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大AI工具排行榜!除了ChatGPT,還有3款必收好用AI也上榜
全球50大AI工具排行榜!除了ChatGPT,還有3款必收好用AI也上榜

很難想像,ChatGPT問世至今才快滿1歲。自2022年底上線,短短2個月時間,ChatGPT就達到月活躍用戶1億的成就,成為有史以來最快達成此里程碑的應用。矽谷知名創投a16z,9月發布了一份分析報告,依據截至2023年6月的網站與App每月造訪數,製作出了一張全球月流量前50大生成式AI產品排行榜。

不過a16z在報告中特別提到一個前提,雖然目前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生成式AI(GenAI)工具,仍以網站優先,但行動應用程式的使用量也持續攀升,因此他們綜合了網站流量與App使用量數據來做出排名。然而,此份清單的限制就在於,純應用程式以及在Discord伺服器中所發生的網路活動,皆不計入此統計內,也就是說,這是一份簡單粗暴的排行榜,而非精密統計的詳盡排名,但我們仍可透過榜單,大致理解全球生成式AI工具的類別趨勢。

儘管a16z強調上榜應用的代表性並不完整,但作為一般使用者,這份榜單還是很吸引人,不少工具也是先前沒有使用過的。因此,本篇除了整理a16z報告的趨勢觀點外,也從榜單中試用了幾款應用程式。

LLM助理強勢霸榜、「幫助者」群聊竄紅

那麼先來看看這份報告。首先,ChatGPT無庸置疑遙遙領先,估計目前每月造訪數為16億次,每月用戶數為2億(統計截至2023年6月),ChatGPT成為了全球造訪量排名第24的網站,且光是ChatGPT的流量就占了前50大生成式AI產品總量的60%!而與ChatGPT同屬大型語言模型(LLM)助理類別的應用,還有Google的Bard、Quora的Poe,在前5名中就占據了3個位置,此類別總流量則占榜單68.7%。

a16z ai
矽谷創投a16z分析截至2023年6月的網站與App每月造訪數據報告,發布全球每月流量前50名的生成式AI產品榜單,其中ChatGPT排名第一。
圖/ a16z

雖然LLM助理占據了近7成的流量,但「陪伴型AI」、「內容生成工具」2類應用也快速成長中。

如榜單排名第2的CharacterAI,即是一個陪伴型AI平台,站上提供數百名已設定好角色的虛擬人物,如馬斯克(Elon Musk)、愛因斯坦(Einstein)等名人,又或是洛基、鋼鐵人東尼史塔克、超級瑪利歐等電影或遊戲角色等。它的用途廣泛,除了休閒娛樂外,特別在「幫助者(Helpers)」的角色類別裡,有各種結合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物,如圖書館員、心理師、英文老師等,可作為知識學習、健身指導、面試教戰、心理療癒等用途,且近期增加支援中文外,最新釋出的版本更提供訂閱用戶開啟「群聊」功能,使用者除了以往一對一的聊天,現在也可以拉喜歡的角色一起到群組中對話。

而在占據前50大應用總流量9.7%的「內容生成工具」類裡,除了最大宗的圖像生成占據此類別流量的41%外,其次還有寫作工具占26%、影片生成占8%。圖像生成類工具如榜單上第8名的Midjourney,已在台灣廣為人知,另外第12名的Leonardo AI,雖然知名度還未如Midjourney,卻也是近期相當受矚目的一套免費AI繪圖工具,除了圖片品質與生成速度方面皆在水準之上,透過該平台所生成的圖片,也可無條件運用在商業用途。此外,操作門檻相對友善,除了給予指令(prompt)外,還可套用現成的模型來進行算圖,或上傳圖片來生成新圖,即使想不到有哪些提詞可用,它也可以幫你產生,透過這些輔助,更容易繪製出符合使用者心中所想的成品。

冷門工具靠社群出圈,走向專精、碎片化

另外,從上面案例來看,也觀察到熱門AI工具有愈來愈專業化、碎片化的趨勢。像是Leonardo AI,儘管與Midjourney同為繪圖應用,但它的3D功能,更聚焦回應了遊戲產業的需求。又如排行第5的QuillBot,幾乎可以說是專為寫作者而生的工具,除了能理解你的語義、修正文法外(順帶一提,這個基礎功能還能拿來練英文寫作),付費升級還能切換不同寫作風格,包含正式書寫、學術論文書寫、創意寫作、簡化、擴寫等,衷心期待它完整支援中文的的版本。

此份報告另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觀察點是這批AI工具所獲得的流量,幾乎是自主流量( organic),也就是說開發者沒花一毛錢,大量用戶就自動湧入平台註冊使用!這在消費級應用市場逐漸殺成紅海的此時,相當不容易。

事實上,大部分App廠商,都面臨需要斤斤計較獲客成本與客戶終身價值的處境,但ChatGPT橫空出世,以及隨之而來百花齊放的應用,吸引了高度的關注。尤其討論度最高、最熱門的應用,藉由X(前身為Twitter)、Reddit、Discord及各種其他擴散管道,可獲得大量免費的流量,透過口碑推薦達到自然有機的成長。

而且,消費者願意為這些工具掏錢!根據App市場分析龍頭data.ai(2022年以前名為App Annie)的報告,全球用戶2022年在App商店的花費共1,670億美元,相較前1年同期下降了2%,除了受到整體經濟的影響外,也可以看到App市場競爭白熱化。然而,在50大AI工具榜單中,已有 90% 的開發商開始賺錢,且幾乎都是透過訂閱模式來實現盈利。此外,榜單上的產品,每月訂閱費用平均落在21美元(約新台幣680元),年訂方案費用則平均為252美元(約新台幣8,150元)。相較其他消費級訂閱產品,平均年訂閱費用低於70美元(約新台幣2,270元),月訂費用平均10美元(約新台幣325元),又或者,用更親切的比較基準——Netflix的月訂方案,在台灣最高為每月新台幣390元,1年下來也才新台幣4,680元,可以說,這些AI工具的出現,不只提高消費者掏錢的意願,也解鎖了新的付費水準。

應用聚焦桌機大本營,App爆發指日可待

就使用平台來說,雖然目前主力仍在桌機,但行動應用後市可期。截至目前,多數工具包含ChatGPT,皆以桌機瀏覽器應用優先,甚至ChatGPT也花了6個月時間才推出App版。

此現象跟榜單上50家公司多屬於小型開發團隊有關。事實上,上榜的50家公司,只有 5 家是現有大型科技企業的產品或被它們收購,像是科技巨頭Google的Bard、問答網站Quora的Poe、教育科技網站Course Hero的QuillBot、圖庫網站123RF的Pixlr和微軟(Microsoft)的Clipchamp,且剩餘45家當中,更有48%沒有外部資金,靠團隊自力更生。

當人力、資金等資源有限時,這些人工智慧小公司比起將心力分散到網頁、iOS與Android等不同版本上,更傾向集中火力在能接觸最廣泛消費者群體的網頁版。而實際上,榜單上同時擁有網頁版與App版的15家公司中,幾乎都是網頁版流量遠大於App版,甚至App版每月流量只占整體不到10%。

不過,榜單中仍有例外,像是AI自動去背工具PhotoRoom、前文有提及的聊天機器人Character.ai,以及文字轉語音服務Speechify,行動應用程式的參與度高出網頁版應用。有鑒於每位使用者每天在手機花費的時間平均高於電腦36分鐘,整體網路使用無疑是行動優先,因此儘管目前只有少數App流量高於電腦版,仍可預期接下來會有更多行動優先的生成式AI應用問世。

photoroom ai
在照片編輯平台PhotoRoom中,可進行AI自動去背及各種修圖動作。除了電腦版也推出手機App,更方便創作者使用。
圖/ photoroom

最後,分享3款試用後覺得不錯的App。

第一是大量製圖需求的好幫手PhotoRoom,除了前文提到的Character.ai、QuillBot外,也試著用用看PhotoRoom的手機版,優點在於操作簡單好上手,且付費版除了可智慧去背,還支援AI自動生成背景、批量處理,為不同平台製作相應的尺寸,包括社群媒體及蝦皮、momo等電商平台,同時能套用品牌視覺,如商標、標準字、標準色及字體等,大量簡化人工視覺處理的繁複步驟。

第二是VEED.IO,一款影片小白也能用的線上影片編輯工具,剪輯時需要將影片上傳到伺服器上,基本的影片剪輯工具都有,也提供模板、濾境、轉場、音訊、字幕等功能。除了能手動輸入字幕和合併字幕檔外,還內建 AI 自動辨識技術,能自動新增字幕、翻譯影片、轉錄音訊檔、增加視覺效果等。包括文字、圖像元素,有豐富的風格、素材可選擇,是一款零基礎也能操作的影片編輯器。

VEED.IO ai
VEED.IO為一款即使零基礎也能輕鬆編輯影片的工具,內建 AI 自動辨識技術,提供翻譯、字幕生成等實用功能。
圖/ VEED.IO

第3個Copy.ai是一款AI寫作工具,目的是希望幫助用戶快速生成高品質的文本內容。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和深度學習模型,它可以生成各種不同風格、主題、格式的內容,例如廣告文案、產品描述、部落格文章、社群貼文等等。特色是在生成內容時,會引導你選擇不同情境、不同語氣,使用起來很直覺。基本上丟出一個問題或簡單幾個論點,它可以幫你整合延伸成一整篇文章,且支援繁體中文,並強調可以幫助用戶生成符合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文章。

AI工具市場快速變化,這次a16z的流量Top 50排行榜,雖強調供用戶探索趨勢而非詳盡排名,但榜單上仍有不少工具值得挖掘,不過目前各平台的免費版大多只能淺嘗,真要能完整協助如影片製作、文案產出等,基本上都要進入付費模式才能提供使用者更完整的協助。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