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創投凍整年,生成式AI也難救?從3個「下滑」,回顧市場究竟有多冷
2023全球創投凍整年,生成式AI也難救?從3個「下滑」,回顧市場究竟有多冷
2024.01.31 | 創新創業

隨著2023年的結束,全球創投市場在去年一整年的表現也已底定。不出意外,連續數個季度的寒風,在2023年第四季仍未見回溫的跡象,單季6,169筆的交易件數與510億美元的規模,分別較2022年同期下降30.3與27.5%。2023全年交易件數亦較2022年減少30.3%,交易金額則是衰退41.7%。各國創投市場似乎還在尋找新的動能,鉅額交易案也在第四季迎來第二次單季低於百件的水準。

整體來說,投資者信心的恢復看來仍需要一段時間,部分在2023年發酵的新題材推動了不少項目的誕生,但商業模式與市場價值尚待驗證。邁入2024年,寒風恐怕還會再吹一陣子,謹慎保守的氛圍並未消散,早期階段的項目需要繳出更亮眼的成績才足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全球創投寒風未散,交易熱度低迷、金額比同期下滑27.5%

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2023年第四季全球創投市場交易金額為510億美元,與第三季相比減少23.7%,更較2022年第四季下滑27.5%。此外,第四季交易件數為6,169件,較前一季減少12.2%,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下滑30.3%,為2022年第二季以來連續七個季度的衰退。新的題材,如生成式AI,似乎未能提振整體市場的熱度。2023全年交易規模(2,484億美元)與件數(29,303件)分別較2022年下滑41.7%與30.3%,甚至低於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

以地區別來說,美國在全球創投市場中的地位仍舊難以撼動。2023年第四季投資件數占整體的35.4%(2,182件),投資規模則更是占了48.9%(249億美元)。當美國創投市場走弱,連帶也影響了各個主要地區的發展趨勢。亞洲地區第四季投資件數並不亞於美國,占整體件數32.5%(2,006件),但投資規模未達美國的二分之一,僅123億美元,占整體的24.1%。歐洲地區投資件數為1,516件,占整體的24.6%,投資規模則是108億美元。

整體而言,全球各個地區的創投交易熱度仍處於衰退的階段,以季資料來說,美國衰退幅度較大,交易件數較前一季減少21.4%,亞洲與歐洲地區則分別減少2.8%與5.3%。但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美、亞、歐三個主要市場分別下滑26.9%、34.2%與25.4%。投資金額的部分,2023年第四季美、亞、歐同步衰退,較前一季分別減少25.4%、19.5%與25.9%,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則是下滑30%、25.5%與16.5%。

鉅額交易也下滑,Q4只有78件!但新生獨角獸們仍有看點

2023年第四季全球單筆投資金額超過一億美元的鉅額交易件數探底,僅78件,較前一季121件減少約35.5%,為2023年第二次未破百,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更是下滑40.9%。交易規模則約173億美元,較第三季的305億美元大幅衰退約43.2%,亦較2022年第四季減少32.1%。以地區別來說,美國鉅額交易件數為42件,金額為94億美元;亞洲與歐洲地區則分別為16與15件,交易規模則是44億與29億美元。

鉅額交易對整體創投市場的走勢具有重要影響,雖然在投資件數上是絕對少數,但因投資對象具有指標意義,往往能帶動市場的變化,成為熱絡與否的觀察指標之一。隨著這一波的資本寒冬,鉅額投資也迅速萎縮。2021年的資本狂熱時期,鉅額交易件數占整體的4%,但交易規模卻能達58%。2023年,鉅額交易件數占比下滑至1%,金額占比40%。

延伸閱讀:【圖解】獨角獸潮結束,換IPO開派對?4張圖看懂全球風險投資趨勢

鉅額交易表現不甚理想,但獨角獸的出生有所增加,全球累計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公司達1,233家。雖然仍在近年的相對低點,但2023第四季新生獨角獸23隻,比起前一季增加9隻,更是超越2022年第四季的21隻。

美國誕生10家,李開復打造的「零一萬物」也成獨角獸

其中,美國就占了十家,包含替公司員工設計退休儲蓄計畫的金融服務平臺Vestwell,12月完成D輪1.25億美元募資,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領投;致力於提升員工醫療福利的EmployerDirect Healthcare於12月完成9,200萬美元募資,Insight Partners領投;投入AI光子運算晶片開發的Lightmatter則是在12月獲得由GV(Google Ventures)與Viking Global Investors領投的C輪1.55億美元;開發電腦化維修管理系統(CMMS)的MaintainX完成C輪5,000萬美元C輪募資,由Bain Capital Ventures領投。其他如AR眼鏡設計開發公司Rokid、基於雲端的B2B交易管理平臺Enable、提供數位身分管理解決方案的Keyfactor、心理健康服務平臺Headway、雲端服務供應商Lambda Labs,以及致力於綠氫解決方案的Electric Hydrogen等,均在第四季成為獨角獸俱樂部的一員。

其次是亞洲地區七家,分別是來自中國,專注於AI大型語言模型的零一萬物(01.AI)與百川智能;來自南韓,曾獲得Kakao與騰訊青睞的的遊戲設計開發工作室SHIFT UP;來自印度,提供個人到中小企業貸款的的線上融資平臺InCred;以及來自中東地區的線上購物與支付平臺Tamara與Tabby、致力於數位資產風險管理的Andalusia Labs。

歐洲地區在2023年第四季則是誕生了四家獨角獸企業,分別是來自法國,2023年成立的生成式AI模型開發新創Mistral AI,其於12月宣布獲得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與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的A輪3.85億歐元,投後估值高達20億美元;來自愛爾蘭,提供可用於電池的關鍵金屬與礦業公司TechMet,12月獲得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 DFC)投資5,000萬美元;來自英國的運動服飾品牌Castore於11月宣布完成1.45億歐元募資,由Raine Ventures領投;以及來自以色列的生物行為辨識技術開發公司BioCatch,為金融機構提供使用者線上驗證解決方案。

最後兩家則分別是來自巴西的金融科技公司QI Tech,以及總部位於澳洲的人力資源平臺Employment Hero。QI Tech透過模組化API方式實現信用、支付與數位銀行解決方案,其在2023年10月宣布完成由General Atlantic 領投的 2 億美元B輪募資。Employment Hero則是提供基於雲端的人力資源軟體平臺,包含了人資管理、財務與薪酬規劃等,10月份完成F輪2.63億澳幣募資,由TCV領投。

單交易金額減少,早期階段投資仍相對穩定

在單筆交易金額上,隨著鉅額投資的衰退,不論是平均或中位數交易規模近兩年都呈現下跌的趨勢。2021年市場湧入大量熱錢的時期,平均交易金額約達2,295萬美元,中位數360萬美元;2023年平均金額則降至1,252萬美元,中位數275萬美元,分別較2022年減少17.8%與8.3%。

進一步觀察投資階段,交易金額的下滑似乎也反映在往早期階段(Early-stage)集中的投資傾向上。2023年種子到A輪的早期階段投資案約占整體交易件數的69.6%,與2022年的70.5%相比略微下降,但較2020與2021年有所增加。B、C輪的中期階段(Mid-stage)與D輪以後的後期階段(Late-stage)投資案則分別為10.3%與8%,低於2022年的水準。

各個階段的投資規模則是出現程度不一的衰退。2023年早期階段投資規模中位數為200萬美元,與2022年的204萬美元相比,下降約2%;中期階段為1,940萬美元,低於2022年的2,600萬美元,減少約25.4%;後期階段則為2,100萬美元,低於2022年的2,640萬美元,減少約20.5%。相對於中、後期階段,A輪以前的投資金額仍維持穩定。惟值得注意的是,數據所呈現的是已實現的交易,獲得投資的項目中相信不乏在同一輪中的延續募資,以求安然度過這段資本寒冬的期間。

M&A是退場主流,羅氏是本季最大買家

2023年第四季共2,209件退場交易案,較第三季略增約5.5%,與2022年同期相比則是減少約6.1%。其中仍是以收購(M&A)案最多,達2,091件,較第三季增加約7.2%,占整體退場件數的比重達94.7%。其中,瑞士藥品製造廠商羅氏製藥集團(Roche)分別以71億美元併購美國輝瑞製藥集團(Pfizer)旗下開發治療腸胃炎症新藥的Telavant,以及31億美元收購新型減肥藥開發商Carmot Therapeutics,成為2023年第四季最大買家。

此外,凱雷集團(Carlyle) 與 Insight Partners以12億美元收購美國金融風險與合規技術開發公司Exiger;CVC Capital Partners以12億美元收購日本醫療服務公司Sogo Medical;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母公司TMX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數據分析公司VettaFi。

首次公開發行(IPO)在第四季則有104件,占整體比重約4.7%,較第三季減少約18.8%,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減少36.2%。其中包含印尼快遞公司極兔速遞(J&T Express)10月27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德國涼鞋製造商勃肯(Birkenstock)於10月11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上市;中國生物製藥研發公司藥明合聯(WuXi XDC)、鋰電池製造商瑞浦蘭鈞(REPT BATTERO Energy),以及智慧服務機器人開發商優必選科技(UBTECH Robotics)則是先後於香港交易所掛牌。

2023年全球創投市場陷低谷,但AI、能源依然是熱點

回顧2023年,全球創投市場四季如冬,資本的退潮使得投資熱度驟降。不論是交易規模或鉅額投資都仍在低谷盤旋,退場亦呈現衰退。然而,在這各國皆然的寒風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個別項目獲得市場關注。例如由生成式AI所帶動的議題發酵,美、歐、亞等地區各有新的相關領域獨角獸誕生;能源領域從對自然資源與材料的掌握,乃至於新綠能技術的突破都是近年熱點;健康醫療則不僅是新藥研發,能迅速進入市場並規模化的醫療服務領域亦為重要標的。

展望2024年,關鍵領域的亮點仍在,市場谷底浮現,但盤整的趨勢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創投市場的翻轉尚待資本的系統性回流,轉折時間與投資信心將會是後續觀察重點。而歷經了近兩年的衰退,更加「合理」的價格、早期階段的項目實現市場價值,以及退場趨於穩定或將加快市場回溫的速度。

延伸閱讀:全球IPO市場已解凍,2024年哪些新創公司可能上市?一張圖看潛在候選人

參考資料:
1.CB Insights, 2024/01/04, “State of Venture 2023 Report.”
2.CB Insights, “The Complete List of Unicorn Companies.”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范秉航,原文標題:【全球創投風向掃描】寒風未歇,創投市場欲振乏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