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線上課程登場,唐鳳教你AI!台灣人兩大特質,讓YT搶先推新功能
YouTube線上課程登場,唐鳳教你AI!台灣人兩大特質,讓YT搶先推新功能

YouTube要變身線上課程平台了!台灣YouTube於3月26日宣布全新功能「學習課程 (Courses on YouTube)」登陸台灣,讓用戶可以觀看含廣告的免費課程,或者付費購買無廣告課程,課程內容囊括程式語言、烘焙教學、歷史文化等多元內容,同時也為創作者展開全新的「知識變現」營利方式。

目前第一波將採「邀請制」,包含數位發展部長唐鳳的AI、Hahao好學校、泛科學院、台大線上課程、千萬訂閱YouTuber奇軒等超過80位創作者,推出300堂課程,未來將逐步拓展,讓所有創作者都可以申請開設,課程還可以提供可下載教材

YouTube 集邀數位發展部、各方教育機構與線上教育平台,推出 YouTube 學習課程,拓展線上
YouTube 集邀數位發展部、各方教育機構與線上教育平台,推出 YouTube 學習課程。
圖/ Google

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陳容歆指出,台灣是全球第六名開設學習課程功能的地區,成功爭取到的原因,在於台灣用戶對線上課程的高度關注、付費意願高,以及合作的課程平台夥伴豐富的內容。

第一波採「邀請制」,功能亮點一次看

目前啟動的是第一階段的Beta版測試,採用全邀請制進行,鎖定學習型、知識型創作者,推出數百堂課程供觀看;今年稍晚的第二階段,將擴大創作者類型,讓他們申請、推出要使用者觀看廣告的免費課程;第三階段才會開放所有創作者自由申請,在這個階段裡,除了免費課程,還有另一個選項是讓用戶直接「課金」,也就是付費訂閱,就能免去廣告,直接觀看課程。

平台也將陸續推出互動功能,初期可以讓創作者上傳PDF教材,還可以出線上考卷,讓學習者可以在課堂後複習、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而學員觀賞完一整組課程後,還會獲得勳章,獎勵這段期間努力的成果。

課程初期將由YouTube內部進行人工審查,未來申請量擴大,會加入Google最引以為傲的AI來支援審核,陳容歆舉例指出,金融投資、博弈、約會與人際關係、藥物醫療等相關課程,都會特別嚴格把關審核,因為未來加入付費行為,YouTube身為平台,需要保障用戶的使用安全。

第一波有哪些課程?

目前上線的第一階段邀請制,主要由知識型內容組成,分為教育、職場工作兩大類別:

1.教育類:YouTube和公部門、大學、教育基金會等單位合作推出課程。

例如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將親自開設AI教學課程,介紹預訓練、微調、對齊等基礎概念;高等教育方面,則和台大開放式課程NTU OCW合作,上傳台大老師多樣主題的線上教學課程和教材;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會由均一教育平台基金會,製作簡單易懂的圖文影片傳授知識。

youtube課程活動唐鳳
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將在YouTube開設AI課程。
圖/ 隋昱嬋攝影

2.職場生活:和Hahow好學校、泛科學院、PressPlay Academy等線上課程單位合作外,還邀請了台灣首位頻道訂閱破千萬的YouTuber奇軒等80多位創作者,預計將合作推出300堂課程,內容涵蓋程式語言、烘焙教學、歷史文化等多元內容,也將協助創作者拓展營利管道。

奇軒
台灣首位訂閱破千萬的YouTuber奇軒也受邀參與第一波課程計畫。
圖/ 奇軒YouTube頻道截圖

課程會放在哪裡?

台灣YouTube將為了這項新功能,在YouTube網頁上更新、開設多個區塊,首先是在推出課程的頻道中,新增一個「課程」區塊,把課程都分門別類整理在一起。

另外,用戶也會擁有自己的「我的課程(Library)」頁面,用來收藏下載好、有興趣的課程,YouTube在不久後也會在YouTube主頁面的左手邊「探索選單」中,開設到達網頁入口,讓觀眾來探索更多元課程內容。

台灣全球前六名推新功能:吸收新知、付費意願高

YouTube跨足線上課程的原因,其實源自於用戶多年來的使用生態,YouTube學習課程產品經理大衛.賈克波維克(David Jakubowicz)分享內部調查,在全球18-24歲用戶中,有92%都曾經透過YouTube吸收新知,在美國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有78%的教師認為YouTube有幫助學生學習的效果。

而這點在台灣更是顯著,陳容歆秀出資策會2022年的調查數據, 台灣數位化學習產值510億 ,2023年雖然尚未公布,但依照過去的成長曲線,每年產值都在創新高。

陳容歆_YouTube大中華涉略夥伴副總李芝禎_Google台灣客戶解決方案副總_2023_06_1
YouTube 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陳容歆
圖/ 蔡仁譯攝影

台灣除了線上課程熱度高,「超級感謝」的付費意願也名列前茅,加上合作的線上課程平台都很努力打磨內容,讓台灣成功名列全球第六名上線YouTube課程功能的地區,僅次於美國、韓國、日本、印度、巴西等地。

大衛表示,YouTube學習課程有三大優勢,對用戶來說,是每日使用、容易上手的平台;對創作者來說,能夠創造新的「知識變現」營利方式;而對雙邊共同創造的效益,則是能夠透過優質內容,建立更強的社群連結。

目前全球有超過300萬個頻道透過YouTube合作夥伴計畫獲取收益,且根據YouTube內部統計,從2023年回算的過去三年間,YouTube已累計支付700億美元給平台上的創作者、藝人和媒體公司。而YouTube學習課程也將成為台灣作者獲得收入的管道之一,打造新的商業模式。

延伸閱讀:台灣首位千萬YouTuber!「奇軒Tricking」翻過弱勢困境:有熱情就不會走偏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