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主導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於8月8日在德國德勒斯登舉行動土典體,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親自出席主持,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親自蒞臨,可見德國、歐盟對台積電在德國建廠的重視。
當天馮德萊恩親自宣布歐盟執委會已經通過對ESMC 50歐元的補助款,可見歐洲殷切期望能建立在地生產的晶圓廠,台積電能夠到德國設廠對歐洲提升半導體的在地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ESMC除了台積電出資35億歐元、占70%股權,同時也獲得半導體大廠英飛凌(Infineon)、博世(Bosch)、恩智浦(NXP)共同投資,這3家公司各出資5億歐元,並各占ESMC的10%股權。
ESMC的投資案於2023年8月宣布,1年後舉行動土典禮,預計2024年年底開始興建,預計於2027年年底量產。
ESMC規劃月產能4萬片12吋晶圓,製程為28/22奈米、16/12奈米,主要的應用市場為車用及工業用。汽車工業及工業產品是歐洲的強項,能夠確保半導體在地生產,對當地業者而言可說是大好的消息。
對比英特爾於2023年6月宣布將在德國馬德堡斥資300億歐元興建2座先進晶圓廠,如今因為英特爾陷入經營危機,歐洲建廠計畫被迫延遲或終止。
台積電首度踏出國門:1996年到美國華盛頓,卻以虧損居多
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之後數年生產基地皆在台灣。不過隨著台積電的業務蓬勃發展,加上美國是台積最大市場,因此在美國的邀請下,1996年台積電與美國客戶ADI、Altera等合資WaferTech,到美國華盛頓州Camas市,興建8吋晶圓廠,這是台積電首度踏出國門到海外設廠。
原先台積電對美國廠有美好的期待,無奈現實很殘酷,美國廠營運遭遇很多困難,經營績效不佳,長期虧損居多。WaferTech由台積電擁有100%股權成為台積電全資公司。2023年12月WaferTech改名為TSMC Washington,凸顯是台積電轄下的子公司。
相信WaferTech的失敗經驗帶給台積電很多寶貴的經驗。
台積電再度出海:赴新加坡、上海及南京設廠,取得中國市場商機
1999年,台積電與「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及「新加坡經濟開發投資局」,共同投資成立SSMC,在新加坡興建8吋晶圓廠。
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台積電在2003年到上海松江興建8吋廠,這是台積電首度到中國設廠,主要是為了取得中國市場的商機。
隨著中國產業快速進步,對高階製程的需求擴大。2016年,台積電宣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興建12吋晶圓廠及設計服務中心,該晶圓廠導入16奈米製程,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晶圓廠。
此時美中關係融洽,台積電到中國設廠,沒有受到美國的制肘。
台積電重回美國建廠:亞利桑那州廠建廠工期延宕,量產得等到明年
2018年台積電率先量產7奈米製程,2020年挺進5奈米製程,美國政府為了國家安全及利益,「敦促」台積電到美國設廠。
2020年5月,台積電宣布到美國宣布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的5奈米晶圓廠,預計投資金額為120億美元。
2022年12月,台積電宣布加碼,將在亞利桑那州再興建一座3奈米廠,原5奈米廠,也升級到4奈米。投資金額由原本的120億美元,跳升到400億美元。
2024年4月8日,台積電宣布將在美國設立第3座晶圓廠,預計將在2030年前導入2奈米或更先進製程。台積在美國增建1座晶圓廠,投資金額增加到650億美元。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一場考驗,由於對美國當地法令不熟悉以及與工會溝通不良,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建廠工期延宕,原預定於2024年年底量產,現量產時間被推遲至2025年。
台積電在日本:2年完工、年底量產,還要建熊本二廠
2021年年底,台積電宣布到日本熊本興建晶圓廠,台積電與索尼半導體製造(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SS)、電裝株式會社(DENSO Corporation),共同投資成立「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SM)公司,台積電占70%股權,索尼占20%,電裝占10%。
JASM在熊本興建的12吋廠,製程技術為22/28奈米、12/16奈米,主要的客戶為索尼半導體製造。
電裝是由豐田汽車分割出的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汽車零組件的一級供應商,因此JASM的客戶,會延伸到車用半導體公司。
台積電到日本設廠主要是蘋果公司希望台積電去日本設廠,就近支援索尼。索尼是蘋果影像感測器的主要供應商。
JASM於2022年年中開始興建,今年2月24日,JASM舉行啟用典禮,預計2024年年底,開始量產。
與美國廠比較,台積電日本廠「後發先至」,主要的原因是合資夥伴索尼全力支援配合,加上日本政府「出錢」(大方補貼)、「出力」協助台積電在熊本建廠事宜。
台積電在日本加碼演出,將在熊本興建二廠,預計今年底開始興建,2027年年底量產,將導入6/7奈米先進製程及40奈米製程。除此之外,台積電已考慮將在日本設立第三座晶圓廠,詳細規劃尚未出爐。
台積電日本廠可說是台積電在海外設廠的典範,主要的原因日本人民工作勤奮,刻苦耐勞,加上地理位置離台灣很近。
回到歐積電:管理不易、成本提高,台積電如何借鏡美日經驗?
有了日本的成功經驗,台積電在德國設廠同樣找夥伴「共襄盛舉」,英飛凌是IDM大廠,是車用、工業等領域的半導體領導廠商,同時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博世是汽車零組件最大的一級供應商,與各大車廠的關係密切,供應車用零組件。除此之外,博世在德勒斯」有一座自己的12吋晶圓廠,生產車用晶片,該廠於2021年7月開始生產,耗資10億歐元。
除了新建的12吋廠外,博世也有6吋及8吋晶圓廠,因此對半導體的製造並不陌生。ESMC的總經理原任職博世晶圓廠的廠長,有豐富的經驗。
歐洲的工會「強悍」程度較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積電德國廠利用當地資源管理,推進的困難度將較美國廠平順很多。
台積電在地緣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跨出國門,在美、歐、日本等地設廠,公司管理幅度大幅擴張,國際化的壓力日益增加。
在美國、歐洲、日本經營晶圓廠,成本一定比台灣高出不少,所幸有當地政府的建廠補貼及稅賦優惠,如何克服成本的差距是台積電面臨的考驗。
美國、歐洲、日本是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的「前輩」,有很多先進的理論及產業基礎,這三地科技是全球的佼佼者,台積電應該可以從這三地,獲得不少正向回饋。
台積電「深入敵營」雖有管理不易,成本高昂之弊,然而可就近接近客戶及設備、材料供應商以及學術界、研究單位等,也能得到不同的收穫。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