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venLabs推出App了!把論文、小說秒變Podcast、這間AI語音新創厲害在哪?
ElevenLabs推出App了!把論文、小說秒變Podcast、這間AI語音新創厲害在哪?

AI語音新創ElevenLabs推出首款語音閱讀器「ElevenLabs Reader: AI Audio」,導入ElevenLabs的AI語音庫,這款App可以流暢朗讀任何文本頁面,包括網頁文章、新聞、報告或研究論文,甚至是書籍小說、email等,直接變成有聲書或Podcast聆聽。

用戶只需要將想要收聽的內容網址複製到App上,或是上傳 PDF、ePub檔案格式,並提供多種人聲語音搭配不同的文字情境、情緒和場合,從口音、說話速度到語氣都可以自由控制,例如用專業聲音口吻閱讀商業報告,或變身教授大聲朗讀教科書,甚至是自己本人的聲音都可以加入導讀。

ElevenLabs Reader: AI Audio目前僅提供iOS英文版本,Android用戶則可以加入體驗候補名單。ElevenLabs表示,未來將擴展支援29種語言。

AI語音市場在吸引大量資金投入。

新創ElevenLab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團隊提供的AI工具,讓使用者自由創建跨語言、跨口音的AI聲音,吸引超過100萬用戶及100間的合作企業使用。

團隊在今(2024)年1月宣布在B輪融資中收到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億元),主要投資人包含a16z、紅杉資本、前GitHub執行長Nat Friedman等。

是什麼原因讓新創ElevenLabs在短短半年內,市場估值從原先的近1億美元,增長超過10倍達到11億美元,成為英國增長最快的獨角獸?

新創ElevenLabs成英國最新獨角獸,成員專業技術及未來明確規劃打動創投的心

語音新創ElevenLabs主打利用生成式AI製作語音模型,使用者可導入欲作為範本的聲音片段或使用範本庫中的檔案製作出新的語音,應用於AI配音、新聞報導、有聲書朗讀等領域。

elevenlabs使用
語音新創ElevenLabs和大多語音新創一樣,主打導入不同聲音段製作全新的人造聲音,使用者可將新創的聲音進行微調,並以此做為基底建立公司專屬的語音模型,應用於AI配音、新聞報導、有聲書朗讀等領域。

新創ElevenLabs於2022年創立,至今已累積超過100間合作企業,其中包含華盛頓郵報、有聲書品牌Storytel、遊戲發行商Paradox Intereactive等。

儘管AI語音不算新題目,ElevenLabs團隊之所以能吸引到眾多投資人的支持,原因與團隊創辦人背景相關。

ElevenLabs團隊的成立源自於兩位多年好友,前Google機器學習工程師Piotr Dabkowski,及前Palantir員工Mati Staniszewski,出身於波蘭的兩人對美國電影中不和諧的波蘭配音感到困擾,希望利用自己對AI技術的認識改變現況。

elevenlabs共同創辦人piotr dabkowski及mati staniszewski
ElevenLabs共同創辦人Piotr Dabkowski(左)及Mati Staniszewski(右)。

ElevenLabs團隊的投資人Concept Ventures在官網宣布ElevenLabs最新募資消息時提到,創辦人特質是他們決定是否加入投資時的決定因素。在Piotr Dabkowski及Mati Staniszewski發現配音市場的不足時,ElevenLabs團隊對其未來的明確願景及團隊成員擁有的專業知識深深吸引創投的注意。

另一位投資人a16z同樣在官網上表達對ElevenLabs團隊的肯定,ElevenLabs團隊擁有機器學習及大型系統運作的專業知識,改變現有的文字轉語音(TTS)模型,使其創造出的新聲音具備自然的語氣停頓、呼吸,期待未來ElevenLabs能擴大可應用的語言範圍,打破現有語音市場的限制。

語音新創不可避免的濫用問題,ElevenLabs積極推出應對措施避免影響擴大

儘管新創ElevenLabs在2024年初成為眾所矚目的新創獨角獸,但同所有AI語音新創,團隊同樣身陷技術濫用的爭議中。

美國最大匿名網路論壇4chan因長期充斥種族歧視言論備受討論,包含利用如Emma Watson、Joe Rogan等名人聲音散佈含有種族歧視內容,不久前被爆出有些上傳到該論壇的深偽影片中是透過ElevenLabs所推出的beta版軟體所製成。

儘管這並非ElevenLabs團隊研發新技術的初衷,但考量到其技術創造出的高品質音段及創造新聲音的簡易性,深偽音訊(deepvoice)問題成為眼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因應這項問題,新創ElevenLabs以AI Speech Classifier為名,推出可偵測音段是否經過ElevenLabs軟體加工的API程式,協助使用者辨認經變造後的聲音。同時團隊也預計推出如付費版使用驗證、完成後作品附上創作者ID及增加手動批准聲音複製要求等功能,避免技術被濫用問題。

除了謹慎注意任何技術濫用的消息外,Piotr Dabkowski也在官網聲明中提到,團隊未來亦將利用一部分收到的新資金加強安全措施的推出,並藉由推動團隊研究計畫、擴大現有基礎建設及開發新垂直領域的新產品,確保AI技術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

資料來源:《TechFundingNews》、《VentureBeat》、《Crunchbase》、《Vice》、《TechCrunch》、《Futurism》、《Sifted》、《Fast Company

責任編輯:蘇柔瑋

關鍵字: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