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是雇主品牌,還是品牌內化?
你做的是雇主品牌,還是品牌內化?

近年少子化、缺工的社會現象,讓很多企業不得不面對雇主品牌的議題。然而「雇主品牌」這個名詞之下所對應的員工心理需求——「因為對的工作而產生自我認可與價值感」,早就是許多優秀人才在找尋工作時心照不宣的篩選機制。而這樣的心理需求,讓「雇主品牌」與「 品牌內化 」這兩個議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兩者都期望內部員工可以真正認同公司的所作所為,但「雇主品牌」所需要溝通的對象更廣,影響的層面也更深。本文將釐清兩者觀念,並說明它們的相關性與差異性。

品牌內化:建立內部同仁對品牌的認同

從定義層面來看, 品牌內化講求的是盡可能讓所有員工徹底理解品牌核心內涵(包含「核心目的」、「催化劑」與「品牌願景」等) ,並且期望員工能夠將「品牌」考量進工作決策中,甚至在行為上表現出該企業的核心價值,從而成為建立/維持企業文化的一員。因此, 品牌內化是品牌銳變(Rebranding)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之一。 一個持續與內部溝通品牌策略與發展方向的公司,能夠確保品牌每一次行動都能夠為形象帶來正向累積,而非亂槍打鳥、分散形象。而能夠持續這樣做的公司,通常內部向心力較高,當公司進行方向微調時,基層團隊也能夠更快地跟上步伐。

為了要讓員工徹底理解品牌核心內涵,許多公司會對員工進行頻繁、形式多元的內部溝通。例如在員工剛入職時贈送「品牌書」,讓新進員工在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品牌精神;或是一年一度將各地主管召回,透過活動、課程,進行品牌教育訓練。在 COVID-19 疫情前, 石二鍋 就曾舉辦過數次「產地之旅」旅遊活動,讓同仁接受產地溯源的教育,親身感受何謂食材的新鮮感。體驗過「產地之旅」的同仁,在往後與餐廳顧客的溝通上,也能夠更自然的活用話術,內化成自己的說法。

基本上,品牌內化衍生的一切行動可以理解為「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不侷限任何形式、載體、平台,只要適合該公司的文化與體制,皆可作為品牌內化的工具使用。

雇主品牌:經營人才與企業的互動過程

雇主品牌,是立基於有效的品牌內化之上 ,員工在每個工作身分的體驗中(潛在人才、新人、資深同仁、主管、高層、離職員工),都能夠以(曾)任職於此間公司為榮,願意維護品牌名聲,甚至成為品牌宣傳大使,主動產生正向的「員工創作內容」(Employee Generated Content)。

Starbucks Partners IG.jpg
「員工創作內容」是指員工主動透過網路社群產生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方的品牌宣傳大使。例如:在 Facebook 分享企業內部活動影片、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上分享上班第一天接獲的贈禮等。(圖截自 Starbucks Partners IG)

隨著工作歷程的轉換,員工會產生不同的需求。例如正在觀望新工作的產業內人才,會想了解該公司的文化與工作氣氛,以確認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環境,或是在這樣的體制下,對自我職涯發展是否有幫助(如 Netflix 強調自我管理、高競爭的自主文化;Google 則強調雙向互動、積極創新的開放文化)。又或者對新進員工而言,公司是否能在入職當週,甚至是第一天隨即讓同仁感受到自己是備受歡迎的,直屬主管或人資單位是否能提供該職位所需的訓練與教育內容?當同仁適應良好,持續成長並晉升為主管時,公司是否能提供相對應的薪資與福利,並且滿足他持續學習的渴望?一些對自我成長有要求的主管們,甚至會就公司內的「伸展空間」進行評估,期望能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供發揮。「 員工體驗 」(Employee Experience)完善的公司,除了能夠降低離職率、提高留任率之外,也能讓員工打從心底以身為公司的一員為傲,而這樣的榮譽感,便能自然的產生良好口碑,以及正向的員工創作內容。

在資訊透明的時代下,員工體驗的到位與否,都影響著公司的雇主品牌形象。而「到位」與「不到位」的差異,來自於公司高層是否真心的想要對此進行投資與改善,以及人資部門與品牌行銷部門是否能夠相互配合,各取所長,讓同仁與公司的每一個接觸點的體驗上,都能感受良好。

舉例而言,一個雇主品牌網站的生成,需要仰賴人資部門對公司的福利政策、公司文化、核心價值觀以及員工價值主張進行釐清與整理,這其中牽涉到公司高層對此是否有共識?內部以往是否有確切落實這些文化與價值觀?而品牌行銷部門除了可支援網站邏輯架構外,也能就過往與外部顧客溝通的經驗,梳理內容順序與邏輯,確保網站不管在文案與視覺上皆符合品牌調性,以免發生「品牌對顧客」與「品牌對員工」之間的形象落差。

「品牌內化」與「雇主品牌」的相似之處

  1. 「真誠」至關重要
    在推展外部顧客的行銷時,品牌可藉由媒體與公關的操作,打造出良好的形象與口碑。然而在進行品牌內化與雇主品牌時,皆是由公司直接與員工溝通,員工的認同與否會立即反應成效。例如在品牌內化上,可以從員工對話內容與工作結果上,感受出員工是否理解並認同品牌精神;而在雇主品牌方面,當公司嘴上喊出改變,但政策與福利卻無法跟上時,公司形象也會立即在員工心中打了折扣,往後要進行任何激勵與向心力的養成時將更加困難。領導人對議題推動的真誠與否,會影響到主事單位對政策執行的細緻度,越是細緻的規劃與執行,越能產生影響力。

  2. 持續不間斷的行動
    不管是品牌內化的觀念啟動,或是雇主品牌的體驗打造,都無法藉由一次性的事件完成 ,這兩個概念都需有持續性的衍生行動發生。為什麼呢?人的想法會變、持續會有新人加入,從員工端的角度來看,當員工回到處理例行事務的日常時,便會漸漸將當次活動所產生的感動拋諸腦後。若公司後續再無其他行動,員工甚至會產生「反正這次也只是說說而已」的心態,一旦回到常規狀態,公司想再激起改變就會更加困難。而從公司端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的人資與品牌行銷團隊,也都需要時間適應新的政策與改變,唯有持續性的行動,才能越來越到位,越來越熟練。

「品牌內化」與「雇主品牌」的不同之處

  1. 服務對象有些微差異
    如前面所述,相較於品牌內化,雇主品牌需要溝通的對象更廣,除了現職員工外,也包含了潛在人才與離職員工,而這正是部分公司可能會有所遺漏之處。許多產業內的領導品牌,依靠著股價、業績與歷史悠久,吸引著無數產業內的頂尖人才加入,這樣的公司在招募新員工上通常不會遇到太多困難,但不見得擁有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而是被人才視為跳板,為履歷增色而已。倘若員工在工作期間內體驗不好,在離職後不僅不會成為品牌宣傳大使,甚至會有向外傳遞公司負面名聲的可能性,長久下來便會影響品牌對潛在人才的吸引力。想要塑造良好雇主品牌形象的公司,不可不完善顧慮到員工體驗的每個面向。

2.「感性偏重」VS. 「理性與感性並重」
品牌內化的傳遞,著重在讓員工理解品牌的精神層次,進而促進觀念上的改變。以女性自行車品牌 Liv 為例,Liv 的精神主軸並非「我們是一個製造專屬於女性自行車的品牌」,而是「我們想 打造一個讓女性可以輕易感受到騎行成就感的世界 」。或以石二鍋為例,品牌的精神主軸並非「我們是 CP值高的小火鍋品牌」,而是「我們透過有品質的小火鍋, 讓品嚐新鮮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 」。這樣觀念上的改變,需要領導者與品牌行銷主管擔當品牌傳教士,與內部員工進行無數次的對話,鬆動原有觀念,在「正確」的品牌信仰上,進行工作決策與方向的調整,因此品牌內化是一項偏重於感性層次溝通的工作。

雇主品牌則是一個需要同時兼顧理性與感性因素的議題 ,美國心理學家佛德瑞·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針對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提出「激勵保健理論」,他認為激勵因素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而激勵因素包含了:獲得認可、理解工作價值觀、責任擴大、工作具有挑戰性等「軟性」條件;保健因素則是影響員工對工作不滿意的主因,其中包含:薪資、福利、勞動條件、公司方針與管理方法等「硬性」條件。因此,若公司在晉升制度上僅提供薪水增幅,卻沒有滿足主管同仁對於持續成長與學習的渴望,在經過短暫的升職加薪喜悅後,主管同仁對於工作的滿意度不見得會提升。反之,若只是賦予某位員工重要任務並給予口頭上的鼓勵,卻不提供相對應的福利與條件,也會降低員工對公司的滿意程度。

打造屬於企業自身的雇主品牌

最後,在針對「雇主品牌」的打造上,想提供企業主與人資單位一些額外的說明與提醒。在前面雇主品牌的定義中我們聊到,雇主品牌是立基於有效的品牌內化之上,其緣由在於,今日我們探討的並非只是「員工忠誠度」。即便員工擁有良好的員工體驗,卻絲毫不理解公司的品牌精神與理念為何,那充其量僅能稱其為忠心耿耿的員工,並非是一個最理想的員工樣態。換句話說,若一間公司有持續對內溝通品牌理念的習慣,那麼在面對雇主品牌的議題上,也較能無痛成長,長出新能力。

另外,本文反覆出現許多名詞,如:員工創作內容(Employee Generated Content)、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等,建議在進行雇主品牌的打造時,企業主與人資單位能暫時拋卻這些名詞定義,直接就內部現況,量身訂做最適合公司狀態的雇主品牌策略。每一間公司都會形塑出自己的文化,文化既無法被抄襲,也無法直接複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就目前現有的公司政策、對內溝通管道與內部溝通習慣,進行優化與調整,走出屬於自己的 雇主品牌形象

原文轉載至DDG官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