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美也投資!台灣無人機商機上看千億元
03

224架無人機賣給國研院、台電⋯除了巡檢,他還要跨足物流!推載重20公斤大型無人機

從小型巡檢無人機一直到大型無人機的研發,璿元科技與交通部合作,爭取未來無人機酬載商機。「無人機送貨到你家」有可能在台灣實現嗎?

走進璿元科技辦公室,地上醒目的飛機跑道編號「18」和「36」,象徵著璿元的無人機業務和飛航的緊密連結。2015年成立的璿元科技,專注於無人飛行系統整合技術(UAS),並致力於無人機系統整合與零組件開發,研發出具有空拍、測繪、巡檢等多功能應用的小型無人機,並開發出全台首創的無人機專用智慧電池與數圖控合一遙控器(在遙控器上能同步查看飛行數據以及拍攝的畫面)。

璿元提供的服務涵蓋無人機測繪、土木建設巡檢、智慧城鄉發展、環境監測及無人機飛手專業教育訓練等領域,目前政府標案是其主要營收來源,客戶包括台電、中科院、公路局、河川局等30多個公私營單位。

璿元是國內少數具有無人機量產實績的MIT品牌之一,自2021年開始,4年內共銷售出224架無人機,主要客戶有:國研院(89架)、台南高工(60架)、台電(44架)、遠東科大(10架)及公路總局五工處(6架)等。

為何從巡檢跨足物流?

俄烏戰爭讓全世界看到無人機的軍用價值,然而無人機在商業、休閒、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也越來越顯著。面對無人機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璿元積極研發「軍規商用」的無人機,擴展更多應用服務範疇。

璿元無人機_2024_09_24_蔡仁譯攝-6.jpg
璿元科技以無人機巡檢技術為研發主軸,近期也投入無人機物流酬載試辦計畫。
圖/ 蔡仁譯攝影

早在4年前,璿元就看好無人機物流的潛力,並與交通部合作推動「無人機偏鄉物流運送服務驗證計畫」,針對偏鄉、離島物資運送及緊急醫療等進行試驗,首個試飛點選在小琉球。

然而,璿元科技執行長周玉端發現,台灣在無人機物流的發展有著重重關卡:法規不全、基礎設施不足等,讓試飛計畫發展緩慢,「一次試飛可能會進行2到3個月,飛完後就等待下一次,但何時能再試飛卻無法確定。」璿元也因此暫停參與,但並沒有停下相關的研發腳步。2024年,周玉端感受到國際市場的動能,推動無人機業者必須快速成長,因此再次加入交通部的物流計畫。

為此,璿元跨足大型無人機(25公斤以上)市場,開發了兩款大型無人機。其中一款為多旋翼機,最大起飛重量達55公斤,載貨量20公斤,飛行距離約20公里;另一款則是垂直起降機(VTOL),載貨量5公斤,飛行距離可達150公里,預計投入長距離緊急物流作業。

周玉端_璿元無人機_2024_09_24_蔡仁譯攝-3.jpg
璿元科技從小型尋檢無人機轉向研發大型(25公斤以上)之載貨無人機,圖為6軸多旋翼無人機。
圖/ 蔡仁譯攝影

無人機如何解決偏鄉、離島交通問題?

在交通部無人機物流計畫中,璿元的無人機試飛了一條從澎湖馬公到西嶼的跨海航線,距離約6至7公里,儘管航程不長,卻是無人機第一次成功的跨海飛行。

周玉端表示,跨海飛行若要進行更長的距離,通訊設備非常重要,「如果要從台東飛到蘭嶼或綠島的距離,4G、5G已經不能使用了,衛星通訊是否可以協助?當緊急事件發生的時候,(衛星通訊)是否可以直接空出一個頻段來使用?」

另外在花蓮山區的試飛場域也為無人機提供了另一個應用場景。由於山區交通不便,若遇到道路坍方,原本需要2小時的車程,無人機可以在短短10分鐘內將物資送達。然而依舊面臨通訊問題,一但無人機飛到山的背側,就很容易失去訊號,雖然目前的解法是用另一台無人機裝上無線訊號來輔助追蹤,但也不是長久之計。

通訊成為最大難題,基礎設施是走向商模的關鍵

所以說,不管是離島跨海飛行,還是偏鄉的物流運送,目前台灣的無人機業者普遍擁有了飛行載貨的技術,對業者來說並非難事。然而周玉端提到,現在在通訊層面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尚未健全」。

他補充說明,試飛驗證通常都是臨時搭建一個試飛點,來回一趟蒐集數據之後就結束。但若想要長期發展,就必須規劃一條固定航道,並且結合通訊設備,例如中華電信的基地台,或是跨海所需的衛星通訊,如此才能夠透過完備的基礎設施持續追蹤飛行狀況和訊號頻段穩定性,進而發展成熟的無人機物流。

無人機物流的理想是,能夠像是公車站牌一般,在固定航道上設定停站點,讓人們知道物流無人機會送貨到哪,進而與物流公司合力建立一個物流站,方便取貨。

周玉端指出,任何新科技發展初期都會面臨「摸著石頭過河」的挑戰。無人機物流算是一個特許行業,如果要正式營運,必須透過政府和物流公司一起來推動,甚至可以參考國外成熟案例,並針對台灣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將有助於加速台灣無人機物流產業鏈的形成。

零組件成本也至關重要,開發驗證讓小廠吃不消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無人機零組件的開發驗證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周玉端特別指出,希望能有政府的輔導機構與民間企業的合作。他表示,台灣無人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系統整合上面臨許多技術瓶頸,「我們經常被問到飛行器的安全性,但缺乏第三方輔導機構來共同探討改進方案,因此研發時間就拉很長。」周玉端說。

此外,無人機業者還面臨到的問題是高昂的零組件開發成本。周玉端表示,台灣的無人機零件並不缺乏,但要適配無人機,還需額外調整,不過因為現階段需求量不高,難以規模化生產,也提高了零組件開發成本,「我們(璿元)預估是一年可以有2,000顆馬達(2K),但他們(電子代工廠)規劃產線都是KK等級來評估。」

他強調,若要實現無人機物流的商業化,政府可以透過設立第三方輔導平台來支持各項技術研發,並建立物流基礎設施,如專用空中走廊、簡化驗證流程等。將來隨著無人機物流驗證數據累積,技術持續優化,才能推動台灣無人機物流的全面商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