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AI為何引發話題?「只有AI」的社群淨土,如何成為I人的專屬小宇宙?
SocialAI為何引發話題?「只有AI」的社群淨土,如何成為I人的專屬小宇宙?

SocialAI,一個新的社群平台誕生了,介面與Threads、X(前Twitter)相似,但是最大的不同是:這裡沒有真人用戶,只有你。

你再也不用擔心貼文流量與演算法,也不會有被霸凌的顧慮。貼文底下的留言全部是AI回應,這些機器人能夠無止盡地和你聊天,沒有真正的人類會來潑你冷水。

過往也有人類結合AI的社群媒體,像是馬斯克的X裡就充滿了機器人。但SocialAI上,除了你以外,其他都是100%、純粹的機器人建構出的世界。而你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登入你的小宇宙。

X, Twitter
其實早在socialai之前,過往也有人類結合人工智慧的社交網路,像是馬斯克的X裡就充滿了機器人。
圖/ Rubaitul Azad on Unsplash

SocialAI背後創辦人才28歲?

創辦人Michael Sayman是年僅28歲的紐約工程師。在2022年5月,他的公司Friendly Apps,也就是SocialAI的開發公司,在開發出任何產品前,就在種子輪募集了美金300萬元(新台幣9,600萬元)。

他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與喜悅,接受《TechCrunch》訪問時,他說:「這太瘋狂了。我花很多時間思考(應用程式的)邀請流程、推廣型態應該要長什麼樣子、我應該要如何幫助人們。」不過他也提到,雖然軟體或是產品的想法很有潛力,但自己也不太確定該怎麼實現,「但最後我想,做就對了。」

Sayman多年來一直希望透過SocialAI,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全且能分享想法,同時也能獲得私人回饋的空間。直到最近,生成式AI熱潮推動了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發展,技術才終於趕上他對「私人社交網路」的願景。如今,使用者可以讓想法在多樣的AI社群下跳動。

社交
Sayman表示,他多年來希望透過SocialAI,能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全又可以分享想法的空間,同時獲得私人的回饋。
圖/ Canva

SocialAI和一般日記應用程式的差別在哪裡?Sayman解釋,他認為後者較為空虛,「我真的覺得製作像是『魔法日記』的東西有其潛力。」

SocialAI的願景:幫每個人打造自己的舒適圈

任何使用過X或相似應用程式的人,都不會對SocialAI感到陌生。不過,當你撇除貼文底下的評論,並揭開傳統社交媒體的面紗,就能看到這些內容、每個互動和愛心都是人為生成的。

和傳統社交媒體最顯著的區別是,SocialAI需要從多種機器人類型之間,選擇帳號的關注者類別,例如書呆子(nerds)、聰明人、山怪(trolls)、進步派、保守派或是愛開玩笑的人等。使用者必須從32種類裡,選出至少3種類型的人,以填充自己的社交網絡。

如果是進步派的機器人,他們多數會回應一些正面訊息,並給予許多鼓勵;保守派則會乖乖告訴使用者要準時上班、好好工作、維持生產力;也會有人開玩笑地回應:「是記者的話,可以寫一些咖啡機壞掉的新聞,超有料的!」

socialai
在socialai發文後,幾秒內就會有AI機器人與使用者互動,並能針對機器人的不同設定發布相異的回應。
圖/ SocialAI

你選擇的類型將會影響AI生成的聊天感受。不過,如果對於設定不夠滿意,也能夠編輯類型選擇。

Sayman設計SocialAI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人們「感到被傾聽,並獲得反思、支持和回饋的空間」。他希望打造一個像緊密團結的社群,讓使用者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分享想法和感受。Sayman說,這個想法源自於他自身的經驗,他希望能為那些感到孤立無援、無人可求助的人提供一個可以安心訴說心聲的空間。

mental health
socialai誕生得靈感,是來自於創辦人自己在感到孤立無援,或沒有人可以求助時需要一個發聲空間。
圖/ shutterstock

SocialAI會超越ChatGPT嗎?

「當ChatGPT推出時,我看到聊天介面心想:『好吧,這很酷。』,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使用單一介面的階段。」Sayman強調,他希望幫助使用者與更多不同的人工智慧模型互動,並獲得量身打造的答案。「人們不滿足於隨機的結果,而是希望每個模型都能根據自身需求和偏好,提供客製化的資訊和建議。」

SocialAI是Sayman的新創公司Friendly Apps出現的第3個應用程式。目前,SocialAI開放免費下載,無需購買。Sayman表示,在他找到適合產品市場之前,他不打算籌集額外的資金。

延伸閱讀:moPlus訂閱制3周破萬人!momo衝千億大關,為何「消費者下單太快」是一大硬傷?
豐田日規車變MIT?國瑞傳將生產NOAH、VOXY,2026年起回銷日本

本文授權轉載自:Meet創業小聚

參考資料:《Tech Crunch》、《The Verge》、《SocialAI

關鍵字: #社群平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