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員工喊「快逃」!藍色巨人遭吐槽:愛炒短線、不再創新⋯真是這樣嗎?
IBM員工喊「快逃」!藍色巨人遭吐槽:愛炒短線、不再創新⋯真是這樣嗎?

曾為全球PC指標大廠的IBM近年搭上AI熱潮,轉型為電腦硬體與雲端技術供應商。然而近期卻有一名自稱IBM的員工,在Reddit上批評IBM在競爭激烈的AI市場已不再創新,整個IBM籠罩著官僚主義、過時的技術和企業廢話的無休止迴圈中。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叱吒一時的「藍色巨人」(Big Blue),遇到了什麼問題?

據IBM於10月23日盤後公布的第三季財報,營收只成長1%至150億美元,在高利率牽動企業縮減IT支出的背景下,諮詢和基礎設施部門獲利不佳,導致營收低於華爾街預期,股價在盤後下挫逾2%。

針對未來營收展望,IBM聲明指出,旗下生成式AI業務規模已超過30億美元,比第二季增加超過10億美元。IBM董事長兼執行長Arvind Krishna則喊話,「我們繼續看到AI領域巨大的發展勢頭,因為我們的模式值得信賴、成本更低,且性能領先。」

事實上 在AI熱潮開始後,IBM的股價近期年直線上升。截至11月5日,IBM股價在一年內上漲38.5%、年初至今漲幅也有27.75%,的確稱得上展望樂觀。

但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9月底,Reddit論壇中一篇「IBM員工自白信」,卻透露了在公司內部觀察到的種種問題,包括:雲端服務市占率低迷、缺乏創新能力、重視短期利潤、透過「維持複雜性」盈利⋯⋯等亟需大刀闊斧改革的事項。

值得追問的問題是,「股價高漲」與「創新停滯」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狀態,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嗎? 以台灣產學界部分零星的評論來說,可以看出端倪:

例如,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指出:

「近年來對IBM的觀感是乏善可陳,從好幾年前開始,就已經不是過去那個人們熟知的IBM,只有量子計算還值得看看。」

粉專「大齡工程師」更指出:

IBM再次證明了技術不是一切,「商業手法才是股價的支撐。」

IBM陷挑戰!內部員工怎麼說?

近期,IBM遭指稱「發展面臨挑戰」,特別是在雲端服務和人工智慧領域缺乏創新,使得公司逐漸失去競爭力。

Reedit網友「ReindeerLess4421」以多年員工自居,直指: 「我們的最佳時光早已過去,我們所見證的是IBM緩慢而痛苦的死亡,但我們仍然在這艘沉船上。」

根據他的貼文,IBM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問題一:遺留系統困局

該網友指出,IBM雲端服務(IBM Cloud)在市場中的佔比非常有限,主要依賴於「那些無法脫離IBM遺留系統的企業客戶」。換言之,這些客戶不是因為IBM的雲端產品好而選擇它,而是因為無法輕易遷移到其他平台。

貼文也寫道,IBM過去以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就是因為在雲端市場的創新上無法取得突破,最終只能依靠收購彌補技術不足。 所謂的「混合雲」(hybrid cloud)策略,只是將舊系統與稍新一些的系統合併,缺乏真正的創新。

貼文也強調,IBM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全球服務部門(Global Services),這些收入主要來自於幫助其他公司管理雲端基礎架構,甚至是解決IBM自身產品帶來的複雜性問題。「這樣的策略本質上就是販賣複雜性,讓企業在遇到整合困難時,只能依賴IBM的顧問服務來解決問題。」

問題二:高額維護費與軟體陷阱

IBM在大型主機(system Z mainframes)和企業軟體方面依然有可觀的收入來源,這些系統是許多大型機構的基礎,因為遷移的成本過高,客戶無法輕易更換供應商。IBM藉此大幅收取軟體和維護費用,使得許多企業只能持續支付昂貴的費用以維持系統運行。

在軟體授權方面,IBM透過專有軟體(例如DB2Websphere)使得客戶深陷於其基礎設施之中,並利用高額的維護和支援費用來持續盈利。這些軟體授權協議(ELA)成為IBM榨取利潤的重要工具,讓企業在陷入困境後無法輕易脫身。

system Z mainframes.jpg
IBM的大型主機IBM Z。
圖/ IBM

問題三:愛炒短線、不利創新

IBM的「人力資源再平衡」(workforce rebalancing)策略,實際上是一種成本削減措施,透過將高薪員工替換為低薪的海外員工,來實現短期內的利潤提升。然而,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員工的士氣和工作熱情,最終導致整體生產力下降,對公司長期發展不利。

貼文也指稱,公司內部缺乏創新文化,像watsonx這樣的人工智慧產品「根本沒人會去用。」更多是為了追趕市場趨勢,並未帶來真正的技術突破。且這些產品大多是對其他開源模型(如Meta)的重新包裝,目標客戶依然是那些無法輕易脫離IBM生態的遺留客戶。

貼文最後更奉勸IBM員工「及早下車」:

IBM正在耗盡你的精力,把你困在無止境的官僚主義、過時技術和企業無謂之事中。你真的相信watsonx或IBM Cloud會拯救我們嗎?沒有增長或創新,你要麼是在修補舊系統,要麼是在試圖銷售死去的AI產品,要麼是在諮詢煉獄中掙扎。

我們無法扭轉局面。在你能夠離開之前,趕快走吧!發展現代技術技能,在一個未來光明的地方工作。

IBM真的不懂創新嗎?

隨著企業的生成式AI需求激增,IBM才在10月21日舉辦的TechXchange 年度技術大會上,發表了自家旗艦級模型系列第三代 Granite 3.0。在眾多學術與行業評比測試中,均超越或與類似規模的競者模型並駕齊驅,在性能、建模彈性、透明度與安全性上表現可期。更被2024年第二季度的《Forrester Wave™:語言AI基礎模型》評為「強勁表現者」。

此外,IBM最新的解決方案——IBM Guardium數據安全中心,讓企業能夠在一個平台中查看其數據資產,該中心的儀表板涵蓋從數據監控到治理的所有內容,同時管理AI安全風險和加密流程。平台內的生成式AI功能可生成風險摘要,幫助安全專業人員快速識別潛在威脅。

不僅如此,IBM最近還展示了AI如何支持生物多樣性。他們與 Reef Company 合作,該公司建造人工魚礁以恢復因氣候變化而失去的珊瑚礁。IBM的 BluBoxx海洋數據平台,可幫助收集感測器中水的鹽度、溫度等數據,以提供對生態系統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理解。

延伸閱讀:梁見後家族一圖看懂!美超微AI生態系背後藏管理黑洞,會走向這兩大結局嗎?

資料來源:IBMFirst Page SageReeditfreepressjournalCNBCtheregisterventurebeat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創新 #IBM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