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份,台灣上空最大的旋風應該非黃仁勳莫屬,尤其在台大的演講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在演講的最後,他除了感謝台灣的合作夥伴之外,也讓各式各樣的人型機器人一字排開,堂堂預告AI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這般預言在NVIDIA高速運算平台的背書下,展現出它不容忽視的力道,正如電影《功夫》中火雲邪神所說:「天下武功,無堅不破,惟快不破。」
在電腦的世界裡,快就是王道,但它也不會是一切,就像一顆超過160公里的快速球,也不能保證你在職棒大聯盟能夠生存。
也因此,在看似山雨欲來之際,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並沒有太多機器人的存在,那到底甚麼是它們進軍人類社會所欠缺的武器呢?
機器人走入生活,缺臨門一腳?
誕生於1960年代的機器人主要是因應工業需求而來,一直以來的工作環境大多是井然有序的工廠,所面對的無非是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與較為固定的運作模式,導致它就是盡量選擇最短、最快的路徑完成任務。
但這種快、狠、準的方式在人類社會可行不通,試想一下,如果你身邊伙伴的行事作風總是我行我素、旁若無人,肯定會給周遭同仁帶來困擾,再加上機器人特殊的外型,更可能製造出一種格格不入的違和感。
如此一來,在眾多機器人融入人類社會所需要努力的因素當中,是否擁有與我們類似的行為模式、遵守大眾習以為常的社交規範就相當關鍵。
會唱生日歌還不夠,行為也必須自然!
透過社交規範,我們得以展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善意,無疑是生活中重要的潤滑劑,基本上機器人可以有語言與行動兩種表達方式。
以語言模式來看,機器人的表現並不差,像是從事接待、導覽的機器人多半搭配有友善式語音介面,說起話來是既親切、又有禮貌。
不僅如此,有些餐廳在慶生的場合,甚至還請送餐機器人貼心地為壽星高唱生日快樂歌,這種社交能力的展現更能讓它們為人所接受,再加上像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引進,假以時日,相信機器人更能如禮如儀地與我們對話。
相對地,機器人在行為舉止上的表現就很令人掛心,這其實也不能全怪它們,想想看,機器人長久以來都是在工廠服務,談不上有哪些禮數需要遵循,認真說來,它們應該具有的社交規範,也許就是堅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一點機器人的確是嚴格遵守、毫不妥協。
但在跨界人類社會之後,既然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外表,也開始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可不能話說得漂亮,行事卻十分魯莽吧!
幫機器人上社交課,靠左走or靠右走?
為了讓它們能夠「言行合一」,學界提出「機器人社交意識」的概念,要求機器人在人機互動的過程中必須遵照一定的社交規範,務必帶給周遭人等舒適的感覺,最起碼要能降低他們在心理層面上的壓迫感。
基於安全理由,像是服務於機場、餐廳等公共場域的機器人移動速度多半不快,不至於橫衝直撞,但它們在行進路線的規劃上,卻還是像工業機器人一樣是事先設定。
問題是工廠中並不會有閒雜人等,在公共場域可是隨時會遇見行人,此時機器人慣用的策略就是停留在原地,看看對方讓或是不讓,並不會考慮我們人類常採取較為主動的應對方式,像是在相互交會時從右方通過(換到日本或香港則是靠左)、禮讓他人先行等。
這些基本的社交行為展現並非大事,卻意味著友好的態度,如果機器人能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傳達善意,是很有機會翻轉大家對它們的觀感,絕對值得一試。
由於機器人並不像人類一樣具有自我意識,那它的「社交意識」要如何展現呢?這還是得透過工程的手段加以實現。
為此,學界提出稱之為「個人空間」的觀念,人們通常不喜歡其他人(也包括機器人)靠得太近,因此在身體周遭會有一塊不容侵犯的區域,它的大小在不同文化、性別、或個人都會有所不同,有學者很技巧地運用個人空間的調整讓機器人得以遵守社交規範。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讓某個行人的個人空間左側小一點,如此一來,機器人與此人交會時就會傾向往對方左側(自己右側)通過,如果是讓後方小一些,就製造出較大的機率往人的後方移動,亦即禮讓對方先行,透過這樣的策略,抽象的社交規範就能以實際個人空間的形式呈現在環境地圖上,順勢輕鬆找到具舒適、安全性的機器人路徑。
展望未來,在NVIDIA等公司超高速算平台的驅動之下,勢必有越來越多的智慧型系統得以實現,一併將AI機器人時代推到眼前。
但科技終究是用來服務人類,如何能讓它更加人性化,一個足以遵守人類社交規範的機器人會是個很好的起點,眼下機器人即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日常,可千萬記得要讓它們帶著濃濃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AI機器人少不了它!圓剛、聰泰的「機器視覺」技術為何獲輝達青睞?
【觀點】機器人可以做什麼?目前機器人分哪幾種?AI機器人未來潛力有多大?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