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比美國強悍,歐積電為什麼能順利動土?台積電「深入敵營」有哪些挑戰?
工會比美國強悍,歐積電為什麼能順利動土?台積電「深入敵營」有哪些挑戰?

台積電主導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於8月8日在德國德勒斯登舉行動土典體,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親自出席主持,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親自蒞臨,可見德國、歐盟對台積電在德國建廠的重視。

當天馮德萊恩親自宣布歐盟執委會已經通過對ESMC 50歐元的補助款,可見歐洲殷切期望能建立在地生產的晶圓廠,台積電能夠到德國設廠對歐洲提升半導體的在地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台積電.jpg
圖/ 數位時代

ESMC除了台積電出資35億歐元、占70%股權,同時也獲得半導體大廠英飛凌(Infineon)、博世(Bosch)、恩智浦(NXP)共同投資,這3家公司各出資5億歐元,並各占ESMC的10%股權。

ESMC的投資案於2023年8月宣布,1年後舉行動土典禮,預計2024年年底開始興建,預計於2027年年底量產。

ESMC規劃月產能4萬片12吋晶圓,製程為28/22奈米、16/12奈米,主要的應用市場為車用及工業用。汽車工業及工業產品是歐洲的強項,能夠確保半導體在地生產,對當地業者而言可說是大好的消息。

對比英特爾於2023年6月宣布將在德國馬德堡斥資300億歐元興建2座先進晶圓廠,如今因為英特爾陷入經營危機,歐洲建廠計畫被迫延遲或終止。

台積電時序.jpg
圖/ 數位時代

台積電首度踏出國門:1996年到美國華盛頓,卻以虧損居多

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之後數年生產基地皆在台灣。不過隨著台積電的業務蓬勃發展,加上美國是台積最大市場,因此在美國的邀請下,1996年台積電與美國客戶ADI、Altera等合資WaferTech,到美國華盛頓州Camas市,興建8吋晶圓廠,這是台積電首度踏出國門到海外設廠。

原先台積電對美國廠有美好的期待,無奈現實很殘酷,美國廠營運遭遇很多困難,經營績效不佳,長期虧損居多。WaferTech由台積電擁有100%股權成為台積電全資公司。2023年12月WaferTech改名為TSMC Washington,凸顯是台積電轄下的子公司。

相信WaferTech的失敗經驗帶給台積電很多寶貴的經驗。

台積電再度出海:赴新加坡、上海及南京設廠,取得中國市場商機

1999年,台積電與「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及「新加坡經濟開發投資局」,共同投資成立SSMC,在新加坡興建8吋晶圓廠。

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台積電在2003年到上海松江興建8吋廠,這是台積電首度到中國設廠,主要是為了取得中國市場的商機。

隨著中國產業快速進步,對高階製程的需求擴大。2016年,台積電宣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興建12吋晶圓廠及設計服務中心,該晶圓廠導入16奈米製程,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晶圓廠。

此時美中關係融洽,台積電到中國設廠,沒有受到美國的制肘。

台積電重回美國建廠:亞利桑那州廠建廠工期延宕,量產得等到明年

2018年台積電率先量產7奈米製程,2020年挺進5奈米製程,美國政府為了國家安全及利益,「敦促」台積電到美國設廠。

2020年5月,台積電宣布到美國宣布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的5奈米晶圓廠,預計投資金額為120億美元。

2022年12月,台積電宣布加碼,將在亞利桑那州再興建一座3奈米廠,原5奈米廠,也升級到4奈米。投資金額由原本的120億美元,跳升到400億美元。

2024年4月8日,台積電宣布將在美國設立第3座晶圓廠,預計將在2030年前導入2奈米或更先進製程。台積在美國增建1座晶圓廠,投資金額增加到650億美元。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一場考驗,由於對美國當地法令不熟悉以及與工會溝通不良,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建廠工期延宕,原預定於2024年年底量產,現量產時間被推遲至2025年。

台積電在日本:2年完工、年底量產,還要建熊本二廠

2021年年底,台積電宣布到日本熊本興建晶圓廠,台積電與索尼半導體製造(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SS)、電裝株式會社(DENSO Corporation),共同投資成立「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SM)公司,台積電占70%股權,索尼占20%,電裝占10%。

JASM在熊本興建的12吋廠,製程技術為22/28奈米、12/16奈米,主要的客戶為索尼半導體製造。

電裝是由豐田汽車分割出的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汽車零組件的一級供應商,因此JASM的客戶,會延伸到車用半導體公司。

台積電到日本設廠主要是蘋果公司希望台積電去日本設廠,就近支援索尼。索尼是蘋果影像感測器的主要供應商。

JASM於2022年年中開始興建,今年2月24日,JASM舉行啟用典禮,預計2024年年底,開始量產。

與美國廠比較,台積電日本廠「後發先至」,主要的原因是合資夥伴索尼全力支援配合,加上日本政府「出錢」(大方補貼)、「出力」協助台積電在熊本建廠事宜。

台積電在日本加碼演出,將在熊本興建二廠,預計今年底開始興建,2027年年底量產,將導入6/7奈米先進製程及40奈米製程。除此之外,台積電已考慮將在日本設立第三座晶圓廠,詳細規劃尚未出爐。

台積電日本廠可說是台積電在海外設廠的典範,主要的原因日本人民工作勤奮,刻苦耐勞,加上地理位置離台灣很近。

回到歐積電:管理不易、成本提高,台積電如何借鏡美日經驗?

有了日本的成功經驗,台積電在德國設廠同樣找夥伴「共襄盛舉」,英飛凌是IDM大廠,是車用、工業等領域的半導體領導廠商,同時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博世是汽車零組件最大的一級供應商,與各大車廠的關係密切,供應車用零組件。除此之外,博世在德勒斯」有一座自己的12吋晶圓廠,生產車用晶片,該廠於2021年7月開始生產,耗資10億歐元。

除了新建的12吋廠外,博世也有6吋及8吋晶圓廠,因此對半導體的製造並不陌生。ESMC的總經理原任職博世晶圓廠的廠長,有豐富的經驗。

歐洲的工會「強悍」程度較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積電德國廠利用當地資源管理,推進的困難度將較美國廠平順很多。

台積電在地緣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跨出國門,在美、歐、日本等地設廠,公司管理幅度大幅擴張,國際化的壓力日益增加。

在美國、歐洲、日本經營晶圓廠,成本一定比台灣高出不少,所幸有當地政府的建廠補貼及稅賦優惠,如何克服成本的差距是台積電面臨的考驗。

美國、歐洲、日本是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的「前輩」,有很多先進的理論及產業基礎,這三地科技是全球的佼佼者,台積電應該可以從這三地,獲得不少正向回饋。

台積電「深入敵營」雖有管理不易,成本高昂之弊,然而可就近接近客戶及設備、材料供應商以及學術界、研究單位等,也能得到不同的收穫。

延伸閱讀:為何英特爾財報慘兮兮、AMD賺飽飽?揭「風水輪流轉」2大關鍵字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台積電(tsm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