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班族42%拒升遷!3大關鍵字揭躺平關鍵:不當主管、遠端工作⋯找回生活自主權
美國上班族42%拒升遷!3大關鍵字揭躺平關鍵:不當主管、遠端工作⋯找回生活自主權

「躺平」,可說是亞洲近年討論度最高的職場現象之一。然而,這股現象似乎也成為美國職場的現在進行式。

在全球新創最活躍的美國,為何掀起一陣躺平風潮?難道,這意味著「美國夢」已經不復存在了嗎?

「躺平」已非亞洲專利

這些年,躺平風潮在中、日、韓、台各個地方受到「社畜」們大量共鳴,年輕人尤其不再為了功成名就拚命工作,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寧可薪水少一點、捨棄不必要的物慾,也要達到工作/生活平衡。

如今,在美國也出現類似的風潮。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跨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任仕達(Randstad)在調查中發現, 約42%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不想要升遷,很滿意現在的生活,這個比例甚至高於許多以步調悠閒、享受生活聞名的國家。

人資軟體公司Visier去年第四季發布的報告中,有著類似的結果, 只有38%技術職希望升遷為管理職,多數人不想為了多一點錢,背負管理職的壓力,及更長的工作時間。

寧可不升遷,也不要「天天進辦公室」

電腦大廠戴爾為了讓員工從居家辦公的狀態重返辦公室,高管設計了一個自認為精妙的措施, 在今年2月宣佈,假如員工不願意每週至少進公司三天,就沒有升遷的資格。

然而,戴爾員工的反應相當平淡, 該聲明宣佈幾個月後,仍有將近半數人維持遠端辦公。顯然,對他們來說,能在家工作遠比升遷機會重要。

儘管員工躺平的速度令公司高管措手不及,但從過去幾年誕生的職場關鍵字來看,這項風潮其實早有徵兆。

躺平關鍵字1:等價

當2022年各國逐漸解封、邁入後疫情時代時,曾掀起一股「安靜離職」風潮。安靜離職並非真的離職,而是指員工傾向做好份內事,放棄在職場上砥礪精進,不再為了工作鞠躬盡瘁。這與席捲美國的躺平浪潮,有著幾分相似。

而在「安靜離職」後,又陸續誕生「咖啡打卡」、「懶女孩工作」等關鍵字。咖啡打卡指到公司打卡喝杯咖啡,如同寫下到此一遊後就回家遠端辦公,應付返回辦公室要求;懶女孩工作則是形容一份壓力低、安全有彈性、收入還過得去的工作。

work from home
疫情時遠端辦公的體驗,讓許多人意識到生活品質究竟有多可貴。

這些關鍵字與不願升遷的趨勢有著共通核心: 員工現在更為重視當下的生活,不再願意為了工作、稍多的薪水做出犧牲。換言之,工時與薪酬之間的等式,有著一比一的等價交換原則。

在過去,高層告知你將晉升為部門主管,並且還能獲得管理職的薪水加給,是能力及努力受到肯定的象徵。然而,現在這項榮譽卻變成許多人想要極力擺脫的燙手山芋。

躺平關鍵字2:疫情

一位系統分析師便透露,老闆一直有意無意暗示他要升遷,但他一點也不開心,反而擔心拒絕升遷的話,接下來工作會更困難, 「在美國社會這是一種逃避行為,社會期許人們要不斷向上爬。」

不過,那些關鍵字還有一個更表面的共通點,那就是「疫情」。

40多歲的扎克(Zack)過去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是學徒時一直夢想成為領班,成為領班後又追求更高的職位。「我想做最大的案子、成為最資深的人、管理最大的團隊」扎克表示,最終他如願以償被提拔到管理層,領導整個部門。

但疫情爆發後,他對成功的渴求出現變化。疫情期間扎克也轉變為遠端辦公,在家工作期間他才注意到自己為工作犧牲了多少事物,「午餐時間我可以跑步45分鐘。我重拾許多過去的愛好,我不禁想『天啊,我不想放棄現在的生活。』」

因此當公司要求扎克的團隊重返辦公室時,他選擇另謀高就。現在他的新工作並非管理職,薪水也比之前低2萬美元,不過技術職可以更關注在自己的任務上──去年他便以此為由拒絕升遷的機會。

關鍵字3:裁員

但人們不願意升遷,除了對生活品質的重視外,一部分原因也是「升遷」本身的吸引力變弱了。

《Business Insider》分析,過去的年代裡,管理職幾乎與「鐵飯碗」劃上等號,因為裁員原本就少見。 然而,裁員稀鬆平常的現在,管理職等同更高的薪水──等同節省成本時更優先的目標,接受升遷無異於置身危牆之下。

而且升遷後,許多人會發現自己的工作變無聊、沒有成就感,甚至有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憂鬱」(managerial blues),專門形容升遷後對工作感到失望的現象。

裁員.jpg
裁員稀鬆平常的時代裡,人們也擔心升遷可能代表更容易被裁員。
圖/ canva

結論:拒絕升遷,是為了重新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每個想成為副總裁或管理層的人,都以為生活會變得更美好。」波士頓大學管理及組織學教授安特比(Michel Anteby)表示,「但事實上你可能會失去一些非常重要的事物。」

人們不在意、甚至拒絕升遷,背後代表著企業以往激勵員工的慣用手段,正在逐漸失效。更高階的頭銜、寬敞的座位、加上優渥的薪資,都越來越難讓人願意承受高工時、多如牛毛的會議與毫無成就感的管理工作。

這也代表著企業不再能依靠畫升遷大餅,以未來的工作誘使員工在當前的工作上努力,而是必須更加關注職位本身,確保員工喜歡自己當下的工作,那麼人們才更有可能願意全力以赴。

延伸閱讀:安靜離職的人是他們:大學畢業、年輕、男性!工時大減16小時,在想什麼?
「不願與財報扯上關係!」安永閃辭會計師職務,美超微股價重挫逾30%,怎麼回事?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YahooVisier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