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蘋果手錶停售、飛利浦敗訴!神秘醫療廠憑什麼撼動大鯨魚?
讓蘋果手錶停售、飛利浦敗訴!神秘醫療廠憑什麼撼動大鯨魚?

當一隻沒沒無聞的小蝦米,槓上市值近五百倍的大鯨魚,要有多大底氣,才敢與其正面交鋒,還想槓桿出公司與產業的未來?

就在2023年末銷售旺季,年銷售量逾5,300萬支的蘋果手錶(Apple Watch)卻因侵權疑慮,遭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勒令停售Series 9與Ultra 2兩款產品。

雖然禁售令一時喊停,但該禁令一旦落實,分析師估計,將會使蘋果營收損失從3億美元(約合新台幣92億元)起跳。

但膽敢向蘋果提出此侵權申訴的,不過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醫療公司瑪西莫(Masimo)。市值約60億美元的它,憑什麼讓市值3兆美元的蘋果重摔一跤?

今年60歲的瑪西莫執行長基亞尼(Joe Kiani),9歲從伊朗移民美國,取得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後,首份工作就和血氧監測儀有關。

當年他在技術顯現的堅持和硬底子,讓這位蘋果高層口中「醫療界的賈伯斯」,屢屢打贏侵權官司,更為瑪西莫帶進龐大收入。

延伸閱讀:蘋果扳回一城,兩款Apple Watch重新上架!為何被禁止進口?一文看懂來龍去脈

他車庫創業開發測血氧技術 自產血氧儀,竄升兩強之一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透露,當年他在任職的Anthem電子發現設備漏洞,公司卻只顧成本不願改進,讓他在25歲就車庫創業,更拿自己的公寓抵押貸款4萬美元。

創業頭7年,他總共只休息不到8天,只為了潛心開發「訊號萃取技術」,足以使患者在活動或血流信號微弱的情況下,也能準確測量血氧。

早在1970年代以前,要測量血氧濃度,須用針頭抽血。直到任職醫療設備商日本光電的青柳卓雄發現,只要偵測心臟跳動,就能準確測量血氧濃度。根據此概念,日本另一家企業美能達(Minolta)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指尖型血氧儀。

但直到史丹佛大學麻醉醫師紐爾(William New)創立了尼爾蔻(Nellcor)之後,指尖型血氧儀才真正為臨床所用,該公司更一度拿下美國9成市占,躋身血氧儀全球第一大廠。

原本,基亞尼只須將研發的技術,出售給尼爾蔻就好,「當時這筆錢就足以讓他退休,」基亞尼的律師詹森(Steve Jensen)向《華爾街日報》透露。

但尼爾蔻不願立刻將技術導入產品,讓基亞尼下定決心,要自行生產獨家血氧儀。如今,瑪西莫在美國血氧儀市占已超越尼爾蔻,形成兩強獨大局面。

兩次專利戰進帳10億美元,前員工投靠蘋果掀剽竊糾紛

而瑪西莫的第1場專利戰發生在1999年,提告對象就是尼爾蔻。尼爾蔻的專家證人無法解釋產品如何運作,也排除不了侵權疑慮,最終在2005年9月敗訴,隔年開始支付損害賠償和特許權使用費,最終金額接近8億美元。

瑪西莫在2009年的第2場專利戰,就升級槓上荷蘭巨擘飛利浦(Philips),焦點仍是指尖測量血氧、脈搏的專利技術。

飛利浦在法庭上強調,發明必須是出乎意料的進步或創新,不然應該受到挑戰。然而,法院認為瑪西莫的發明符合條件,使飛利浦在2014年敗訴,支付3億美元損害賠償,並同意把瑪西莫技術納入產品。
「(連同使用費),最終為瑪西莫帶來共10億美元營收,」基亞尼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第3場專利糾紛,就是此次蘋果之戰。

曾任瑪西莫子公司瑟拉蔻(Ceracor)技術長的拉米戈(Marcelo Lamego),協同二十多位同事,在2013年帶槍投靠蘋果。當時他寫給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一封電子郵件,引發了蘋果透過人才剽竊瑪西莫技術的疑慮。

但彭博揭露,2020年挨告的蘋果對美國法院提出兩大主張:首款Apple Watch在2014年9月宣布推出時,並無血氧偵測功能。且招聘、雇用另一家公司員工,並不構成不正當手段,使陪審團以6比1支持蘋果。

不死心的基亞尼,後來在2021年改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訴,指稱Apple Watch功能侵犯其專利,並取得勝利。

但蘋果卻輸不起這場仗,雖然Apple Watch僅占營收1成,卻有毛利、市占雙高優勢。

而基亞尼也打算奮戰到底。《華爾街日報》形容,伊朗裔的他,身上流著好戰和理想主義血液,「如果我能改變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將比我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2024過年紅包包多少》給長輩、小孩怎麼包?3大紅包禁忌總整理

換家電、住宿式長照⋯2024年有哪些補助可領?千萬別錯過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