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創、企業忙「科技接水管」,為何跟風趨勢還是FOMO?
【觀點】新創、企業忙「科技接水管」,為何跟風趨勢還是FOMO?

年底到了,愈來愈多行銷場合開始講明年的趨勢,產業開始用市調、數據收集產生報告,而專家解讀報告並預測趨勢。

報告大致上可以從2個方向切入,一個是產業調查,一個是成長預估。產業調查那一端,就是彙整產業的這一方,會在哪方面增加投資?預期客戶會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成長預估這一頭,就是看市場占比有沒有增加,消費者行為有什麼樣的改變?對比過去幾年的數據,拉出一條趨勢線。

產業調查只要取樣方法沒有問題,符合樣本數有效性,並且沒有誘因等偏差,那麼業界公司觀察需求方市場,可以說,雖然沒法量化,但可以知道整體聲量,雖不中亦不遠矣。而趨勢線的預估,就有很大的差異了,5年之後市場會達到哪裡,每一個調研單位對於數據解讀和預測方法都不同,可能會有倍數的差異。因此不要看到說,到2026年市場將會有多大,就把它當真了。

marketing
許多行銷場合會從產業調查及成長預估2個方向預測趨勢。
圖/ Digit Spark 提供

新創、企業流行跟風,未必能撐到最後

很多新創公司做的題目,是符合趨勢的,最前面做出了Traction(這個名詞翻成市場牽引力,我還是覺得怪怪,大家都用英文比較能理解)或許能引起天使投資人的興趣,但是在趨勢到來之前,並沒有真正的商業模式,所以沒法做到轉換,最終沒有支撐公司的現金流而失敗。

所以許多人開玩笑說,創業跑在趨勢未走到應用之前,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許多新創的題目,一直到好幾年後,由後進市場的人做類似題目而獲得大成功,只能說,趨勢沒有錯,但要等到市場環境水到渠成了才能做。

雖然,在資本市場資金比較充裕的環境,新創一路深耕技術好幾年,可能都增資到第N輪,然後就推出一個轟動武林,對岸稱為「王炸(比喻隱藏到最後給人重磅消息的事情,源於鬥地主遊戲牌型的其中一手)」的產品,例如Open AI推出ChatGPT,你看是不是王炸了?

但大部分的創業環境,沒有這個市場條件,往後走18個月內一定要有支撐的現金流,沒法一直做趨勢上很夯的題目,所以就Pivot(指創業時的關鍵轉折)來Pivot去,最後還是無法產生營收,錢也燒完了。

企業也經常跟著趨勢做轉型,把趨勢上的名詞都放上了公司簡介,但其實這些名詞沒有一樣對於公司成長或客戶體驗是真的有意義的,都是為了做而做。

就以過去幾年常講的「大數據」來舉例,有些企業存不到2顆硬碟的數據量,來源也沒有增加,更沒有分析解讀方法,就這樣放在公司的資料庫裡面,連資料分析都做不好,更遑論產生什麼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更有甚者,因為怕資料被盜,不敢上雲端,用各種安全方法把資料鎖在公司內網儲存單元,等於被束之高閣。

為了企業轉型,各種「科技接水管」活動,但沒有真的讓工作更便利,使用度自然也很低。「別人有、我們也要有」的思維之下,只是浪費了許多人力和時間而已。

趨勢潮流_trends_shutterstock_422834425.jpg
圖/ Shutterstock

FOMO再多都是浮雲,不如潛心研究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翻譯為錯失恐懼症,指擔心自己的沒參與到什麼事情,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擔心一不小心,就成了落伍的那群人。
某位股市名人的Podcast節目中,常常批評那些不做功課就衝進場的人為FOMO仔。

我光聽聞哈佛教授說:「AI不會取代人類,但使用AI的人會取代不用AI的人」,就感覺自己也快FOMO起來了。

朋友曾跟我說,FOMO有時候是好事,花時間看趨勢,至少比其他浪費時間的活動有意義。但是FOMO就是花大量時間在表淺的趨勢,沒有真正了解,只有名詞解釋飄來飄去而已。與其看這麼多趨勢卻不求甚解,不如花一些時間挑出哪些能有實際的應用,多花時間去潛心研究。

幾年前,我和當時國小的兒子,在東南亞搭乘鄉間火車,兒子看到小小一塊田裡,有很多位插秧的農人,他疑惑地說:不是有耕耘還是插秧的機器嗎?他們為什麼不用機器節省人力呢?

我回答他:當人力比機器便宜的時候,去買一台很貴的機器,有必要嗎?

不管是新創或企業,能解決什麼問題,才是參與趨勢、參與到什麼程度的最根本考量。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