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為何續命Cookie?從行銷視角看懂2大關鍵,替代方案「隱私沙盒」有何爭議?
Google為何續命Cookie?從行銷視角看懂2大關鍵,替代方案「隱私沙盒」有何爭議?

Google對Cookie的立場又大轉彎了。

Google在2019年首次喊出要讓第三方Cookie退場,市場已經戰戰兢兢等待了四年,每一年表定的時效接近,Google都會再次宣布延期消息。但這一次,Google正式宣告「Cookie不退場了」。

Google
我們認識到這一轉變(Cookie退場)需要許多參與者的重大努力,並將對出版商、廣告商以及所有在線廣告相關人員產生影響,有鑑於此,我們將不再廢除第三方Cookie,而是會在Chrome 中引入一種新體驗,讓人們可以做出一個適用於網頁瀏覽的選擇,並隨時調整。

Google在部落格文章指出,決定讓Cookie繼續留存,是考量到對市場的影響太大,但外界推測,還有另外兩大原因,導致廣告巨頭放棄這項冒險的決策。

原因1:Google的解決方案「隱私沙盒」還沒準備好

Google原先為了取代Cookie,打造出一種全新的「隱私沙盒(Privacy Sandbox)」技術。

隱私沙盒是利用API的方式,將用戶根據瀏覽行為、興趣分組,創建「群體」,廣告商可以對整個群體而不是單一用戶進行定位,藉此保護個人隱私,並且不會涉及跨網站的詳細跟踪。

Google 隱私沙盒(Privacy Sandbox)
Google 隱私沙盒(Privacy Sandbox)計畫網站,仍寫著「為Cookie限制做好準備」的內容。
圖/ Google

這次宣告續用Cookie的同時,Google也特別指出將繼續投資開發隱私沙盒,並在Chrome瀏覽器中加入更多的隱私控制功能,作為全新的體驗方式。

同時也發布一篇文章公布隱私沙盒的測試成績: 在沒有使用隱私沙盒的情況下移除Cookie,出版商的收入減少了34%;但加入隱私沙盒後,為出版商帶來13%的成長 ,當初就是希望藉由隱私沙盒技術的提升,降低Cookie退場對市場的衝擊。

看起來是不錯的解方,但隱私沙盒從公布至今一直飽受爭議。

最早是引發歐洲和美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關注,認為Google可能利用這項技術控制廣告技術市場,並削弱廣告競爭對手的能力;電子前哨基金會(EFF)更是在去年9月發文強力抨擊,認為隱私沙盒的技術是「一個可怕的想法」, 不旦讓Google對瀏覽器中的廣告有了更多的控制權,同時並沒有真正保護用戶隱私,「他們的作法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主要任務還是跟蹤用戶的網路使用情況,以供應Google的廣告事業。」

其他主流瀏覽器也不買單,包含蘋果Safari、Mozilla的Firefox,也都以隱私疑慮為由,拒絕在瀏覽器提供隱私沙盒服務。

看起來靠隱私沙盒取代Cookie的路還很長, 若此時貿然讓Cookie退場,很可能傷及Google最核心的事業,也就是占比將近8成的廣告收入 ,顯然短期內還是需要Cookie繼續做好它原本的工作。

Google總部
Google
圖/ 隋昱嬋攝影

原因2:Mertech崛起!以精準度取代廣度

Google手中的替代方案還沒準備好,但市場不等人,各種廣告科技、行銷解決方案已經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冒出,揮舞著大旗準備協助品牌脫離Google的掌控。

品牌顧問公司One Shot執行長黃一峰分享台灣市場的觀察,品牌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精準投放的「受眾包」,也就是擁有網站、數據的業者,會把自己手中的會員數據整理成去識別化的一包資料,賣給需要的品牌,品牌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精準投放廣告。

其中三種最搶手的數據類型,就已經涵蓋非常廣泛的消費者訊息:

1.新聞媒體:全台300-500家媒體的瀏覽紀錄,掌握興趣關鍵主題。
2.零售媒體:電商和零售商的消費紀錄,掌握用戶購買的品項和習慣。
3.電信數據:移動地點、撥打電話、瀏覽紀錄、app使用時間等資料。

藉由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用戶愛看什麼訊息、愛買甚麼、愛搜尋什麼內容。因此黃一峰認為,如今Cookie退場與否,對品牌來說幾乎不會產生影響,「同樣花一千萬的預算,我管你受眾包哪裡來?」

advertising analyse
廣告行銷產業已經在Cookie宣告退場的這幾年間快速成長。
圖/ Unsplash

但對提供「受眾包」的業者來說,也許就是不小的壓力,因為原本棄權的巨頭Google,重新回到這條賽道和他們競爭,希望品牌回頭將資金花在Google的廣告服務中,因此接下來拚的就是數據精準度,到底誰能為品牌廣告帶來更多的價值,對此誰更占優勢,可能還有待觀察。

曾被《華爾街日報》封為「Alphabet最大對手」的廣告科技公司The Trade Desk,多年來也不斷對廣告界、Google,甚至華爾街表示,Google取消第三方Cookie是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對此,The Trade Desk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顏任廷表示,數位廣告產業早已加大步伐邁入了全新的階段,如今的數位環境,遠遠超出了 Chrome的範疇。

以台灣來說,更多不依賴第三方 Cookie 的媒體管道,如 CTV/OTT、串流音樂、Podcast、遊戲、應用程式,佔據了絕大部分的使用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不在「圍牆花園」內,且更優質的替代性身份識別解決方案,逐漸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這是網路世界的一次重大升級。

advertising
The Trade Desk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顏任廷認為,數位廣告市場已經脫離Chrome的範疇,進到連網電視、串流平台等領域。
圖/ Unsplash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市場靠著自給自足成長茁壯,巨頭Google也放下Cookie退場政策,強勢重回賽道,行銷廣告界自此將進入競爭更加劇烈的時代。

延伸閱讀:Google重磅宣布:不淘汰Cookie了!什麼是Cookie?為何廣告投放要靠它?

參考資料:GoogleThe Wall Sreet JournalBloomberg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