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廠,要求它們的供應商承諾使用「再生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遏止日益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
什麼是「RE100」?為何企業爭相加入?
2014年,由「氣候組織」與「碳揭露計畫」合作成立「RE100」(100%再生能源)能源倡議行動,呼籲各國企業共同守護自然環境,採用百分百「綠電」生產,減少碳排放,以及環境污染。解決未來燃料缺乏,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讓企業能夠永續經營下去。
加入RE100的會員,必須公開承諾在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成100%再生能源之目標,並提報逐年使用綠電的進度,實際的會員平均目標是 2025 年前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約有400多家企業成為RE100會員,其中著名的企業有蘋果、谷歌、微軟、Meta、3M、IKEA、BMW、瑞士銀行、花旗銀行、高盛、可口可樂、Nike、SONY、星巴克、沃爾瑪、寶僑、樂高等大企業。
台灣方面,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環球晶圓、宏碁、華碩、台達電、緯創、中華電信、佳世達、友達、元太科技、國泰金控、富邦金控等30餘家RE100會員。
近日,微軟公司將要求主要供應商在203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微軟宣稱將要求特定規模高產量的供應商,100%使用無碳排放電力。
為何科技業迫切需要「低碳排」電力?
台灣的高科技公司是全球品牌公司的主要的代工生產商,若是無法快速邁向綠能,達成100%零排放的目標,將會造成公司經營的「迫切危機」。
電力是驅動工廠運作不可或缺的來源,在台灣的工廠若是無法使用「綠電」則很可能無法達成客戶需求,進而影響客戶的訂單。
用電大戶台積電,近年來陸續簽訂一些離岸風電供應合約,主要是希望藉此達成RE100的目標。
2023年台灣電力來源的結構,對實現RE100的目標有很大的障礙。
燃煤仍是台灣發電大宗
台灣電力發電的來源主要是仰賴「化石燃料」, 其中,燃煤發電占42.2%,天然氣發電占39.6%,合計達81.8%。石油發電占1.34%,加總起來,化石燃料占台灣發電量達83.14%
再生能源部分,太陽能發電占4.6%,水力發電占2.5%,風力發電占2.2%,合計9.3%。除此之外,核能發電占6.3%,由於不排放二氧化碳,故可將之視為「綠電」。另有一些定義不明確的再生能源占1.2%。合計台灣的低碳發電僅占總發電量約16.8%。
從全球的數據來看,2023年化石燃料約占全球發電量的60%,其中燃煤占35%,天然氣占22%,其餘為石油等燃料。
低碳發電占40%,其中水力發電占14.5%,核能占9.2%,風力發電占8%,太陽能發電占5.6%,生質燃料發電占1.8%。
對比台灣與全球的資料,顯而易見的是, 台灣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發電,低碳發電比率偏低,欲達成RE100的目標有很大的難度。
台灣「綠電」的不利因素
近年來台灣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企圖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比率,不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有先天上的限制。
台灣地小人稠,可放置太陽能板的面積有限,因此造成太陽能板與「魚場」、「農田」,搶地,美其名為「魚電共生」,造成生態被扭曲破壞。
風力發電朝「離岸」發展,不過台灣氣候特性是冬季吹東北風風力強,夏季吹西南風風力弱。冬季東北季風強,是風力發電最佳的發電季節,可惜的是台灣夏季用電量較冬季高很多。
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皆是「看天臉色」發電。太陽能發電只有發電「半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風力發電看何時「起風」,發電量不穩定。
為了配合再生能源的不穩定姓,電力公司的輸配電網必須能容納不穩定的電源,同時必須有24小時不停歇發電的「基載電力」,方能有穩固的電力供應。
AI時代「電力即國力」
核電是很理想的基載電力,可以全日發電,而且成本低,同時也可被視為綠電,是台灣邁向「綠電」的「解方」。
電力是驅動現代科技的推手,沒有電,所有科技產品全面停擺。電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很難想像在沒有電的世界生存。若是沒電,住在高樓層大樓的住戶幾乎無法出門,所有現代化的便利設施全面停擺,人類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電力更是重要的資源,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智慧」。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愈來愈成熟,運用愈來愈多元,背後驅動的力量就是仰賴「電力」生出的「算力」。
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的估計,2022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等應用,全球約需消耗460 TWh(兆瓦小時)電力,約占全球電力需求的2%。
預估到2026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的電力需求,將達620-1050 TWh,這代表從2022年到2026年資料中心、虛擬貨幣及人工智慧,必須增加160-590 TWh的電力需求,相當於至少增加整個瑞典的用電量(160 TWh),最多需增加整個德國的用電量(590 TWh)。
「生成式人工智慧」快速發展,領導企業不時發布令人驚艷的功能,在光鮮亮麗令人興奮的新功能背後是電力消耗隨之快速上升,因此有穩定成長的供電設施,是國力的指標。
除此之外,邁入低碳、無碳的發電設施,是進入新時代競爭力的重要門票。
低碳排又穩定,核電走出車諾比陰霾?
根據IEA的估計,到2026年「低碳排能源發電」將有3項重要的「轉折點」。
首先,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全球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
其次,低碳排放發電(「再生能源發電」加「核能發電」)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重,將由2023年的39%,快速上升到2026年年底的46%,逼近一半。
最後,以全球的角度來看,低碳排放能源發電,將滿足現在到2026年所有對電力額外增加的需求。
為達到低碳排放能源發電,核電成為世界各國積極增建的項目。從2024年到2026年間,全球將有29 GW(十億瓦)容量的新核能發電設施上線,其中過半的新增核電容量在中國及印度。
全球各地新的核電開始商轉,法國恢復核能發電,日本也重啟核電,使全球核能發電容量創歷史新高。預估2026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將由2023年的2,741TWh增加到2,959TWh。
相比中日韓,台灣「低碳發電」敬陪末座
台灣低碳發電比:16.8%
回頭看台灣電力結構,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氣+石油)發電占比高達83.14%, 低碳排放發電僅占16.8% ,很難符合世界潮流。將來台灣廠商外銷,將面臨很大的困難,除了被課高額的碳稅外,也有可能被排除在供應商之列。
韓國低碳發電比:38.4%
韓國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1%(燃煤占31.2%,天然氣占28.51%,石油及其他占1.1%) 。低碳排放電力占38.4% ,其中最大的來源為核電,占整體電力的29.15%。太陽能發電占5.34%,生質能源占1.96%,水力發電占1.27%。韓國在低碳發電能夠大幅超越我國,主要是拜核能發電之賜。
日本低碳發電比:32.1%
日本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8%, 低碳電力占32.1% 。化石燃料中天然氣占31.78%,燃煤發電占29.09%,石油占3%,其他化石燃料占2.2%。低碳排放電力部分,太陽能占10.1%,水力發電占8.34%,核能發電占7.91%,生質燃料占4.39%,風力發電1.03%,地熱能發電占0.3%。日本低碳排放電力的比重較我們高出許多。
中國低碳發電比:36.3%
中國在低碳排放電力的表現,也較我們佳。
中國2023年電力結構,化石燃料占約63.67%(燃煤占60.4%,天然氣占2.99%,石油及其他占0.28%)。其中 低碳排放電力占36.3% ,水力發電占13.66%,風力發電10.61%,太陽能發電占5.76%,核能發電占4.48%,生質燃料發電占1.83%。
「廢核家園」真的好嗎?
近年來,中國大陸,大舉興建核電廠,將提高低碳排放電力的比率。台灣低碳排放發電占比較中國、韓國及日本差,將來競爭力將不如中、日、韓。
韓國核能發電占比高達29.15%,遠大於台灣的6.3%。韓國是台灣產業的強大競爭對手,高占比的核能發電,不僅讓韓國的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同時也使發電成本下降。
面對將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以及低碳排放的需求,台灣的電力需求除了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外,增加核能發電的容量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