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舉辦的「Energ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Net-Zero Taiwan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於10月4至6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盛大開展。而隨著全球已有逾130國提出淨零碳排的宣示與行動,臺灣亦制定並頒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外貿協會特別在展覽的10月4至5日,舉辦為期兩天的「碳學堂Carbon Academy全球淨零實戰速成課」,邀請來自產學界的12位專家,分享企業邁向永續的策略、減碳和碳盤查的解方、永續的潛在商機和淨零大趨勢,以協助企業排解碳焦慮。
邁向永續首要策略:建制度、先低碳、後零碳
如今,全球政府、企業最關注的議題非永續莫屬,企業都知道必須投入淨零碳排,多數卻不知從何開始?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執行董事張嘉宏指出,「建制度、先低碳、後零碳」是企業邁向永續的首要策略,建制度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建置能源管理系統是基本作法,後續進入低碳、零碳階段,則需要規劃減碳措施、購買碳權和綠電憑證等,「重點是要找對到的人,各司其職。」
新漢智能則提供整合智慧製造和碳足跡追溯軟體等進階做法,以即時分析碳排熱點、設定減碳目標,新漢智能業務副總阮北山提醒,工廠坐擁大量生產數據,若能加以開採、精煉,搭配永續轉型,會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隨著科技推陳出新,現今已有許多工具、解決方案,能協助企業往淨零碳排目標邁進。中華民國能源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邱文禮便提到,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統計,台灣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市場潛力高達台幣1444億元,產業發展前景看好,「ESCO就是能源醫生,能為企業診斷問題,接著擬定整體節能方案,並進行施作、效益驗證和維護。」
實際執行上,思納捷科技做為TESSCA節儲創能聯盟一員,針對工廠、園區、樓宇、學校等各種產業、場所的創能、儲能與節能,推出能源物聯網管理解決方案,以一站式平台做到包括碳盤查、充電樁、電能需量等適當的能源規劃與調度,「等於為企業建立一套『能源管理生態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啟椉說。
溫室氣體盤查、碳費徵收在即 加快部署
今年,台灣首度加入碳定價實施行列;明年,臺灣預計徵收2024年度的碳費,「碳定價」無疑是重要議題。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副總經理林群堯指出,臺灣產業相當倚賴出口,愈早意識到國際碳邊境稅和碳費制度對產業帶來的衝擊,率先展開內部碳定價的企業,將能「化危機為轉機」。目前,台達電子、友達電子、南亞科技、聯華電子等逾百家企業,都已經或將在兩年內實施內部碳定價機制。
2021年導入內部碳費機制的台達,會向各事業單位收取碳費基金,一公噸為300美元,再鼓勵投入全球營運據點減碳相關應用。台達電子智能電網事業部處長賴宏仁透露,2023年,台達透過內部碳定價機制投入2850萬美元,推動投資再生電力及能源科技發展、能資源管理、低碳創新與倡議。
根據金管會規定,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必須完成範疇1、2的溫室氣體盤查,並於2029年通過第三方查證。安侯碳資源服務董事總經理黃力家建議,企業可依確認盤查目的、啟動盤查作業、盤查程序等步驟執行碳盤查,「尤其目的不同,依循的規範也不同。」
友達宇沛在協助企業進行碳管理、碳盤查時,發現國際和台灣間,存在碳排計算標準的差異,以及數據和佐證資料分散各處,查證不易等,都是痛點。友達宇沛永續科技總監陳雅潔提醒,企業投入碳管理,應考量並量化產品、製造和供應鏈三個面向的碳排放,並連結財務規劃,以制定出減碳路徑和策略。
邁向永續未來 企業、校園紛響應
對於邁向「永續未來」,企業、校園都有不同做法。中興大學前瞻永續負碳資源創意研究中心終身特聘教授兼主任林寬鉅,不僅力推「淨零校園」,還運用邊緣AI推動碳權和醫療保健的應用。像是中心研發出的「ECAS手錶」,除了能偵測疲勞、壓力、睡眠品質,還是全球首款具碳權計算功能手錶,享有專利技術。
臺灣微軟商務事業群總經理李光耀則分享,微軟是先從自身採取立即而有效的行動開始,同時賦能客戶與夥伴、投資創新業務,以及支持政府的政策與行動,減少供應鏈對環境永續的影響、激勵微軟員工共同做出貢獻,都是做法之一,重點是全力達成2030年前實現負碳排的目標。
科淨能源執行長林依蓉指出,2050淨零碳排的新解方,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是關鍵。目前碳捕捉後需要碳運輸,額外碳排成本高,加上封存地點難尋、技術昂貴,傳統碳再利用技術又有安全疑慮,而科淨能源對此推出一套能將二氧化碳在碳捕捉處直接進行碳再利用的系統,期望協助企業加速邁向淨零。
早在2008年,特斯拉便推出電動車,多年來陸續打造出充電解決方案、商用和家用儲能、太陽能板和屋瓦、商用卡車等產品生態系,並以軟體進行整合,期望能做到為電網供電,「我們將持續專注於快速提升電力架構,一切都才剛開始。」Tesla Energy Technical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Yan Zhou說。
隨著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企業面對碳排放的壓力與挑戰也愈加明顯。今年度的「碳學堂Carbon Academy全球淨零實戰速成課」提供了實用的策略和工具,幫助企業有效應對碳焦慮。透過建立完善的制度、實施低碳及零碳措施,企業能夠在減碳過程中找到潛在商機,提升競爭力。此外,隨著碳定價政策的推動,企業若能提前部署內部碳定價機制,將能更有力的面對挑戰,共同邁向淨零碳排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