管已開始討論延緩新產品推出,雖然這項議題在內部還沒有到深入討論的地步。

蘋果也曾經拉長過其他產品的發布週期。以往iPad也是每年固定更新的「年貨」產品,不過現在每一代iPad的推出間隔都至少達18個月以上。

資料來源:BloombergMacRumors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及對支付工具的使用需求,間接促使金融支付服務在近年來出現許多重大變革,從主動融入生活場景、串連數位實體通路,讓服務無所不在、再到如今因應超維金融時代到來,支付服務走向「超越維度、微至個人」,已成未來必然趨勢。

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報告,所謂超維金融意指,金融服務不只要跨越客群、通路和場景等各個面向,更要確保服務維度可以細緻到滿足每一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而在超維金融時代下,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使用自己喜好的支付工具進行交易,成為金融業者發展支付服務的重點。

一直致力提供完善金融商品與服務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以下簡稱中信銀),從跨場景、跨境與跨平台三個面向出發,發展出多元、便利及優惠的支付服務,不只符合民眾希望金融服務可以跨維度與個人化的期待,領先趨勢的佈局策略,亦讓中國信託成為支付產業裡的領導品牌。

跨場景|打造超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從跨場景的角度出發,中信銀的佈局策略是,積極與不同場景的領導品牌合作,包括航空、交通、電信、百貨、電商、外送、社群與公益等,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且最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在跨場景支付生態圈,中信銀除了提供包含辦卡、刷卡、累點、折抵、查詢資訊等無斷點支付服務,更整合合作夥伴力量創新刷卡回饋機制,讓民眾在消費的同時也能享有超值優惠。中信銀與LINE Pay合作發行聯名卡,並推出刷LINE Pay卡便可獲得LINE POINTS點數回饋的創新機制,不只突破傳統聯名卡只能回饋紅利點數或現金的框架,LINE POINTS可以折抵消費、購買LINE貼圖或是電子票券、捐款、轉換成其它點數或航空哩程的使用彈性,也讓LINE Pay卡成為台灣民眾最愛用的信用卡之一。

此外,中信銀除了與台灣中油合作發行中油聯名卡,更進一步協助台灣中油推出台灣第一個行車交通電子錢包「中油Pay」,並創新推出中油 Pay綁定中油卡先儲值再加油最高可獲得6.8%回饋,及加油時自動優先折抵紅利金的服務模式,成功獲得廣大開車族的肯定,創下發卡量近130萬的佳績。

跨平台|整合最多元的商戶金流服務

就跨平台的角度來看,中信銀則推出整合多元支付工具的商戶金流服務。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近五成消費者認為,在不同通路使用不同支付工具是一件相當不方便的事情,此外,不同年齡階層消費者偏好使用的支付工具亦不一樣,由這兩點調查結果來看,商家必須提供多元化支付工具,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帶來好的交易體驗。

為協助商戶跟上多元支付趨勢,中信銀事先串起刷卡機、行動錢包等不同支付工具,讓收單金流服務可以跨越不同平台,不僅為商家省下自行整合的時間與成本,也提供消費者自由選擇付款方式的彈性。目前中信銀的收單金流服務共有手機刷卡機、多元支付刷卡機及雲端收款三種,商戶可以根據自身的營運型態及應用場域做選擇,輕鬆跟上多元支付趨勢。

手機刷卡機則是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將手機或平板化身為刷卡機,消費者可以使用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支付工具感應付款,適合移動收款商戶,也適合沒有實體門市或門市空間有限的商戶。多元支付刷卡機整合20種以上支付工具,且同時具備刷卡、感應及掃碼等各種功能,商戶只需要一台設備就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支付需求。雲端收款則讓商家可以發送付款連結給消費者,消費者點選網址後輸入信用卡相關資訊,就能完成付款。

DSC04898-2.jpg
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可將手機或平板輕鬆化身為刷卡機, 無論消費者使用的是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 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都可以透過支付工具感應付款、快速結帳,適合移動收款商戶。
圖/ 中國信託

跨境|發展更便利的跨境支付工具

站在跨境的角度,中信銀看準跨境電商網購趨勢,且觀察現行主流跨境支付工具的種種不方便,例如:使用ATM/Web ATM轉帳必需重覆輸入資訊、使用超商繳費要特地走一趟便利商店等,中信銀近年積極與跨境業者合作推出更便利的台幣存款帳戶支付(ACL)服務,為民眾提供跨境支付新選擇。

目前,中信銀已經於淘寶APP上推出ACL服務,淘寶會員只要綁定中國信託台幣存款帳戶,日後購物結帳時,便能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無需重覆輸入轉帳帳號等資訊,也不必特別出門,既安全又便利,而且手續費只有1%,亦沒有其他額外費用,交易成本比起傳統支付工具還要低。

面對超維金融時代的到來,中信銀除持續擴展跨場景支付生態圈、與更多境外業者合作,以及協助更多商戶建構便捷且安全的收款服務,還會依照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期待–超越維度、微至個人–與時俱進的完善支付體驗,實踐「客戶在哪裡,我們的服務就在哪裡」的承諾。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