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區塊鏈、行動支付等科技浪潮席捲而來,每個金融企業都站在重新定義自我的十字路口。傳統金融服務已無法滿足數位原生世代對多元、即時、個人化體驗的嚮往,產壽險業更面臨轉型的緊迫性。早在 2018年起,國泰產險開始推動轉型,歷經理賠手續電子化、組織重塑,實現商業保險數位化,再到 2021 年成立轉型辦公室,一步步打造數位轉型藍圖。
這趟轉型之路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人才思維的革新。唯有匯聚跨域人才,結合金融專業與創新思維,才能在金融科技時代中搶得先機。
跨域共創,激發創新轉型的化學反應
產險與日常生活及企業營運息息相關,專業與創新科技的融合,需要一個突破框架的實驗場域。轉型辦公室的成立,正是國泰產險組織重塑的里程碑,更象徵邁向數據驅動時代的決心。打破傳統金融業的層層架構,以專案為導向,將組織扁平化、建立平等開放的溝通模式運作,匯聚跨領域的專業人才,一起探索產險發展的創新可能。
如 2021 年推出的「智能商險平台」,即是戰情室的開發成果之一。運用智能引擎做到人機協作、以數位體驗重構作業流程,實現商業險數位化。這套內部系統,不僅顯著提升作業效率,更開創了數據驅動決策的新模式。2023 年,團隊進一步推出「頭家諮詢室」,為年營業額小於 1,000 萬的小型餐飲業者打造 5 分鐘快速試算保費的服務,涵蓋商業火險、公共意外責任險、產品責任險等完整保障,展現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回應。
「集結跨領域人才,最大的挑戰在於將商業保險的專業,轉化為共創同仁都能理解的語言。」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坦言,這些創新服務的誕生,無不仰賴商業保險核保、銷售、數據、UI/UX 設計等跨領域人才的協作;而每個創新專案都考驗著團隊如何凝聚目標共識、找到市場價值,進而說服內部支持。
人才培育,匯聚多元專才的創新基地
「作為推動公司轉型的火車頭,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執行者。」吳香妮表示,在國泰產險的數據團隊中,九成以上的成員來自非金融領域。比起專業背景,團隊更重視的是邏輯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才必須具備洞悉痛點、全局思考的特質;同時,由於需要與業務單位密切合作,溝通協調能力也是關鍵。
國泰產險轉型辦公室經理劉又嘉表示,轉型著重敏捷開發,配合 Scrum 開發框架,在每個 Sprint 確立目標,透過定期回顧持續優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主管帶頭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鼓勵團隊勇於嘗試、從錯誤中學習,並在過程中一同討論、相互成長。
轉型的深化,源自組織文化的創新;透過兼顧心理安全感與效率的組織文化,能讓創新想法快速驗證、及時調整,並激勵團隊前進。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經理李郁芳分享,今年下半年,同仁就自發性舉辦生成式 AI 讀書會,利用下班時間研討分享、規劃期末成果發表,展現主動學習的團隊氛圍。
數據團隊成員之一的李宜昀,過去是電信業資料科學家,如今來到國泰產險擔任 PM,「每天都在開拓職能的深度與廣度,而且能在一年內就看到專案成果,讓我感覺自己是有實質影響力的!」另一位成員鐘耘昇,則是從新創電商的工程師轉戰國泰產險的工程師,他認為:「這裡的工作氛圍很有新創感,除了開放式的環境空間,更重要的是大家對工作充滿熱情且當責,目標一致,並且樂於分享!」
國泰產險打造完整的人才培育藍圖,從「用才」、「育才」到「留才」都有系統性規劃。在技術層面,配合集團推動上雲計畫,預計三年內在集團中培養 200 位涵蓋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管理維運等職能的雲端人才。在生成式 AI 與 AI 治理領域,則建立跨子公司的資源共享機制,確保技術能力不重工、資訊對齊。
「培育人才要因材施教。」吳香妮表示,除了 DataCamp 職能課程、D-Talk 討論平台等多元培訓管道,更重視「以案養人」的實戰歷練,公司也有輪調計畫與全方位教育學程,戰情室更為新進成員量身打造簡報力、溝通力、敏捷力等培訓資源。在留才策略上,主管也定期與同仁一對一對談,以及藉由年度 360 回饋,營造沒有隔閡的溝通文化,讓每位人才都能在開放創新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破框共創,國泰產險攜手多元人才永續發展
「企業要轉型,不能只靠單一的轉型辦公室,而是要自轉。」吳香妮強調,每個部門最了解自身痛點,從內部開始改變才能真正落地。因此,國泰產險也在今年 4 月特別舉辦內部的轉型交流日,吸引超過 150 位來自營業、理賠、核保等部門的同仁參與;透過「流程改造」、「發現問題」、「團隊溝通」、「突破框架」等四大轉型 DNA 的分享,也深入探討 AI 應用,協助同仁將數據思維帶入日常工作。
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國泰產險選擇站在創新的最前線。不只是既有業務數位化,團隊更前瞻布局電動車市場、研究生成式 AI 的應用場景,為未來市場變化預做準備。「我們要成為一間具前瞻性、為未來準備的產險公司!」當市場和環境成熟時,這支匯集多元人才的團隊,已準備好以創新思維與科技力量,搶得市場先機,開創產險服務的全新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