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 Kabar?(印尼語:哈囉,你好嗎?)」
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的這句開場白,是7月2日在與非營利組織One-Forty共同舉辦《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記者會時所說的。
從去年12月開始,全家少有大型記者會,而在最近幾次高層為數不多的曝光場合上,幾乎都環繞著同一個主題: 擴大針對穆斯林與移工的友善服務。
據政府統計,國內穆斯林人口突破30萬,而東南亞移工總人數接近百萬,且逐年攀升,其中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印尼移工佔比居冠。
全家從去年分階段推出「穆斯林友善商品專架」、「清真友善認證餐食」,近期也開始在APP中導入清真友善商品地圖。
不到5%客群,也蘊含成長商機
儘管國內移工人數連年創新高,但近百萬的移工人數,對照台灣總人口或全家近1700萬會員,佔比不到5%,全家為何費盡心思搶攻移工們的心佔率(Mind Share)?
背後關鍵思維,可從葉董(全家董事長葉榮廷)的一句話窺知一二: 「經營超商得從,一個商品想辦法賣給最多人,轉變成,一個客人如何賣他更多商品,才能維持成長。」 全家自2016年佈局會員經濟,據葉榮廷過去受訪時指出,背後關鍵目標是要從台灣停滯的人口基數中,挖掘更多服務商機。
而此次全家與One-Forty合作發布的國內首份針對移工在超商消費習慣的調查也揭示,在這群基數不大的移工身上,其實還有許多值得超商業者施力的服務商機。
高頻到店、2倍客單價,移工成超商貴客
據該份《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指出,超商是移工消費頻次最高的通路,有5成移工每週進超商消費至少4次,更有兩成移工,幾乎天天進便利商店消費。
「而且移工消費的客單價是國人的兩倍。」薛東都指出,由於移工在超商通路的消費佔比最高,且傾向一次購足一兩日內的日常所需,客單價約落在200元上下。
語言與飲食禁忌,成移工消費2大痛點
然而,經過大調查訪談,全家發現「語言不通」、「飲食禁忌」,是這群高頻到店且含金量高的客群,遲遲未被滿足的需求。
「移工到超商第一愛買的麵包再來是飲料、零食。」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指出,透過調查全家發現, 移工普遍不愛買現做咖啡、飲品,甚至挑鮮食時也猶豫許久,關鍵在於菜單以及成分標示,沒有辦法讓移工清楚讀懂要購買的品項。
移工友善服務2策略:多語系、多商品
這也是為何全家決定即日起以多語系、多商品2大面向,啟動「移工友善服務計畫。」
多語系:全家與One-Forty歷時合作半年開發出的「溝通友善墊板」,已於全台超過4200家門店啟用。簡單一張墊板,上面羅列著移工到超商前10大常用服務與難溝通的需求。
例如,是否印發票、儲值悠遊卡、匯款回家、寄取包裹、是否有豬肉等,所有問句以印尼文、越南文、泰文、菲律賓4國文字呈現,並輔以簡單圖示,讓顧客與店員彼此溝通無礙。
另外,「全家」更錄製東南亞語系的歡迎招呼廣播,進店時就能聽見熟悉的母語,打造回到「家」的歸屬感。
多商品:全家自2020年起即針對住宅區、工業區等鄰近店舖導入「東南亞商品專區」,規劃近百款東南亞進口商品供移民工朋友選購,預計今年底總計有500間門市會有該商品專區,而去年導入的「穆斯林友善商品專架」也已擴大至全台159店。
薛東都觀察,自去年底全家大力主打穆斯林、移工友善服務後,「東南亞商品專區」平均已有翻倍銷售業績。預計七月下旬還會推出全新NO PORK專區,讓移工、穆斯林能放心選購無豬肉、無豬油食品。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