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核電為何是台灣不可避免的選項?從「AI算力需求」盤點中日韓能源政策
【觀點】核電為何是台灣不可避免的選項?從「AI算力需求」盤點中日韓能源政策

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廠,要求它們的供應商承諾使用「再生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遏止日益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

什麼是「RE100」?為何企業爭相加入?

2014年,由「氣候組織」與「碳揭露計畫」合作成立「RE100」(100%再生能源)能源倡議行動,呼籲各國企業共同守護自然環境,採用百分百「綠電」生產,減少碳排放,以及環境污染。解決未來燃料缺乏,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讓企業能夠永續經營下去。

加入RE100的會員,必須公開承諾在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成100%再生能源之目標,並提報逐年使用綠電的進度,實際的會員平均目標是 2025 年前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約有400多家企業成為RE100會員,其中著名的企業有蘋果、谷歌、微軟、Meta、3M、IKEA、BMW、瑞士銀行、花旗銀行、高盛、可口可樂、Nike、SONY、星巴克、沃爾瑪、寶僑、樂高等大企業。

台灣方面,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環球晶圓、宏碁、華碩、台達電、緯創、中華電信、佳世達、友達、元太科技、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等30餘家RE100會員。

近日,微軟公司將要求主要供應商在203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微軟宣稱將要求特定規模高產量的供應商,100%使用無碳排放電力。

生成式AI商戰:微軟篇
微軟近日要求主要供應商在2030年前達到100%使用無碳排放電力。

為何科技業迫切需要「低碳排」電力?

台灣的高科技公司是全球品牌公司的主要的代工生產商,若是無法快速邁向綠能,達成100%零排放的目標,將會造成公司經營的「迫切危機」。

電力是驅動工廠運作不可或缺的來源,在台灣的工廠若是無法使用「綠電」則很可能無法達成客戶需求,進而影響客戶的訂單。

用電大戶台積電,近年來陸續簽訂一些離岸風電供應合約,主要是希望藉此達成RE100的目標。
2023年台灣電力來源的結構,對實現RE100的目標有很大的障礙。

燃煤仍是台灣發電大宗

台灣電力發電的來源主要是仰賴「化石燃料」, 其中,燃煤發電占42.2%,天然氣發電占39.6%,合計達81.8%。石油發電占1.34%,加總起來,化石燃料占台灣發電量達83.14%

再生能源部分,太陽能發電占4.6%,水力發電占2.5%,風力發電占2.2%,合計9.3%。除此之外,核能發電占6.3%,由於不排放二氧化碳,故可將之視為「綠電」。另有一些定義不明確的再生能源占1.2%。合計台灣的低碳發電僅占總發電量約16.8%。

從全球的數據來看,2023年化石燃料約占全球發電量的60%,其中燃煤占35%,天然氣占22%,其餘為石油等燃料。

低碳發電占40%,其中水力發電占14.5%,核能占9.2%,風力發電占8%,太陽能發電占5.6%,生質燃料發電占1.8%。

對比台灣與全球的資料,顯而易見的是, 台灣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發電,低碳發電比率偏低,欲達成RE100的目標有很大的難度。

火力發電廠
燃煤發電仍占台灣電力42.2%,導致達成RE100目標難度很高。
圖/ MC-Bauchemie官網

台灣「綠電」的不利因素

近年來台灣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企圖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比率,不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有先天上的限制。

台灣地小人稠,可放置太陽能板的面積有限,因此造成太陽能板與「魚場」、「農田」,搶地,美其名為「魚電共生」,造成生態被扭曲破壞。

風力發電朝「離岸」發展,不過台灣氣候特性是冬季吹東北風風力強,夏季吹西南風風力弱。冬季東北季風強,是風力發電最佳的發電季節,可惜的是台灣夏季用電量較冬季高很多。

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皆是「看天臉色」發電。太陽能發電只有發電「半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風力發電看何時「起風」,發電量不穩定。

為了配合再生能源的不穩定姓,電力公司的輸配電網必須能容納不穩定的電源,同時必須有24小時不停歇發電的「基載電力」,方能有穩固的電力供應。

離岸風電 風機 風力發電機
離岸風電的不穩定因素高,讓電力公司仍得考慮其他「基載電力」。
圖/ 台灣電力公司

AI時代「電力即國力」

核電是很理想的基載電力,可以全日發電,而且成本低,同時也可被視為綠電,是台灣邁向「綠電」的「解方」。

電力是驅動現代科技的推手,沒有電,所有科技產品全面停擺。電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很難想像在沒有電的世界生存。若是沒電,住在高樓層大樓的住戶幾乎無法出門,所有現代化的便利設施全面停擺,人類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電力更是重要的資源,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智慧」。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愈來愈成熟,運用愈來愈多元,背後驅動的力量就是仰賴「電力」生出的「算力」。

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的估計,2022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等應用,全球約需消耗460 TWh(兆瓦小時)電力,約占全球電力需求的2%。

預估到2026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的電力需求,將達620-1050 TWh,這代表從2022年到2026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必須增加160-590 TWh的電力需求,相當於至少增加整個瑞典的用電量(160 TWh),最多需增加整個德國的用電量(590 TWh)。

亞馬遜AWS資料中心.jpg
AI時代來臨,龐大的算力需求讓全球能源需求同步激增。圖為亞馬遜AWS資料中心。
圖/ AWS

「生成式人工智慧」快速發展,領導企業不時發布令人驚艷的功能,在光鮮亮麗令人興奮的新功能背後是電力消耗隨之快速上升,因此有穩定成長的供電設施,是國力的指標。

除此之外,邁入低碳、無碳的發電設施,是進入新時代競爭力的重要門票。

低碳排又穩定,核電走出車諾比陰霾?

根據IEA的估計,到2026年「低碳排能源發電」將有3項重要的「轉折點」。

首先,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全球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

其次,低碳排放發電(「再生能源發電」加「核能發電」)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重,將由2023年的39%,快速上升到2026年年底的46%,逼近一半。

最後,以全球的角度來看,低碳排放能源發電,將滿足現在到2026年所有對電力額外增加的需求。

為達到低碳排放能源發電,核電成為世界各國積極增建的項目。從2024年到2026年間,全球將有29 GW(十億瓦)容量的新核能發電設施上線,其中過半的新增核電容量在中國及印度。

JPG.jpg
根據IEA調查,2023年全球的新增核電容量,大比重集中在中國及印度2國。

全球各地新的核電開始商轉,法國恢復核能發電,日本也重啟核電,使全球核能發電容量創歷史新高。預估2026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將由2023年的2,741TWh增加到2,959TWh。

相比中日韓,台灣「低碳發電」敬陪末座

台灣低碳發電比:16.8%

回頭看台灣電力結構,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氣+石油)發電占比高達83.14%, 低碳排放發電僅占16.8% ,很難符合世界潮流。將來台灣廠商外銷,將面臨很大的困難,除了被課高額的碳稅外,也有可能被排除在供應商之列。

韓國低碳發電比:38.4%

韓國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1%(燃煤占31.2%,天然氣占28.51%,石油及其他占1.1%) 。低碳排放電力占38.4% ,其中最大的來源為核電,占整體電力的29.15%。太陽能發電占5.34%,生質能源占1.96%,水力發電占1.27%。韓國在低碳發電能夠大幅超越我國,主要是拜核能發電之賜。

日本低碳發電比:32.1%

日本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8%, 低碳電力占32.1% 。化石燃料中天然氣占31.78%,燃煤發電占29.09%,石油占3%,其他化石燃料占2.2%。低碳排放電力部分,太陽能占10.1%,水力發電占8.34%,核能發電占7.91%,生質燃料占4.39%,風力發電1.03%,地熱能發電占0.3%。日本低碳排放電力的比重較我們高出許多。

中國低碳發電比:36.3%

中國在低碳排放電力的表現,也較我們佳。

中國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3.67%(燃煤占60.4%,天然氣占2.99%,石油及其他占0.28%)。其中 低碳排放電力占36.3% ,水力發電占13.66%,風力發電10.61%,太陽能發電占5.76%,核能發電占4.48%,生質燃料發電占1.83%。

「廢核家園」真的好嗎?

近年來,中國大陸,大舉興建核電廠,將提高低碳排放電力的比率。台灣低碳排放發電占比較中國、韓國及日本差,將來競爭力將不如中、日、韓。

韓國核能發電占比高達29.15%,遠大於台灣的6.3%。韓國是台灣產業的強大競爭對手,高占比的核能發電,不僅讓韓國的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同時也使發電成本下降。

面對將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以及低碳排放的需求,台灣的電力需求除了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外,增加核能發電的容量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延伸閱讀:核能除役,為何童子賢說「台灣不會缺電」?比起缺電,他更擔心這件事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