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RMN 決勝關鍵是什麼?品牌如何透過線下零售數據,鎖定目標客群?
【觀點】RMN 決勝關鍵是什麼?品牌如何透過線下零售數據,鎖定目標客群?

在數位廣告日益成熟的時代,傳統的實體零售廣告看板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重生,透過 RMN (Retail Media Networks,零售媒體聯播網)重新回到黃金版位;但決勝關鍵並非電商流量,而是過去被忽略的核心資源——線下零售數據。這個關鍵因素,正是 RMN 2.0 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電商巨頭與RMN的演進

近年談及 RMN 趨勢時,多半關注海內外的電商,像亞馬遜(Amazon)從 2016 年投入,僅花費五年便將市場從 10 億美元做大到 300 億元。這種成功吸引了全球各類型企業的參與,無論是純線上的平台或是兼營線下的零售巨頭,都希望在這新興領域中分一杯羹。

延伸閱讀:[RMN是什麼?為何momo、全家都在做?][2]

美國消費電子零售商 Best Buy 與媒體集團 CNET合作,讓 Best Buy 的品牌供應商,能夠同時在 Best Buy與 CNET的廣告版位下廣告,且 Best Buy 也會在商品旁顯示 CNET對該項商品的評測結果,讓品牌不只可以從電商平台與外部媒體拉近消費者,更可提升商品頁的轉換率。

美國 Costco 也宣布要進軍 RMN,藉由其強大的忠誠會員計畫收集的第一方數據,包括近期購買產品、購物行為、客人背景與購物金額大小等,讓廣告主能夠精準的投放廣告,並在實體空間與消費者創造店內促動及顧客互動。

然而 RMN 的真正起源要追溯到更早的實體零售,以美國Walmart為例,從店內、店外看板的促銷資訊、商品走道看板、商品貨架上的插卡優惠等,都是幫助品牌在消費者購物閒逛的時間中獲取注目。這應該是最早具RMN概念的零售廣告,即利用實體店舖的數據及流量達到促銷目的。

從RMN 1.0 到 RMN 2.0,流量到數據的進化

RMN 1.0 時代,零售商主要透過自家網站流量吸引廣告主,透過站內廣告觸及受眾,訂單轉換多半仍局限於網站的流量及人氣等限制。

邁向 RMN 2.0 時代後,運用從自家會員及顧客所蒐集到的第一方數據,結合站外其他平台廣告投放,讓品牌主能夠精準鎖定客群,進而跨管道整併線上、線下媒體,進行OMO行銷整合,零售業者能創造銷售以外的行銷廣告收入,促使許多業者紛紛投入 RMN。

這一變革讓零售商能夠不再僅僅依賴自有平台,而是 透過與外部媒體的合作,將廣告收入作為一種獨立於商品銷售之外的收入來源 。Walmart 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透過該廣告部門 Walmart Connect, Walmart 不僅能夠掌握消費者的購買偏好,還能在實體店舖和線上廣告版位上精準地觸及目標客群,透過店內的電視牆廣告、開放大量 CTV 數據訪問等策略,增強 RMN 發展,從而將 RMN 的營收從2022年的27億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34億美元 。

shutterstock_1723158124.jpg
亞馬遜雖然擁有最多線上廣告通路,但去年也開始在旗下物流車的外頭,印上與會員活動 Prime 相關的促銷標語,讓一輛輛行駛於大街小巷的物流車隊,成為直接面對顧客的宣傳管道。
圖/ shutterstock

走回線下:RMN 裡的「R」,才是決勝關鍵

當 RMN 成為廣告圈新寵兒的同時,越來越多企業,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紛紛加入探索新媒體的行列,如線上旅遊平台 Expedia、叫車軟體 Uber 等,都紛紛宣布投入 RMN。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 RMN的真正決勝點,是代表「零售」通路的「R」。 僅有流量或用戶資料並不足夠,真正能掌握並運用關鍵零售數據的公司,如同Walmart、7-ELEVEN、家樂福業者,擁有並能運用關鍵的第一方「零售數據」,才能在這場競賽中勝出。

Walmart 再次成為我們的範例。透過其豐富的第一方消費數據,Walmart 能夠在消費者進店購物時精確地識別和影響其購買行為。這種數據驅動的精準投放策略,使得Walmart Connect被Walmart高層視為未來的「金雞母」。

RMN一開始發展於電商平台,主要是線上交易及流量易於掌握,近1~2年焦點開始走回線下。因為多數實體零售的傳統零售廣告,一旦加上「零售數據」成為零售聯播網,便可更精準的觸及目標消費者。誰能將線下零售數據很好地用於RMN,誰就能將線下 RMN 點石成金!

CRM 消費數據+線下商圈數據「雙重鎖定,精準鎖定顧客

傳統上,零售通路被認為「只能」在行銷漏斗底部發揮影響力,得「被動地」等待消費者來到現場,才能促進轉換率。如今,走到線下的 RMN 將這一切改變了,落實零售數據應用,除了可保有高轉換率優勢外,更可進一步觸及行銷漏斗頂端受眾,影響消費者的品牌認知,精準鎖定目標客群並「鎖定」消費者。我們可以用RMN-R概念圖(下圖)來理解:

圖1- 廣告主可善用 RMN-R 概念整合線上與線下RMN工具鎖定消費者.jpg
廣告主可善用 RMN-R 概念整合線上與線下RMN工具鎖定消費者。
圖/ 統一資訊提供

在RMN-R 概念圖中,線上的工具主要是將數據用於自家APP/官網及外部聯播網,如Google、Facebook等媒體,若廣告主想要鎖定線下消費者,則可朝 DOOH(Digital Out-of-Home,數位戶外媒體)、OOH(Out-of-home Advertising,戶外媒體)與LPN(在地貼文聯播網)等三大類媒體進行思考。

挖掘商圈數據:破解線下 RMN 的難題

將零售數據運用於線下媒體是一個挑戰,我們從商圈數據入手,除了原有第一手數據外,透過商家檔案智慧服務平台(Google Business Platform,GBP),分析Google地圖商家商圈資料,涵蓋商圈名稱、商家類型、商家數目、人氣值,以及顧客留言評論中的關鍵字標籤。在消費者尚未造訪店家前,零售商便能運用地圖搜尋行為,例如:特定興趣與購買意圖、查看網友評論、到訪後留下評論等行為。

這種結合商圈維度的數據分析,可和線下DOOH、OOH等戶外看板廣告整合,再加上能導引客人從線上到線下的LPN 在地貼文聯播網,使品牌零售商可提前在消費路徑上,鎖定目標受眾。

圖2- 圖說:結合分析Google 商家檔案上的商圈數據,RMN鎖定線下消費者.jpg
結合分析Google 商家檔案上的商圈數據,RMN鎖定線下消費者。
圖/ 統一資訊提供

戶外媒體與數位戶外媒體的融合

戶外媒體具強大「接觸」力,因此,傳統戶外媒體也捲土重來。亞馬遜雖然擁有最多線上廣告通路,但去年也開始在旗下物流車的外頭,印上與會員活動 Prime 相關的促銷標語,讓一輛輛行駛於大街小巷的物流車隊,成為直接面對顧客的宣傳管道。同樣,大樓廣告、行人天橋、公車站的大型看板、捷運公車計程車的車體廣告,都可以與商圈零售數據結合,鎖定投放給特定的消費群體。

而疫情間逆勢成長的數位戶外媒體,由於數位化後更容易即時投放動態廣告內容,成為零售業者與消費者積極互動的重要媒體。例如,泰國超過 1.2 萬家的 7-ELEVEN 門市為例,從 2019 年至今,就與當地廣告業者 PlanB 合作,在約 3000 家門市的飲料冷藏櫃、食品冷藏冷凍櫃等貨架上方,從天花板懸掛數位廣告看板。當顧客挑飲料、選食物時,猶豫的那幾秒鐘,視覺與聽覺恰好被 DOOH 看板吸引,讓他們認識新品牌或新產品,並進一步影響其最終購買決定。因此,商場內裡裡外外,都成為RMN的黃金版位區。

圖3- 利用廣大人流設置數位戶外廣告看板,抓住消費者的眼球.jpg
利用廣大人流設置數位戶外廣告看板,抓住消費者的眼球。
圖/ 統一資訊提供

在地貼文聯播網的潛力

很多時候,顧客的購物行為啟動於「造訪現場」之前;如何在他們踏出家門前,事先「鎖定」並轉成自家新客呢?我們觀察發現,大部分民眾在決定造訪哪間店前,習慣透過 Google Maps 事先搜尋、查評論;因此,鎖定消費者查找地圖與附近商家的在地貼文聯播網變成為串連線上到線下消費者的行銷利器。在地貼文聯播網目前串連全台 7,000 家以上超商,當消費者在查找附近超商資訊及評論時,便可在商家檔案的動態上看到廣告主置入的行銷廣告。

圖4- 每週有千萬本土消費者用Google Maps找商家,可用在地貼文聯播網鎖定實體消費者.jpg
每週有千萬本土消費者用Google Maps找商家,可用在地貼文聯播網鎖定實體消費者。
圖/ 統一資訊提供

如何整合應用線上、線下 RMN-R 媒體,來達到最佳效果呢?以一個在地伴手禮品牌為例,假設各品牌希望在特定節慶前夕,針對來台觀光日本人宣傳伴手禮商品促銷,除了透過線上的廣告聯播網推播宣傳訊息,亦可運用 GBP的商圈數據,從商家檔案平台上分析以日文關鍵字搜尋Google Maps商家的資訊,便可找出日本客最常蒞臨商圈及超商 門市,不論是在線上透過 LPN 在地貼文聯播網,或是特定商圈OOH 看板,還是超商的DOOH 看板,都能精準曝光促銷訊息,推動目標客群買單。

實體看板的新黃金時代,掌握零售媒體聯播網的未來

在數位廣告成長趨緩的今天,RMN 被視為逆勢成長的金雞母。這代表——當RMN重新將焦點拉回「R」,將消費與商圈數據與線上、線下RMN廣告連結時,零售業將不再被動等待消費者光臨,而是在消費者的整個消費旅程中,從踏出家門到走進店裡的每一步,都能精準影響其購買決策,使得實體看板不再只是裝飾,而是協助品牌主們轉成實際業績的最佳利器!

延伸閱讀:實體零售RMN怎麼玩?新光三越搶攻高端品牌激「多巴胺」,貴婦保養品翻倍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