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拳整頓網遊,騰訊、網易一天暴跌近2兆!發生什麼事?遊戲課金也要管了?
中國重拳整頓網遊,騰訊、網易一天暴跌近2兆!發生什麼事?遊戲課金也要管了?

一天之內,遊戲股集體閃崩。

12 月 22 日,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站掛出一份《網絡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消息迅速席捲整個社群網路。

《辦法》之所以短時間擊穿朋友圈並讓遊戲群、投資群炸開了鍋,源於其對遊戲項目的研發、測試、營運等環節皆實現了精準卡位。

整個《辦法》共八章、六十四條,一條條細則劃好邊界後,遊戲行業主流的設計、玩法、策略都需要不同程度調整,直接影響每款遊戲的日活和流水,等於掐中了遊戲廠商的「命門」。

很快,市場情緒傳導到二級市場,截至 12 月 22 日港股收盤,網易股價較前一日跌幅達 24.6%,市值蒸發約 1283 億港幣(約新台幣5100億元);騰訊股價較前一日跌幅達 12.35%,市值蒸發約 3670 億港幣(約新台幣1.4兆元),兩者合計跌超人民幣 4500 億元(約新台幣近2兆元)。

甚至,整個港股遊戲股踩踏出陡峭的下探曲線:心動、中手遊、IGG、網龍、創夢天地等遊戲股跌幅均超過 10%;A 股原本上午見底反彈下午也被帶崩:三七互娛、遊族網絡、吉比特、電魂網絡、掌趣科技、冰川網絡、富春股份等綠一色跌過 10%。

中國擬出重手管制,遊戲行業風雨欲來

從消息面來看,騰訊網易股價下跌很大程度上受《辦法》的影響。

原本,2022年版號重新發放,市場一度認為遊戲行業政策高壓期結束,於是 2023 年遊戲行業一改頹勢,逆勢復甦——《 2023 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3 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13.95% 達人民幣 3029.64 億元,首次突破 3000 億關口;中國遊戲用戶規模同比增長 0.61% 達 6.68 億人,為歷史新高點;移動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17.51% 達 2268.60 億元,創下新紀錄。

具體到項目,網易旗下《蛋仔派對》與騰訊旗下《元夢之星》重回聚光燈下,宣發造勢一度讓不少遊戲從業者有了新憧憬。

這背後源於派對遊戲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之前整個行業是休閒和棋牌等輕度遊戲完成用戶教育,然後重度遊戲完成收割,現在整個邏輯變了——可以將輕度遊戲做重完成收割,就像休閒派對遊戲原本是黏著度低的遊戲,但《蛋仔派對》追求玩法豐富度使得整個遊戲越做越複雜,休閒派對便越發向重度遊戲靠齊。

誰曾想,年末卻等來監管進一步收緊,以最新《辦法》中外界最為關注的五點為例:

網路遊戲不得設置每日登錄、首次儲值、連續儲值等誘導性獎勵——首充、累充、返充都是遊戲的命脈,也是很多遊戲維持 DAU、刺激起課的底牌,《辦法》等於切斷了絕大多數遊戲低成本拉新的手段,用戶活躍將大打折扣,且遊戲的次日留存、七日留存數據會非常難看;

網路遊戲須設置用戶儲值限額,並在其服務規則中予以公示,對用戶非理性消費行為,應進行彈窗警示提醒——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課金的大 R 玩家(願意投入大量資金的玩家)及高ARPU 遊戲,但對大 DAU 的競技、休閒遊戲影響有限;

網路遊戲出版經營單位不得在網路遊戲中設置強制對戰—— SLG 遊戲黑人問號臉,對戰是該品類最主流的玩法。

網路遊戲應對抽取次數、概率作出合理設置,為用戶提供虛擬道具兌換、使用網路遊戲幣直接購買等其他獲得相同性能虛擬道具和增值服務的方式——當抽盲盒的體驗被明碼標價,無異於卡住了 MMO、卡牌或依賴抽卡付費類遊戲最主流、核心的商業模式,不僅《陰陽師》《哈利波特魔法覺醒》這樣的遊戲會受到影響,連《原神》《崩壞:星穹鐵道》也會受到波及,因為它們流水很大一部分依賴抽卡撐住,底層其實也是卡牌。

不再允許計費測試——對於營運方評估遊戲的商業化設計和回收率也會產生根本性影響和重塑。

站在網友的視角,最新《辦法》不僅有利於減少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現象、治理網遊「過度課金」,還可以推動類似「一刀爆999元寶」「是兄弟就來砍我」這些品質堪憂、發行能力匱乏的換皮遊戲洗牌——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這類遊戲長期寄生於應用商店的推流和導量,往往不計成本地做渠道推廣,這些遊戲即便真出問題被下架,轉眼換一套馬甲繼續上線,遊戲成了「流量變現」的工具。

試想,當一款遊戲占據話語權的不再是精英玩家而變成了人民幣玩家——只要課金你就能變得更強;當一款遊戲越來越多新人被廠家活動裹挾——各種誘導消費,各種刺激儲值,遊戲體驗勢必惡化,儲值行為也變得廉價且盲目。

但將視線拉回遊戲廠商,二次元、乙女、SLG、MMO 等遊戲品類都是高課金、大付費滾起來流水,現在卡住每日登陸的獎勵,活躍用戶會加速流失;限制儲值數,間接阻斷了很多人民幣玩家的遊戲習慣,會嚴重影響高 ARPU 遊戲的流水和收入,例如二次元大作《原神》、現象級 SLG《三國志戰略版》。

至此不難看出,《辦法》條例細則都在不同程度控制遊戲產品的利潤率,延續了2021年版號寒冬以來對遊戲行業強監管的意志:

一方面是過去很多捕風捉影懸著的利空落地,包括「交易服務商必須經審批」、「不得向用戶提供網路遊戲幣兌換法幣的服務」、「技術測試限額用戶不得超過 2 萬」、「網路遊戲終止服務應辦理註銷手續」等細則都旨在將此前的要求明確落地;

另一方面對商業化限制擰緊了發條。不僅誘導付費、強制對戰等設計被明令禁止,而且小程序遊戲也被納入監管框架,政策訊號非常明確,遊戲公司商業模式或將面臨重塑。

對此,GamLook 認為,相對科學的方法是:為在營運產品提供 2~3 年的緩衝期,在行業下一代產品進行商業設計的新嘗試、並發放更多版號鼓勵嘗試,讓用戶從新產品從零開始接受。

當然,也有聲音認為,《辦法》發布更多是監管順勢「補位」。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雖然網路遊戲主管部門自 2018 年由中國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變更為國家新聞出版署,但是文旅部發布的《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自 2019 年廢止後,版署卻遲遲未發布新管理辦法。

GameLook 分析,此前行業未保工作試運行方式、變為正式機制需要時間,12 月 22 日發布的《辦法》在用正式法規的形式固定大量「830 新政」(2021 年 8 月 30 日中國發布《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路遊戲的通知》)的重要成果,實際上是一場姍姍來遲的政策補位。

澎湃新聞就此事於 12 月 22 日傍晚採訪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並援引內部人士的話,「既然是徵求意見稿,表明目前階段各界均可暢所欲言,以使其切實可行,更為完善」。

網易騰訊領跌之謎

分析完行業影響,可能會有讀者問:騰訊網易緣何會領跌港股遊戲概念股?

騰訊

其實很簡單,騰訊之於港股的重要性,無異於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很多投資者一度將騰訊視為遊戲概念股的「風向儀」,坊間才有了「騰訊之於遊戲好比茅台之於白酒」的說法。

縱觀騰訊歷來六次股價大跌,其中四次均與遊戲業務緊密相關——分別是 2008 年缺爆款疊加金融危機衝擊,騰訊股價(不復權)接近腰斬;2010 年遊戲行業增速放緩,騰訊股價高點回撤 30%;2015 年 iOS 遊戲暢銷榜占比下滑,騰訊股價再次回撤;2018 遊戲版號暫停核發,騰訊股價幾近腰斬,足見遊戲業務之於騰訊的重要性。

即便不放大騰訊之於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單從其現階段股價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騰訊與茅台、寧德時代一樣,都是非常典型的抱團股,資金進場就圖個放心,所以股價節節攀高每天依舊會有高成交量。

況且,騰訊在端轉手浪潮中透過極致的人效、深入鑽研市場/用戶、項目快速叠代等,持續在局部市場競爭中放大自身優勢。

一個顯性的例證就是越來越多國際遊戲大廠選擇和騰訊聯合開發 IP 手遊。「他們認識到中國遊戲廠商在手遊領域的積累和理解更領先;其次,中國手遊越來越精品化,自研 IP 影響力越來越大。」騰訊海外遊戲業務負責人曾向虎嗅說道。

不過, 2019 年版號政策全面實施後,遊戲過審數量驟減,連騰訊手裡大熱的《和平精英》也是在對吃雞玩法做了較大幅度調整之後才得以過審,遊戲產業由粗放發展邁入精品化存量競爭,好作品的市場號召力正逐步削弱傳統渠道的統治力。

值得一提的是,米哈遊(《原神》)、莉莉絲(《萬國覺醒》)、沐瞳科技(《Mobile Legends: Bang Bang》)、IGG(《王國紀元》)、Habby(《弓箭傳說》)、FunPlus(《阿瓦隆之王》)等後起之秀皆透過一款上億流水的產品在細分品類占住山頭——可見,遊戲產品力才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網易

至於網易,向來擅長產品大付費設計。以網易旗下《逆水寒》《永劫無間》為例,角色的武器、皮膚都有流通屬性,三方交易動輒上萬,它主推的是外顯裝備的稀缺;不過,《蛋仔派對》是低付費門檻,走的是《王者榮耀》的路線,邏輯上變了,嚴格意義上《蛋仔派對》並非純正的網易風格遊戲,成功給了網易突破和反思自己能力區間的機會。

然而,《辦法》中的儲值限額細則可謂對網易「精準狙擊」,所以才使得網易一日之內領跌 24.6%。

對此,有行業人士向虎嗅表示,某遊戲大廠投資部已對所投企業警示:「要做好過冬的準備,項目已上線的計劃節儉支出,未上線的高 ARPU 項目可以再評估下數值體系。」

所以,將視線拉回前面提到的問題,騰訊網易緣何領跌港股遊戲股?

概言之,騰訊網易這樣的遊戲大廠經過這樣的利空踩踏後,機構抱團意願會受到動搖,以騰訊網易為代表的遊戲股不確定性會變得更大,二級市場資金便會審慎考慮其他選擇——這既反映出機構、投資人對政策風向的判斷、對國家政策的研究不夠,也說明資本和機構缺乏更宏觀地洞察,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變得「盲動」。

有鑒於此,遊戲投資者已成了「驚弓之鳥」——任何利空政策放出,對監管高度敏感的資本市場馬上就會做出緊迫反應。

此外,市場恐慌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透過遊戲化把激勵增長、電商做出了新高度,這種經驗平移是很多移動產品爆發的底層邏輯,如果遊戲只是試驗田,政策也平移到接下來的短影音、電商等行業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