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不斷、氣候危機、產業缺工,在在考驗全球企業的經營韌性。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爆發及各國政府致力淨零轉型,AI軍備賽和綠色貿易戰已悄悄上演。展望2024年,《數位時代》彙整出25項趨勢,帶領讀者搶先掌握產業與工作脈動。
趨勢16〉AR/MR頭戴裝置拚突圍
蘋果慢磨7年的首款混合實境頭戴裝置Vision Pro,將於2024上半年進入市場,被寄望和第一台iPhone同樣具備翻轉市場的力量。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直言,「蘋果可能是說服投資人,AR/MR頭戴裝置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消費性電子明星產品的最後希望。」
根據研調機構IDC和TrendForce的報告,全球頭戴式裝置出貨量已經連2年出現雙位數下滑,2022年減20.9%,僅880萬台,2023年再降至745萬台,年減18.2%,但2024年可望反彈回暖,達到46.8%的增長。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認為,蘋果Vision Pro是一大關鍵,「雖然第一代價格高昂,不易直接拉升銷量,但它的任務是促進內容生態爆發、吸引更多科技大廠投入。」
就在今年,Google宣布將與三星和高通三強聯手,分別貢獻軟體、硬體及處理器技術,在2024下半年推出頭戴裝置新品。至於市占高達50%的龍頭Meta,除了繼續推動平價產品搶進主流市場,據《華爾街日報》指出,Meta目前正與騰訊合作,準備推出面向中國用戶的頭戴裝置擴大市場。
而在生成式AI和頭戴裝置2大領域都是主流玩家的業者,會如何讓兩者結合也是2024年的亮點。柳育林認為,具備AI技術的廠商如Meta,預期將加強裝置的自然語言理解,甚至導入能在語音、影像、文字之間互相轉換的「多模態AI」,例如錄下聲音可以得到相關影像等應用。
趨勢17〉矽光子乘AI大勢放閃
AI商機持續發酵,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直言:「矽光子會是半導體產業5到10年後的突破點。」研調機構Yole更指出,全球矽光子市場至2027年將突破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17億元),IBM及英特爾(Intel)等大廠早就開始研究矽光子技術。
一般的電路板上,布滿許多由銅線製程的電路,電子便會循著這些銅製電路前行來傳遞訊號。矽光子則是改由「光子」取代大部分的電子做訊號傳遞,以達到更好的傳輸效果。這項技術已存在多年,現行伺服器的外殼後端,可插入「光收發器」,將訊號轉成光,透過如光纖這樣的光波導傳遞訊號。
如今台積電要做的,便是將收發器內負責的「光電整合模組」和晶片一起,運用先進封裝包起來,做成1顆矽光子。像這樣將光電整合模組和晶片封裝在一起的技術,稱之為CPO(Co-Packaged Optics)。
過去電子會從晶片出發,藉由用銅線走到光收發器才轉成光訊號。做成矽光子後,就可以縮短晶片到達光電整合模組的距離,後段全都由光子來傳送。由於光子傳送速度比電子快,加上不容易產生熱能,無論在效能還是功耗上的表現都能進一步升級。
MIC資深分析師鄭凱安指出,矽光子要普及化還要幾年的時間,如何微型化光電模組和矽光子伺服器布建等都是問題。鄭凱安則點名資料中心、車子、無人機和超大型顯示看板等領域,都是未來應用場景。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