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AI解決你的問題,就必須讓AI了解你。而要讓AI了解你,則需要將你的一切告訴AI。「AI是人人可及的服務,但前提是要做好隱私保護。」Maktar創辦人陳良信如是說。
在普遍使用雲端的時代,Maktar卻選擇製造實體隨身碟,其主要產品包括Qubii備份豆腐和口袋相簿,這些產品可以直接連接在手機或者充電插頭上,透過這些連接進行手機照片和資料的備份,提供雲端以外的備份方式,使私人資料遠離洩漏危機。
近日,Maktar透過日本的群眾募資平台Green Funding,於2024年10月在日本舉行新品發佈會。
和一些新創不同,Maktar並不從台灣這個小島發跡,而是一成立就直接走入全球市場,他們在多年來累積了哪些國際經驗?
想「一步登天」?從全球開始的台灣企業
「我們家的情況反而有些有趣,是反過來做的。」Maktar創辦人陳良信笑著回憶品牌一開始就針對全球市場的決策。與傳統品牌由本地逐步拓展不同,Maktar的國際化並非刻意規劃,而是自然而然地隨著蘋果的步伐走遍全球。「我們的產品一開始就是服務iPhone使用者,而這群用戶本身就是全球的。」他解釋道,從設計初期,Maktar的產品就涵蓋多國語言支援,目標用戶自然而然地跨越國界。
陳良信指出,台灣本就是一個「外貿的國家」,國際化的商業基因深深植入台灣品牌之中。「你以為農民種田就是服務台灣嗎?我們的蘭花可是遠銷國外的。」他提到母親家族的農業背景,強調即使是農產品,台灣也以出口為導向。這樣的國際思維在代工產業尤為普遍,台灣廠商往往為全球大品牌供應產品,因此「國際化」對許多台灣企業而言,從來就不是陌生的挑戰,而是與生俱來的使命。
然而,Maktar的國際夢並非一帆風順。陳良信坦言,品牌初期需要從台灣的群眾募資做起,扎根本地市場才能穩健起步。「我們後來成功的第一步,其實是在台灣做了一波成功的群眾募資,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個基礎。」他說,雖然目標是全球,卻也認真面對本地市場,以穩紮穩打的方式擴展。
陳良信進一步分析,台灣有很多「隱形冠軍」,尤其在B2B服務方面達到國際水準,但在消費者品牌方面稍有欠缺。「台灣缺少的是在一般消費者會接觸到的品牌。」他表示,由於市場規模和人口基數較小,台灣在消費性品牌的發展上面臨挑戰。不過,他不服輸,Maktar正積極挑戰這一傳統限制,試圖成為一個能打入全球市場的台灣消費品牌。
是「產品思維」還是「品牌思維」?
在消費性電子產業中,標準化被視為「全球通行證」。陳良信指出:「我們的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所以進入其他市場的技術難度並不高。」Maktar是蘋果認證的專用品牌,在安全和效能上相對優越,這使得Maktar更容易接觸世界各地的經銷商,甚至南非和俄羅斯都有意願代理Maktar產品。
然而,標準化也帶來了「產品思維」的陷阱,也就是過於注重技術而忽視了市場教育的重要性。Maktar的產品雖具備全球標準,但陳良信坦言:「沒有強大的資源去推廣市場教育,就很難真正讓消費者理解並接受產品。」他指出,這或許就是Maktar進軍美國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如何從「產品思維」轉向「品牌思維」成為Maktar面臨的關鍵挑戰。
面對挑戰,Maktar將自身定位為「資科公司」,意即融合資訊(軟體)與科學(硬體)的創新平台。這不僅反映出公司對於軟硬件整合的堅持,也彰顯了其致力於提供長期服務的願景。
陳良信表示:「如果僅僅以產品來看待自己,這個目標就太狹隘了。」對Maktar而言,真正的目標並非單次產品銷售,而是透過軟硬體整合技術,長期服務於全球消費者。「我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長年服務。」陳良信強調,隨著AI技術的成熟,個人隱私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這將成為Maktar的機遇。
如何「賣出去」才是關鍵
「我們的產品一開始就是瞄準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甚至是歐洲等多國都嘗試過。」陳良信坦言,找通路並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賣出去」——讓全球消費者真正接受這個台灣品牌。因此,Maktar需要找到適合的夥伴與資源,進一步深化品牌影響力。他稱之為「3D立體作戰」,即結合線上電商與實體通路,打造完整的行銷生態。
走遍全球,最終Maktar選擇在日本扎根。陳良信指出,這是因為台日文化相似,擁有共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採用的比較精緻的產品包裝設計,在台灣和日本都非常合適,甚至在最近的測試中,東南亞市場也很接受這類美感和設計。」
在日本的行銷策略中,Maktar首先聚焦於線上電商。透過日本本地的電商平台,Maktar能快速測試市場反應並進行調整。陳良信指出:「藉由經營日本電商,我們可以進行各種行銷與宣傳,並且能很快看到數位行銷的效果。」電商帶來的豐富數據資料,也讓Maktar能深入了解消費者行為。
「疫情之後,線下消費依然是主流,許多消費行為仍然發生在線下。」陳良信發現,日本市場消費者仍偏好實體購物。因此,Maktar在日本的Big Camera、Yodobashi Camera和Yamadenki等電器連鎖店積極鋪貨。然而,單純鋪貨並不足夠。為了在這些龐大的商品陳列中脫穎而出,Maktar與代理商合作,針對每家通路進行行銷活動,例如產品POP展示、宣傳單張等,以增加品牌曝光度。
陳良信視這些經驗為未來擴展版圖的養分:「我哪有失敗,只是還沒有成功而已。」,他相信只要針對不同市場做出產品在地化,並不斷嘗試,一定能成功走入新市場。
延伸閱讀:家樂福前3季業績回溫,喊話第4季再開超市店,羅智先:中南部仍有展店空間
在勤業眾信、安永工作能賺多少?4大會計事務所年收入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Meet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