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員拚一點,月入10萬不是問題?深入現場的三個觀察:高報酬成過去⋯
外送員拚一點,月入10萬不是問題?深入現場的三個觀察:高報酬成過去⋯

「外送員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好賺,時薪甚至比最低薪資還要少。」《超級外送員》的作者蔡宛芸直言。

2019 年,在 PTT 網路論壇上,一名外送員曬出自己月入 10 萬元的薪資單,引起大眾的關注,也讓外送員低門檻、高報酬的傳聞不脛而走。然而,這張薪資單卻禁不起仔細推敲,有網友分析,這名外送員若要做到月入 10 萬,一個月只能休息一天、一天工時甚至長達 16 小時。「做自己的老闆」「工作時間自由」這些誘人形容詞的背後,似乎更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月入 10 萬、工時超自由,做外送是自己當老闆?

根據勞動職業安全署統計,2019 年,全台灣平台外送員的從業人數為 4.5 萬,到 2022 年已增至 15 萬。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台灣爆發,消費者對外送的需求大增,也讓外送員這個職業走到大眾的面前。

這項新型的平台經濟引起蔡宛芸的注意,當時仍是台大城鄉所碩士生的她,畢業論文決定研究外送行業,但在外送平台不斷變動報酬計算機制下,為了取得最真實的數據,她加入外送大軍做田野調查。她實際從業時間為 2 個月,共接過 160 餘個訂單。

延伸閱讀:14萬人搶當外送員,好賺嗎?調查揭:月薪中位數36K、平均11個月換工作

觀察一:送餐事故頻傳,為了賺錢不要命?

2020 年 5 月,出現一則外送員當街向警察雙膝下跪的新聞。事件起因為該名外送員違規騎上人行道被開單,只見外送員向警察哀求道:「我送便當已經遲到」、「不要讓我這幾天都做白工」。這辛酸的一幕是全台 15 萬名外送員的縮影,甚至有外送員已將罰單列入日常開銷。尤其在大台北地區,尖峰時段停車格一格難求。蔡宛芸表示,「等我找到停車位,客人的餐點都涼了。」

根據審計部 110 年度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外送員在 2021 年涉入的交通事故,多達1萬餘件,其中超過半數不是由外送員主導發生的。另外,交通違規的案件數量,則約 2 萬件。

外送員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不惜違規也要搶快?蔡宛芸在書中給出了答案:平台機制。外送平台的報酬計算方式是一個黑盒子,外送員只能被動接受。除此之外,外送員每單的報酬正在逐年下滑。根據她自己的經驗和其他外送員的訪談,2016 年一單的報酬可達 120 元,如今一單的報酬最低可能不到 20、30 元。假設外送員一小時能接 3 單,時薪也遠不及《勞基法》規定的最低薪資 176 元。

蔡宛芸_《超級外送員》作者_2023-10-27_侯俊偉攝影_ (1) (1).jpg
圖/ 侯俊偉 攝影

觀察二:承攬可以討論合約內容,外送員無法決定自己的勞動條件

目前的外送平台,雖說以「按件計酬」,但外送平台的報酬計算方式並不透明, 也模糊了僱傭制與承攬制之間的界線。

以承攬制來說,屬於自主接案,契約要明確規範承攬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及範圍,雙方可就契約內容協商,而承攬人(外送員)只要在期限內完成工作,即可得到報酬。定作人(外送平台)不得另行干涉;相對地,僱傭制的勞工須服從雇主的指揮監督,如上下班打卡及績效考核。因此,二者最大的差異為「從屬性」,可理解為雇主的監督權大小。

然而,當外送員加入外送平台,對於工作地點、時間、方式與內容、甚至接單(簽約)與否,諸多細節無法協商,這和「承攬」的定義相去甚遠。這也使得外送員游離在《勞基法》之外,不具備底薪和勞健保。除了賺到勉強溫飽的報酬,還會被平台的業績、獎金制度追著跑,只能一次次壓縮送單的時間,不惜違規也要搶快。

延伸閱讀:5萬外送員是雇傭還承攬?Uber Eats、foodpanda現身說:讓我們有下一個七年!

觀察三:看不見的辛酸,被消費者當成「行動 ATM」

蔡宛芸深入外送員的工作現場,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不外乎雨天送餐。「與其說是賺錢,不如說是在『搏命』。」蔡宛芸也以「闖關」比喻外送員從接單、取餐到送餐的過程。這些關卡包括:店家拖延、定位不準,甚至曾有消費者遞給外送員 700 個 1 元銅板;有些店家為了換零錢,也會點外送付現金請外送員找零,這些都是外送員要自己吸收的時間成本。

或許,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外送員的「裝備」需要自行購入,包括制服和保溫箱。蔡宛芸解釋,「買來的保溫箱是空的,你們看到的固定工具都要自己 DIY。」為了完整送出消費者的餐點,被迫各顯神通。

不讓外送員枯等!別忘了自己有點餐

2019 年,幾起外送員死亡車禍,讓公權力開始介入外送員的職災問題。2022 年也推出《災保法》,讓外送員能獲得職災保險的保障。不過,《超級外送員》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應該從令外送員意外事故頻發的根源著手,也就是改善平台的機制設計與勞動環境。

外送員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舉凡上班族訂午餐;行動不便者採購生活必需品;獨居老人叫餐等。除了政策上的改進,消費者該如何減輕外送員的負擔?「要記得你有訂餐!」原來有人訂完餐就出去遛狗、洗澡,或是忘記自己有訂餐,讓外送員枯等。蔡宛芸補充,「其實簡單的一句謝謝,就是最大的體貼。」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