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勞力士和LV…「遺失行李物品專賣店」吸引了全世界的粉絲
Airpods、勞力士和LV…「遺失行李物品專賣店」吸引了全世界的粉絲
摘要
  1. Unclaimed Baggage是一家專門購買並出售無人認領遺失物品的商店。
  2. 1970年創立以來,它已發展成一間員工超過250人、年營收數千萬美元的公司。它每周處理的遺失物數以萬計。

Unclaimed Baggage是一家特別的商店!它專門向航空公司、飯店、火車營運商、租車公司購買無人認領的遺失行李,再將物品重新轉售給大眾,價格通常是原價的8折到2折不等。

Unclaimed Baggage曾發布報告,名為「美國失落行李內部一覽」。根據報告內的榜單,發現最昂貴的丟失物品有:

  • 一枚鑽戒(估價 37,050 美元)
  • 一支卡地亞Panthère手錶(估價26,500 美元)
  • 一個愛馬仕柏金包(Birkin 25)(估價23,500 美元)

執行長布萊恩(Bryan Owens)表示,被標價54美元的AirPods、以及標價175美元的HP筆電等電子產品,銷售速度最快。然而,「高級珠寶也賣得很好——即使是在網路上」他說。

認證及取得所有權是最大門檻

布萊恩說,他們的工作有點像是每天在過聖誕節——每天打開行李箱,都會有新的驚喜。尤其,市面上的二手店裡可能充斥的人們不想要、不需要的東西,但會用行李箱帶出門的,通常是寶貝的物件。

店裡的商品包羅萬象,從AirPods、名貴的珠寶首飾、滑雪板,到一張有著前美國總統尼克森簽名的1980年代萬聖節卡片,或是一雙價值1萬2千美元的LV與Nike聯名Air Force 1球鞋。每周約有7千件商品陳列到店舖,5千件在線上商城更新。

萬一有憤怒的旅客聲稱,店裡的商品是他們丟失的物品,怎麼辦?

布萊恩表示,無人領取的行李通常需要等待90天,才能成為Unclaimed Baggage的財產。這段期間,旅客可以進行申訴,而航空公司會在完成索賠後,才出售這些行李。

而無論是LV行李箱,還是巴黎世家運動鞋,辨識並認證這些物品,都是Unclaimed Baggage日常重要的工作。布萊恩將識別遺失行李中的物品,比喻為「考古挖掘」。

Unclaimed Baggage每周處理的遺失物數以萬計,在整理後會販售約3分之1,捐贈另外3分之1,剩下的則是回收利用。

阿拉巴馬小店成為觀光客朝聖地

該公司創始人歐文斯(Doyle Owens)在1970年,靠著借來的300美元,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開始了這個生意。

50多年後的今天,它已經發展成一間擁有250多位員工,年營收數千萬的公司。

它的實體商店,是阿拉巴馬州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100萬人到這個只有1.5萬人的小城市朝聖。

遊客不只來自美國各州,也有從全球40多個國家遠道而來的「尋寶客」。去年4月,它甚至開了間「無人認領行李博物館(Unclaim Baggage’s Found Treasures)」。

避免行李找不回來,在行李箱「裡面」放名片

根據國際航空電訊集團 (SITA) 公布的報告,光是2022年,每1千名乘客中,就有7.6件行李處理不當,比前一年還多了3件。因為客運量在疫情結束後急速恢復,但機場員工卻是經驗不足。

其中,有8成的行李只是延後抵達,仍會物歸原主;13%被損壞或被偷;另外7%遺失或被偷。

Unclaimed Baggage的調查發現,行李遺失最常見的原因,是沒有可識別的標記。因此,如果不想讓行李流落異鄉,可以在行李箱上綁上耐用的行李牌,並在行李箱「裡面」放一張紙條或名片,附上聯絡資訊和行程的細節。其他的小秘訣還有,在抵達機場前,先撕掉行李箱上所有舊的標籤與貼紙。

未來,如果真的有充滿回憶或價值不菲的行李遺失了,航空公司也束手無策時,或許可以到Unclaimed Baggage網站上碰碰運氣。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週刊

延伸閱讀:直擊!AI時代的課後自學革命,高中生做地震App不是特例
搭機,狗才是VIP!全球首家狗專屬航空5月首飛、機票近20萬⋯你搭不搭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