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2個指標測量你看不見的Internet成長力
由22個指標測量你看不見的Internet成長力
2001.06.01 | 人物

放眼未來,網路公司的前途如何,大家都想聽聽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這家券商的意見。
理由之一,是它的責任。
這家世界第二大的投資銀行,參與了包括網景(Netscape)、亞馬遜(Amazon.com)、雅虎(Yahoo!)、電子海灣(eBay)……等著名網路公司的上市(IPO)承銷作業,它的名字,幾乎就是Nasdaq狂潮的同義字。透過它,世界投資人共投下超過2000億美元認購它承銷的網路新股。如今,這些還高價套牢的投資人,真想聽聽它對未來的看法。
理由之二,是它的知識。
全世界第一份系統化的Internet產業分析報告,就來自摩根士丹利的700人研究團隊。過去全球對Internet公司價值的認定,多半是採用這個團隊提出的原始建議,例如「瀏覽頁數」(page views)、「忠誠網友」(unique visitors)等名詞,都是在它第一份產業報告《The Internet Report》(1996年出版)首度出現。而這個團隊的領導者瑪麗‧密克(Mary Meeker),更因此被封為「網路皇后」,在1999年被《財星》(Fortune)選為年度最有權勢女性。.com夢滅,密克小姐和團隊怎麼看未來?
今年Nasdaq股市寫下重挫75%的痛苦紀錄,摩根士丹利和密克也遭到無情修理,《華爾街日報》與《財星》雜誌先後用上數千字的專文,批判他們的無情與勢利。「密克實在不應提出投資建議,她忘了她只是個分析師!」《華爾街日報》記者批評。
但是密克和她的團隊隨即提出了反擊,由今年2月起,她一連發表四份研究報告,由各種角度辯護Internet產業的未來。其中的總結報告《Drilling Down on the Internet User/Usage Ecosystem Framework》,密克小組從「使用者數量」(user)及「應用數量」(usage)兩大架構分析,清楚的告訴世人:「Internet不僅持續成長,而且事實超乎當初想像。」對於Internet前途感到憂鬱的人們,這份運用具體數字的趨勢報告如同一劑強心針。

**Part 1 5項「使用者數量」指標

**
這5項指標包括雅虎每月訪客數(代表一般網友)、VeriSign全球三大網域(.com、.org、.net)註冊用戶(代表上網企業或組織)、Telocordia主機(host)數量統計(反映企業使用在Internet的規模)、思科(Cisco)的區域網路埠及廣域網路埠(LAN port和 WAN port,代表企業連結Internet的程度)。在這5項指標中,大致反映出全球Internet使用者的生態。在摩根士丹利的調查中,這5項指標數字仍處於高度成長狀態(見圖),密克指出:Internet的個人與企業使用者,仍以平均100%的年增率成長中。
雅虎每月訪客數反映的是全球上網人口(代表性63%),到2000年底為止,全球雅虎每月的訪客數已達1.8億,有意思的其他4項指標,則是首度讓我們一窺企業使用Internet的數量。
VeriSign註冊網域數量,反映的是企業(以非國家名註冊的網域,如宏碁的全球網站www.acer.com,而非www.acer.com.tw)網站的數量。在三大網域下註冊的網站,1999年第一季共有400萬個,並以每季超過20%的成長率增加,到了2000年第四季,超過2900萬個。另一個反映企業使用Internet數量的是主機數量。每一家上網的企業,至少都需要一台固定網址的主機(不包括個人或家庭使用浮動網址)。根據供應商Telcordia網路主機銷售量分析(代表性100%),2000年全球網路主機數為9920萬台,年成長44%。
此外,從區域網路埠及廣域網路埠更可看到企業使用網路的細貌。區域及廣域網路的成長,代表越來越多一起上網的群體(如整個企業、學校),因為每家企業內部要形成網路連上Internet,至少都要一個區域網路埠及廣域網路埠。摩根士丹利選擇了全球最大的路由器(router)公司思科產品銷售數做為測量指標(代表力分別為47%及74%)。
區域網路埠應用在短距離的網路系統中,如企業或校園的內部網路。一單位區域網路埠代表一個彼此相通的網路團體,在2000年底,思科總共賣出了1329萬單位,佔有率47%。
廣域網路端應用在長距離的網路資料傳輸,是整個Internet的核心。每單位廣域網路端代表一大群網路使用者,2000年底,思科總共出售了46000單位,佔有率74%,換句話說,在Internet流通的資訊,超過七成是透過思科的產品傳送。

**上網人口比預期成長一倍

**
回顧1996年初出版的《The Internet Report》當中,密克指出,Internet使用者,在最初3年,將從1995年900萬人,以每年成長一倍速度增加,也就是每天增加0.19%,每7秒增加一位使用者。當年她並預估,2000年Internet使用者將達到1.5億人。
當年驚人的數字預測,現在看來則顯得實在太「保守」了。根據摩根士丹利調查指出,到了2000年底,全世界Internet使用者有2.87億人,比當初預估多了近一倍,報告更進一步預估,2003年將達5.36億,密克指出:根據她過往預測的經驗,這個數字恐怕還是太「保守」了----另一家研究機構IDC則預估為6.02億人。每位網友每天的上網時間,密克預估在2003年,將從現在的30分鐘,成長一倍達到1小時。由數字看來,美國使用者的成長正趨緩中,但整體使用Internet人口卻又增加,其間差異即是亞洲及拉丁美洲取代美洲,成為成長最快地區。
2000年,2.87億全球Internet使用者當中,亞洲佔9600萬(34%)、拉丁美洲1500萬(5%),到了2003年,亞洲將成長至2.05億(38%)、拉丁美洲則為3700萬(7%),年複合成長率分別為29%及35%。 

**Part2 17項「應用數量」指標

**
這17項指標又可以再分為「一般應用」、「窄頻上網」、「寬頻上網」及「無線上網」四大部份。一般應用部份,有雅虎全球每日瀏覽數(代表使用者每日網路應用)、Media Metrix全美數位媒體使用時數(代表網友上網時間)、DoubleClick網路廣告累積數量(代表網路廣告景氣情況)、eBay累積成交金額(代表以個別使用者為主的C2C狀況)、RHK全球每月資訊流量(代表Internet資訊傳輸量)、ISP公司Exodus的網路尖峰瞬間流量、全球網路資料中心(data center)數量及面積(顯示資訊傳輸對Internet的需求)、艾瑞巴(Ariba)及第一商務(CommerceOne)交易市集(marketplace)企業客戶數(代表以企業為主的B2B狀況)、五家CRM軟體商的企業用戶數(代表網路應用軟體的企業需求)等10項指標。
根據美國網路研究機構Media Metrix全美數位媒體使用時數(代表力100%)調查,全美使用數位媒體的總時數從1999年的5700萬分鐘,成長到2000年的9657萬分鐘,成長率69%。美國是全球使用數位媒體的先趨,從它如今的發展情況,可以推估2至3年後的數位世界。
除了使用時間外,Exodus網路資料中心總面積(代表力24%)則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Internet傳輸的強烈成長。當網路需求越來越高,資訊流通量越來越大,網路中斷所引起的損失便越來越嚴重,因此,許多網站的主機變成委託專業的資料中心代管,在每單位面積能容納的主機數量固定下,總面積越大,代表代管主機越多,顯示網路需要越強勁。Exdus全球網路資料中心從1999年374萬方英呎成長至1074.6萬方英呎,成長率達187%。

**企業使用Internet更形普及

**
除了個人使用者快速成長外,應用Internet的企業更為網路發展加上了turbo引擎。艾瑞巴及第一商務交易市集企業客戶數、五家CRM軟體商的企業用戶數正可充分解釋這個現象。
線上交易市集的領導廠商為艾瑞巴及第一商務,在1999及2000這兩年快速發展的B2B電子商務當中,共同年成長率平均為460%。2000年底,艾瑞巴及第一商務的交易市集上,總共聚集了近120萬家企業客戶,千萬別小看這個數字,這當中包括了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奇異電器、波音公司等富可敵國的企業巨人。而在CRM的市場當中主要的廠商有宏道資訊(BroadVision)、Vignette、E.piphany、Kana及Broadbase等五家,市場佔有率約67%,2000年底這五家廠商,總共擁有超過390萬企業用戶。
密克在報告中寫道:在企業效率需求前提之下,Internet是最佳管道,儘管因最近經濟不景氣略受影響,但交易市集及CRM仍會有強勁的成長。
1996年Internet最初發展之際,「財星500大企業」(Fortune 500)當中,只有175家擁有網路,現在則全部擁有。如今的大企業沒有網站,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除了大企業「擁網直前」,小型企業更是當仁不讓。這份報告,引用了幾項數據,根據IDC統計,目前在美國少於100名員工的小型企業當中,36%擁有自己的網站,eMarketer則預估2002年將會成長至57%。此外,AMI Partners統計,超過55%的小型企業,正積極透過Internet購買商品或服務來進行電子商務。
除了一般使用指標外,也可從各種上網方式指標中看出Internet成長。上網方式的指標可分為三類,包括窄頻上網(UUNET全美撥接上網年時數、美國線上全美使用者上網年時數)、寬頻上網(SBC+Verizon全美DSL用戶數、@Home+RoadRunner全美cable modem用戶數)及無線上網(Sprint PCS+Verizon+AT&T Wireless+Nextel全美手機上網用戶、Palm.net+Aether+GoAmerica+OmmiSky+RIM全美上網機用戶、日本NTT DoCoMo 全日手機上網用戶)。

**窄頻撥接上網

**
窄頻撥接上網部份,最有力的指標為美國線上全美使用者上網年時數。美國線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ISP業者,本身並沒有網路傳輸線路,使用者購買時數,以modem撥接的方式上網,此外,美國線上也是入口網站,同時又是自行生產內容的ICP,美國線上是最能充分解釋「媒體Internet」的網站。
2000年,美國線上擁有超過2000萬使用者,佔全美窄頻上網33%,上網總時數641萬小時,成長53%,每人每天平均上網65分鐘,足足比全球網友平均多了一倍。

**寬頻DSL及cable modem上網

**
寬頻上網部份,主要方式有cable modem及DSL兩種,目前在美國,總共擁有500萬寬頻的家庭用戶,預估到2005年,這個數字將成長至4700萬。cable modem用戶佔寬頻上網六成,DSL為四成,但是到了2003年,DSL用戶將一舉超越cable modem。
2003年全美國cable modem的用戶將會從2000年的368萬,一路成長至1344萬,年複合成長率54%;DSL用戶數量會從2000年的249萬逐年成長至2003年的1384萬,年複合成長率77%,進而超越cable modem。

**應用無線技術上網

**
在無線上網部份,全世界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NTT DoCoMo的i-mode。自1999年2月22日推出後,短短742天便突破2000萬用戶。瑪麗‧密克相信,一旦無線上網的技術成熟與普及,將為Internet使用者數量再拉出一波高度成長曲線。

**Internet普及的三大原因

**
這份報告更進一步指出:從Internet衍生出的應用,到2003年將成長一倍。這歸功於個人電腦普及、上網工具增加、傳輸速度增加而成本降低三個原因。
1990年代初,個人電腦開始直線成長,進而開啟了Internet時代。1999年,全球已有56%個人電腦可連上Internet,這份報告同時預計,到了2003年將成長到85%。
儘管個人電腦成長面臨瓶頸,但越來越多的上網工具,如PDA、WAP、資訊家電(IA)等,則為Internet帶來第二群使用者。這些上網工具,以相對於個人電腦更便宜的價格、更友善的使用介面、更方便的方式(如WAP手機隨時隨地均可上網)出現。1999年全球只有約3600萬台簡易上網工具,但這個數字到了2003年將成長411%,為1.85億台,年複合成長率50%,密克深信:在未來2至4年內,這些上網工具數量將超過個人電腦。
人口增加後,低廉且快速的傳輸速度,正式使Internet成長進入起飛。
這一切都拜電信自由化腳步更快,寬頻傳輸技術更成熟。根據AT&T統計,1996年美國每公里每億位元(gigabit)的傳輸費用為300美元,2001年底將降為50美元。每位網友每小時的上網費用,2000年已經降低到每小時只要0.3美元。
在報告結語中,摩根士丹利指出,由網路使用的「生態系」看來,Internet仍是在無比健康的成長中,網路股崩壞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必須改變的,則是經營者短期暴發的心態。

**瑪麗.密克的過去、現在、未來

**
除了人們原本以熟知的雅虎使用者及瀏覽數兩項指標為,其他20項在這份報告中新創的分析指標,顯示出密克過去6年來對Internet持續的關心。
密克是篤信Internet將會改變世界的先驅之一。1996年2月,第一本系統化分析Internet產業的分析報告《The Internet Report》由密克領銜出版,在摩根士丹利網站供人免費下載。
這份厚達300頁的報告中,她率先提出「eyeballs」及「page views」等分析指標,取代過往實體企業的「營收成長率」、「毛利率」等數據,用來評估網路公司,並完整將Internet產業鏈上的廠商分類,現在人們經常使用的入口網站(portal)、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網路內容供應商(ICP)、應用軟體(application software)等產業名詞,最早也出現在這份報告中,《The Internet Report》可算是Internet野火燎原的濫觴。
對於當時亟欲想了解Internet的人們而言,《The Internet Report》如同一本產業聖經。據說,當時IT產業最有影響力的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前往夏威夷渡假時,行李箱帶的正是這份報告。
在隨後掀起的.com狂潮,將密克成就推上顛峰。專業金融雜誌《機構投資》(Institutional Investor),過去30年每年會將華爾街的分析師進行產業別的排名,1996年則首度將Internet產業列入排名,當然,密克榮登榜首。財經週刊《巴隆》(Barron's)稱她為「網路皇后」(Queen of the Net);《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更將她和美國聯邦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知名基金管理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喻為「三大市場推手」。犀利的分析眼光,也為她帶來可觀的收入,據稱,1999年她的年薪加紅利,總計1500萬美元。
儘管過去1年多來瑪麗‧密克備受責難,但仍澆不熄她對Internet的熱情。
Internet從繁華的華爾街引起世人矚目,也從華爾街走入眾人指責的窘境,但Internet改變生活、商業的腳步卻從不停止,洗盡鉛華的.com,不再是投機客的天堂,卻依舊是企業家的逐夢聖殿,這份在網路泡沫化後出現的研究報告,代表的是摩根士丹利及密克對Internet正面肯定的態度。
除了以更理性嚴謹的態度看Internet發展以外,也別忘了對他們的執著與勇氣給予掌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