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聲背後的戒慎省思
在掌聲背後的戒慎省思
2001.01.01 | 人物

公元2000年的平安夜,可過得一點都不平靜。
平安夜前9天,聯電在新加坡開記者會宣布,要在當地投資興建12吋晶圓廠。曹興誠、宣明智和張崇德三位聯電集團高階主管,在新加坡官員和媒體前意氣風發,解釋未來的營運計畫。
平安夜過2天,宏碁在台北開記者會說明,整個集團改組轉型的方向。有些疲倦的施振榮,坦承組織太過複雜而溝通不良,過度授權又造成投資重複,終而導致集團競爭力衰退。
聯電和宏碁,雖處於不同領域,但都是台灣相當有代表性的企業,不論在規模、企圖心、策略和行動力上,都曾立下典範。這兩家同屬科學園區元老級的業者,同在12月中分享園區成立20週年喜悅,但彼此目前的遭遇卻是兩極化。
聯電早期從工研院電子所的團隊獨立出來,開發電子錶、筆所用的簡單IC,到後來轉型開發記憶體晶片,1995年更徹底放棄自有產品,成為專業晶圓代工廠商,20年來不斷自我革命。
宏碁的動作更多。從最早單純組裝電腦、到投資開發關鍵零組件、速食式標準化生產、主從架構組織、「全球品牌、結合地緣」策略、全球運籌服務、再到最近的聯網組織等,不斷在策略和商業模式上創新。
兩家公司的差別在於:晶圓代工業正處於高成長期,聯電只要做對決定,就可駕馭產業動能跟著成長。個人電腦業則早已進入高原期,宏碁需要的不只是做對決定,而是根本上要進入一個全新事業。從聯電將近50%的毛利率,與宏碁個位數的毛利率看起來,已非常清楚。
事實上,宏碁過去一年也很努力,投資上百家網路和軟體公司,由「硬」而「軟」的轉型企圖明顯。無奈全球股市崩盤,先前的投資變現困難,個人電腦利潤又不斷被壓縮,迫使宏碁股價重挫85%,在進入21世紀的前5天忍痛宣佈轉型。
不只是宏碁,和個人電腦有關的公司,幾乎無一倖免。康柏和惠普都在1999年更換執行長,IBM要出售個人電腦事業部的傳言已久,連一向表現優異的戴爾,股價也在近3個月內腰斬。
這些公司都因個人電腦而成名,今日反為個人電腦所累。當企業愈成功,就愈投入其中,往往忽視外在環境的新訊息,而錯失下一波新機會。企管專家湯姆.彼德斯(Tom Peters)就建議企業內部應設置毀滅長(Chief Destruction Officer, CDO)一職,專責破壞公司內部已成熟的事業,省得外人動手。2000年美國暢銷書《創新者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也提到同樣概念。
唯有自我毀滅,才有重生契機。美國的3M,最早是明尼蘇達的礦業公司,後來以生產立可貼便條紙聞名,現在則投入生產光纖,在每個時代都重新定位自己。重要的不是營業項目,而是企業精神。在1920年代提出大量生產概念的福特汽車,也大膽描述自己將來不是生產汽車的公司。
宏碁會轉型往哪裡走?目前難下論斷。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它還是電腦公司,未來勢必辛苦;如果它不再是電腦公司,東山再起的機會就更高了些。宏碁曾是家喻戶曉的「台灣驕傲」,現在它痛苦轉型的殷鑑擺在眼前,值得每一家正在享受掌聲的企業警惕,更值得還在生存邊緣奮鬥的企業看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