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疫情結束以來,這些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事費用高、成本高、行銷費用高。
這「三高」現象,不僅 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逐步侵蝕著其長期生存的能力 ,就像是「企業慢性病」一樣。
更甚者,在疫情結束後的經濟復甦期,我們驚訝地發現,許多曾經風光的品牌無奈宣布關閉大門。這一切的背後,無不與「三高」問題息息相關。
什麼是「企業三高」?
企業三高就像是企業慢性病一樣,侵蝕著企業的健康:
1.高人事費用 :不僅是因為最低工資的上調,更因為市場對於優秀人才的爭奪愈加激烈。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吸引並留住人才,是一大挑戰。
2.高成本 :涵蓋了從原物料到租金的多方面支出。全球經濟的波動、物料短缺等因素,使得成本控制成為企業管理的難題。
3.高行銷費用 :現在是數位化時代,企業要獲得顧客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於線上行銷,而這對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增加了經營的壓力。
要如何改善「企業三高」的問題?
要改善三高,就要從日常營運的基本做起:
解方一:及早準備資金
企業應該在營收狀況良好時積極尋求融資,不僅來自市場、銀行(特別是官股銀行)、政府,也可以考慮吸引投資人注資。
提前準備資金可以讓企業在面對突發狀況時有更多的應對空間,同時也能在較有利的條件下獲得資金。
1.向政府籌措資金:
申請政府補助的好處是申請成功後不需歸還款項,是最沒有負擔的資金管道。
現在政府為了推動民眾創業、扶植產業,有提供許多補助案或是低利貸款供企業申請,像是青年創業補助、SBIR、SIIR、文創補助……,各級政府部門都有提供不同的補助方案。
因為政府預算都是年初開始計算,所以可以把握上半年的時間進行申請。
2.向銀行申請貸款:
各家銀行也會提供企業貸款,貸款利率每家不同,可以多方比較,優先鼓勵跟官股銀行往來,其次是民營銀行。
銀行會依據企業的財務報表來決定放款的條件,所以要趁獲利較佳的時候申請,不要等到業績衰退了才想跟銀行往來。跟銀行培養長期關係會有助於往後的融資條件,鼓勵初期可以小額申請,慢慢培養信用條件。
3.向投資人募資:
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找尋投資人入資,從創業初期的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一直到上市櫃,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投資方在投資不同的題目,越早期的投資人追求的投資報酬就會越高。
跟投資人進行募資涉及了股權估值等談判,通常需要三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所以期間的現金流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企業不管是使用哪一種方式籌措資金,都會建議平時就要做好準備,定期了解政府最新的方案,提早跟銀行往來,或是跟潛在投資人保持互動,千萬不要等到沒錢了才去找錢,可以的話現在就開始。
解方二:創造新型態的工作模式
遠距工作模式的興起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降低人事成本的新途徑。
企業可以通過招募有能力的自由職業者或是採用按專案計費的方式,來避免額外的人事負擔,同時也減少了日常管理與租金的成本,也能吸引更多專業人才以彈性的方式參與。
加上疫情迫使企業採用遠距辦公的模式,代表團隊協作的方式可以不限於在同一個空間。
雖然對於傳統的管理方式來說是個挑戰,市場上也不乏看到採用遠距協作的優秀團隊,企業可以考慮適度調整自身的管理方式,如此可以擴大招募的地理範圍,提升找到人才的機會。
解方三:與異業結盟
深耕自身專業領域的同時,尋找機會與其他服務同樣客戶群的廠商結盟,可以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能夠通過合作來分擔成本,創造更大的獲利空間。
這種跨業合作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也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
像筆者就有跟做快閃櫃的顧問一起陪跑同一家休閒零食廠商,我們一位負責線上宣傳,一位負責現下開點,一同陪同團隊建構陸海空的行銷佈局,陪跑一年成長三倍,年營收破億。
同時,為了要協助企業客戶成長,我也會主動找尋各種可以協助企業提升獲利的服務或廠商。
以電商來說,像是各種網紅、團購通路、MarTech、系統商,甚至是協助企業籌措資金管道等,我們會一起服務同一家客戶,彼此打包彼此,來提升競爭力。
為了壯大彼此的事業,我也定期舉辦「知識電商小聚」,創造一個讓產業進行交流學習的場合,同時也為合作夥伴創造更多的機會。
當然,要實行以上策略需要突破我們原有的舒適圈。如何平衡資金籌措的風險、確保遠距工作的效率,以及如何挑選合適的合作夥伴等,都是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名經驗豐富的企業教練陪跑,就可以減少摩擦,提升勝率。
面對「三高」問題,台灣的中小企業無疑處於一個艱難的轉折點。然而,只要能夠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並勇於創新和變革,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未來的道路雖然充滿挑戰,但也滿是機遇。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