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日前公布2024年第2季財報,營收持平,獲利衰退到僅1億美元(非合併報表),若是以合併報表來看,則英特爾本季虧損16億美元。反觀對手超微(AMD)第2季營收、獲利雙雙成長,資料中心表現尤其亮眼。
英特爾是PC、伺服器處理器的老大哥,市占率經常超越8成以上,伺服器處理器的市占率,曾長期高居95%以上,超微難以望其項背。如今風水輪流轉,不僅營收已經快追到英特爾的一半,獲利則已超越英特爾。
這是為什麼?先看兩家最新公布的財報:
英特爾2024 Q2財報:營收持平、獲利大衰退
營收: 128億美元,較2023年第二季營收129億美元衰退0.9%;與上一季營收127億美元比較,成長0.8%。
淨利:
以合併報表來看,Q2淨利為-1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5億美元,呈現「由盈轉虧」。
以非合併報表來看,Q2淨利為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億美元,呈現「大幅衰退(85%)」。
超微2024 Q2財報:營收快追到英特爾的一半,獲利已超越英特爾
營收: 58.35億美元,較2023年第二季營收53.59億美元成長8.9%;與上一季營收54.73億美元比較,成長6.6%。
淨利:
以合併報表來看,Q2淨利為2.6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0.27億美元「大幅成長881%」。
以非合併報表來看,Q2淨利為11.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9.48億美元「成長18.8%」。
進一步以今年上半年成績來看,英特爾營收255億美元,超微營收113億美元,超微的營收為英特爾的44.3%。
然而在獲利方面,英特爾虧損20億美元(合併)、獲利9億美元(非合併),可說是「災情慘重」。反觀超微獲利達3.88億美元(合併)、21.38億美元(非合併)超越英特爾,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情節。
超微逆轉勝關鍵字:AI
超微能快速追趕英特爾,而且即將有超車的前景,主要的關鍵字為「人工智慧(AI)」。
自從2022年年底ChatGPT問世後,掀起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背後的驅動力是輝達的圖形處理器(GPU),輝達的GPU是架構生成式「大語言模型」的硬體「標準配備」,這讓輝達2023年營業額飆高到608.56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125.9%。
超微在GPU著墨已久,是輝達的主要競爭者,輝達在AI晶片市場大放異彩,超微也沾到AI浪潮之光,在這方面水漲船高。
超微「資料中心」部門包含AI的相關晶片,這部門的營收一路走高,由2023年第2季的13.2億美元一路攀高,到2024年第2季,營收衝高到28.3億美元,並且創造出7.43億美元的利潤,這是超微「反超」英特爾的關鍵。
英特爾「昔日王者」拖油瓶:晶圓代工
英特爾目前最大的「包袱」是晶圓代工部門。為了重返半導體龍頭的光輝時刻,英特爾加強製程研發,立下「4年5個世代」的遠大目標,預計在2025年上半年量產Intel 18A,完成4年5個世代的壯舉。
然而為了支撐龐大的製程研發支出,英特爾展開晶圓代工計畫,並分拆內部部門。晶圓代工部門掌管英特爾的生產,產品部門可以下單給自家晶圓代工廠,或下單給外部的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
目前英特爾的組織分成三大部門,分別為「產品部門」、「晶圓代工部門」以及包含Altera、Mobileye等的「其他部門」。
產品部門下有「客戶運算」、「資料中心及AI」、「網路及邊緣」三大事業部。
客戶運算主要產品是PC CPU,這是英特爾營收最大、也是獲利最高的部門。今年上半年營收達149億美元,獲利為51億美元。
資料中心及AI部門的表現不是很理想,該部門每季營收皆在30億美元附近徘徊,沒有驚人的爆發力。今年上半年營收為60億美元,獲利為8億美元。
反觀超微資料中心今年上半年營收達51.71億美元,獲利為12.84億美元。雖然營收小輸英特爾,但獲利大幅超越英特爾。
目前英特爾虧損最大的部門是晶圓代工部門,主要的原因是大舉興建新的先進製程晶圓廠,資本支出龐大,加上研發巨額支出,外部客戶又很少,因此很難在短期間看到成果。
今年上半年,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營收為87億美元,虧損53億美元,把客戶運算部門攢的獲利全部「吃光」。
由今年第2季的財報來看,英特爾還有一段辛苦的路待走,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有遠大的發展抱負,也僕僕風塵積極到全球各地,推進英特爾的「宏圖大業」。
2023年英特爾營業額為542.28億美元,年成長率為-14%,被「小老弟」輝達超越,令人捏把冷汗。倘若英特爾營收、獲利持續低迷,資本市場恐無法忍受英特爾的「長期擴充計畫」。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