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為何重農鄙商、支持奴隸制,卻忽視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為何重農鄙商、支持奴隸制,卻忽視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自由市場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色彩。當他談及自由市場時,他談的其實是英國及其殖民地。他相信英國是因為君主立憲制與《權利法案》才能獲得這些成功,這對於採用不同社會制度與政治體制的各個歐陸國家而言,是不可能實現的。

以「財富來自農業」的老生常談為開頭,斯密在《國富論》中發展出了屬於他自己的重農經濟學。斯密同意魁奈的觀點,認為農業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泉源,而多餘的農產品是工業能製造出財富的基礎。工業本身不會生產財富,其作用只是廣泛發揮多餘農產品的價值。對斯密來說,魁奈的《經濟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發現」,原因在於《經濟表》展現出農產品是如何餵養商業,帶來經濟成長與「富饒」。斯密和休謨一樣,認為農業不應該被課稅,如此一來才能保護農業生產力。他也不認同對工業的投資。在一個健康自然的體系中,即使是非農業的商業與工業利潤,都應該要直接回歸到農業上,因為「 任何同等的資本帶來的生產勞動量,都比不過農民所帶來的 」。斯密研究了經濟流動以及經濟要如何實現傳說中的均衡,但他不瞭解的是,創造指數成長財富的唯一途徑不是把資本投資在農業,而是投資在科技與工業。

商人只是借助「看不見的手」成功,他倡議農業才能提高社會財富

斯密深切懷疑工業與私營企業是社會的潛在敵人,指責公司和貿易行會不僅導致壟斷,更導致工人待遇不佳。《國富論》花了可觀的篇幅警告「大公司」和「雇主」會如何侵蝕「工人」的薪資、誠信和勞動力,而「工人」如果直接和「顧客」交易則生產力會更高。斯密認為企業是寄生於社會的中間人,拉低薪資的罪魁禍首。他說,促進工業發展的不是發明家、公司和投資人,而是各個勞工本身。他認為如果勞工能擺脫公司,就會導致薪水整體上漲和社會進步。

斯密引用魁奈的話,堅稱商人和製造商在經濟上是「不結果實的」,他主張:「工匠和製造商付出的勞力,永遠都不會使土地原始產品的整體年產量之價值出現任何增加。」商業階級的成員只有把資本重新投資於農業,才能夠「提高社會的收入與財富」。對斯密來說,唯有讓農業領域更加富有,才能使商業擴張、工業成長,甚至能使「勤勞的窮人」及其家人的薪水足以供應「有益健康」的飲食、合用的衣物和舒適的居所。基於這些理由,斯密提出,如果社會能賦予農業生產自由,任由地主主導社會,那麼此一制度將會創造出一個充滿仁慈美德的社會,這個社會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把商業帶入農業的道德柵欄之內。

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三度使用「看不見的手」這個比喻:一次在《道德情感論》中、一次在《天文學歷史》中,一次在《國富論》中。他每次使用此比喻的方法都相當模稜兩可,甚至帶有批判意味,這使得歷史學家艾瑪.羅斯柴爾德(Emma Rothschild)假定他是「諷刺性」地使用這個隱喻。

斯密不喜歡「系統能像移動棋子一樣移動人類」這樣的情況。相對的,他認為人類會在社會中自行移動,而道德可以幫助他們採取對集體有益的舉措。然而斯密也認為,若放任商人自行其是的話,他們並不會做出符合道德良知的經濟決定。他認定商人很自私,就算有某個商人做了一件好事,那也是因為「 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了這個事件,而非出自商人的意圖 」。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社會,它會拉著商人遠離本能的貪婪,而引導這隻手的是我們完全看得見的地主統治菁英,他們藉由精心打造的稅收制度來支持重農抑工,讓大自然獲得自由並為國家創造財富。唯有與農耕密切相關的農民和勞動者不需要社會道德來推他一把;在農業生產中,他們已經依據勞動分工在工作了,這種勞動分工並非來自智識,而是來自一種斯密認為是與生俱來的事物:對效益主義交換行為的「人性傾向」。 社會中的領導者必須透過政治支持農業領域,從而創造出經濟平衡。 斯密表示,透過這種方式,他們得以效法西塞羅式的羅馬美德。

male-farmer-who-is-using-shovel-dig-soil-his-rice-
圖/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male-f

社會領袖必須確保商人無法控制政治。如果商人控制了政治,他們將會建立壟斷,並破壞市場。斯密認為柯爾貝犯的錯誤是給予商人和企業家太多權力。斯密錯認為是商人的影響力導致柯爾貝通過了太多政府法規,更過分的是,柯爾貝甚至因此高估了「城鎮工業」又低估了農業。斯密是第一個使用「重商制度」(mercantile system)一詞的人,他在此指的是由商人管理並且為商人牟取利益的政府。斯密堅持認為,商人階級的壟斷傾向對市場的道德與自由構成了最大的危險,因此國家必須進行反制。 政府角色該做的就是解放大自然,和阻止商人具有破壞性與壟斷傾向的行為,讓道德的市場把商人拉回到農場這個財富之源。

然而,就算在斯密提出了這麼多批判之後,他的觀點還是與柯爾貝有諸多共通之處,他讚揚柯爾貝的「傑出能力」和「誠實正直」。斯密的學說並不反對如今和柯爾貝以及重商主義連結在一起的經濟民族主義,而他在《國富論》中某些章節裡的論述簡直就像是柯爾貝說的,在他描述如何建立帝國貿易區時尤其如此。斯密解釋, 看不見的手的部分任務是引導商人去支持「本國」而非「國外工業」,進而產生「最大價值」。 他大加稱讚1651年通過的保護主義性質《航海法》,認為此法規「或許是英格蘭所有商業法規中最明智的一項」,因為《航海法》的目的是防止外國商人損害英國貿易,並推動國內與帝國市場的擴張。

支持殖民與奴隸制,卻忽略重農主義、工業革命

按照現代的標準來看,斯密所讚揚的英國社會並不是什麼自由主義的天堂。十八世紀的貴族對生活在他們土地上的人們仍保有強制性的封建權力。他們控制了法官、警察、民兵、領地中的所有公共生活與大多數私人生活。而國家也並不友善:這是個「強徵隊」(press gang)四處橫行的時代,軍隊從路上抓走貧窮的男孩與男人,未經同意就徵召他們進入海軍生涯。1723年,英國制定了《血腥法典》(Bloody Code),列舉了兩百種可予以判處死刑的罪行,包括偷羊、偷兔子與未經許可砍樹。絞刑官的繩索逼近人們眼前,罪犯常常被烙上鐵印。斯密並不是盧梭。他不打算改變英國。但他確實希望增加國家財富能帶來適度的社會進步。他所謂的進步指的是工人能達到合宜的生活水準,讓他們一家人都有足夠的食物、像樣的居所、溫暖的衣物。

英國社會的看不見的手,得負責將英國的文明力量帶到殖民地,這意謂著要教育殖民地的人口,他們因為距離大都市很遙遠,需要花時間才能發展為成熟的商業社會。斯密以美洲為例,說明商人之所以不適合執政,是因為他們在決策過程中只會考慮自身利益。斯密並沒有提到是約翰.洛克自己創造出馬里蘭州的菸草壟斷的,只是抱怨商人「出於怪異的荒謬想法」,認為「君主的特質」只不過是貿易與商人利益的「附屬品」,一心只想要排除競爭對手。對於先進商業社會尚未完全形成的地方,一個洛克的菁英式開明政府,必須先透過文明的影響力介入,將自然之手引導向適當的位置。斯密寫作的時候正值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1775年至1783年),雖然他反對美國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但若這件事真的發生了,他希望兩國能結成自由貿易聯盟。但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做的決定卻正好相反,美國在1783年對所有外國商品徵收關稅,以保護正在發展中的脆弱經濟。

usa-independence-day-concept-with-old-declaration-
圖/ Image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

斯密相信社會進步的階段性,也相信英國的洛克式農業契約社會,所以他熱切地支持殖民征服與奴隸制。因大英帝國將會把農業社會帶到「獵人與漁民的野蠻國度」,讓這些獵人與漁民可以創造出盈餘,朝著商業社會的文明化「便利」而進步。此外,斯密也相信更好的法律有可能改善奴隸制度。斯密顯然對法國殖民地普遍實施的刑求、強暴和肢解等行為毫不知情,他不知為何認為法國奴隸制度是一種「溫和的手段」,使受奴役者更加忠誠、更有生產力,還能增進他們的「智識」,使他們把自己的利益與主人的利益連結在一起,並逐漸進步成為「自由的僕人」。斯密看待自由的觀點如同他看待經濟:兩者都是進步的連續體中的一部分。雖然看不見的手也為奴隸而運作,但先決條件是這些奴隸必須演化到斯密所認定的更高道德程度與社會層次。

斯密認為奴隸制度沒有根本性問題,忽略了重農主義者其實反對限制人類,他也同樣忽視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經濟潛力,而當時那場革命就在他眼前改變了整個世界。他認識工業蒸氣引擎的發明者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還幫助他在格拉斯哥大學找到一個可以當作實驗室的地點。然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斯密瞭解工業化紡織與工廠的真正經濟意義,他甚至可能根本不瞭解瓦特的蒸氣引擎具有何種革命性的力量。

自由與干預-300dpi立體書封.jpg
圖/ 時報出版

本文授權轉載自《自由與干預》,Jacob Soll著,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