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應該促進知識自由與資訊透明,但 AI 技術的應用方式往往受到政策環境與技術設計的影響。DeepSeek 不僅具備強大的語言模型能力,在特定環境下,它的應用模式更接近《1984》中的「老大哥」,甚至可能演變為湯姆克魯茲主演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電影中預測個人行為並提前介入的機制,進一步增強政府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力。
此外,DeepSeek 的開源戰略使其影響力不僅限於中國國內,未來可能進一步滲透全球。這不僅關乎 AI 技術的進步,也涉及其在輿論管理、資訊透明度與倫理問題上的影響。
從過去的審查滯後到即時封鎖:DeepSeek 的革命性輿論箝制
過去,中共的審查體系往往需要時間來反應。例如 2022 年的「白紙革命」,一開始官方並未意識到其潛在威脅,直到社會上出現大量相關討論後,才開始封鎖關鍵詞、刪除相關影片,甚至刪除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的空白訊息。但這種傳統的輿論箝制方式有個重大弱點——滯後性。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新的政治隱喻與暗號詞可以迅速被群眾創造,像是使用諧音、數字縮寫、甚至在字與字之間加入橫槓來逃避監控。
然而,DeepSeek 的加入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AI 具備強大的即時學習能力,它可以分析使用者的對話模式,甚至在敏感話題尚未完全擴散之前,就能主動判斷出哪些詞彙可能演變成「危險訊息」。透過這種「即時適應性審查」,DeepSeek 讓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網信辦)能夠在輿論尚未發酵時,就先一步封鎖,讓任何反抗的聲音都難以成形。
不僅如此,這種 AI 審查工具的效率將讓中國政府與網路媒體雇用的 200 萬名內容審查員與網路警察可能被取代。過去,中共必須雇用大量人力來監控社群媒體,透過人工審查刪除不符合官方立場的內容。然而,當 AI 可以即時識別、分析並封鎖敏感資訊時,審查工作將變得更快、更低成本、更不留痕跡。
從審查到預測:DeepSeek 是中國版的《關鍵報告》
DeepSeek 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即時封鎖敏感資訊,它還能透過 AI 技術分析個人的行為模式、社交關係、搜尋記錄,進而預測哪些人可能成為「不穩定分子」,甚至在異見思想尚未萌芽之前,就先行鎮壓。
這與《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中的「犯罪預測系統」極為相似。在電影中,政府可以透過預知技術提前逮捕即將犯罪的人,以「防範未然」。在現實世界裡,DeepSeek 若被充分應用,則能讓中國政府提前監控可能參與異見活動的公民,並透過社交信用系統、網絡審查、甚至實體監控來進一步箝制。
DeepSeek 可能做到的事情如下:
1. 個人思想的預測與標記: 透過分析社群媒體發言、私訊內容、搜尋歷史,AI 可以標記出思想偏離官方立場的個人,並將其列入「關注名單」。
2. 群體行為的預測與防範: AI 可以透過語意分析偵測社會輿論的變化,當某個話題即將成為社會運動的引爆點時,官方能夠提前介入,透過網絡審查、刪除內容、或是利用大外宣引導輿論方向。
3. 控制個人訊息環境: DeepSeek 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模式,為每個人量身打造「個性化資訊繭房」,確保人們只能接觸到符合官方立場的資訊,進而改變其價值觀。
這種 AI 控制方式,將讓政府不再只是「監視」人民,而是可以透過演算法直接「塑造」人民的思想,確保每個人的認知都被精準引導。
DeepSeek:語言管理與政策話語的塑造
在測試 DeepSeek 時,許多用戶發現它對「六四」、「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詞彙選擇不回答。我並未關心這類測試,而是透過邏輯推理的方式來探究其回答模式。
例如,當我詢問「中國共產黨是否為人民服務?」時,它明確回答「是」。進一步詢問「低端人口是否是人民?」DeepSeek 仍然回答「是」,但當追問 2020 年北京市長蔡奇驅逐低端人口是否與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相矛盾時,DeepSeek 回應:「為了城市發展與管理,對少數人的管理是必要的。」
在另一個測試中,我詢問「禁止鄭州大學生夜騎開封」相關問題,DeepSeek 的回應是:「該政策的初衷是為了學生安全與避免影響沿路居民。」這類回答表面上中立,實際上強調了政府的管理目標,而未進一步探討是否存在過度管制或個人權利受限的情況。
這些案例顯示,DeepSeek 不僅是一個輿論管理工具,更是一個能夠塑造政策話語的 AI。 當 AI 透過理性話術進行回應時,它不只是提供資訊,而是在建構政策的「必要性」,讓使用者接受某些決策為「不可避免」,進而減少對其他可能性的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用戶在測試 DeepSeek 的過程中,無意間幫助 AI 優化其回應方式。每當使用者輸入敏感問題,DeepSeek 便能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應對這些問題,提升其迴避、引導與話術技巧,使其話語管理能力變得更加精準有效。
從「驅逐低端人口」到「禁止鄭州大學生夜騎開封」:AI 如何塑造政策正當性?
DeepSeek 不僅影響輿論環境,也能形塑政策的正當性。無論是北京市驅逐「低端人口」,還是鄭州禁止大學生夜騎開封,AI 都能透過「必要性」的論述來強化政府決策的合理性,進一步影響公眾對政策的理解與接受度。
北京市「低端人口」政策
當政府以「城市發展」為由,將務工人員與小商販驅逐出北京時,DeepSeek 在回應相關問題時,將這一政策解釋為「城市發展與管理的必要性」,使政策的影響被聚焦在管理層面,而較少涉及其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或對社會公平性的探討。
鄭州大學生夜騎開封
該活動本為年輕人的社交與挑戰活動,政府以「學生安全」與「避免擾民」為由禁止。DeepSeek 在回應時,完全強調政策的初衷,而未涉及替代方案或個人權利的討論,使政策顯得更具正當性。
這些案例顯示,DeepSeek 能夠將政策話語包裝為「出於集體利益考量」的決策,讓個體權利與多元討論空間逐漸縮小。當 AI 成為政府政策的話語過濾器,所有政策將不再受到挑戰,而是被塑造成「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必然選擇」。
DeepSeek 與歷史詮釋:AI 是否可能形成「積非成是」的敘事?
歷史敘事在不同時代都可能被重新詮釋,而 AI 讓這一過程變得更加迅速。例如:
秦始皇焚書坑奴
傳統觀點認為秦始皇焚毀古籍、迫害知識分子,但近年考古發現,焚書的對象主要是江湖術士的算命書籍,而非所有學術書籍。
孟姜女哭倒長城
這則傳說長期被認為與秦始皇的統治有關,但歷史研究指出,孟姜女的故事其實起源於戰國時期,並非秦朝。
過去,歷史詮釋的改變通常需要數個世代篡改與流傳,而 AI 讓這一過程變得更為高效且大規模。當 AI 透過搜尋引擎優化(SEO)生成大量帶有特定價值觀的歷史內容,並使其佔據主流資訊來源,多元觀點可能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完全消失。
這意味著, AI 不只是記錄歷史,而是塑造歷史 。當 AI 透過大量文章、新聞、影音與圖片強調某種敘事,社會大眾可能會逐漸接受 AI 提供的版本為「標準答案」,而忽略其他歷史研究或考證。
DeepSeek 的全球擴張:AI 如何影響世界認知?
DeepSeek 的開源策略顯示了更廣泛的技術與政策考量。許多人認為 AI 開源是為了促進技術共享,但這也涉及 AI 在全球話語權競爭中的影響。其影響可分為兩個層面:
短期目標:挑戰美國 AI 科技封鎖
DeepSeek 的開源策略被視為中國對美國 AI 產業封鎖政策的回應。透過展示大型語言模型的技術突破,這一舉動向國際傳遞「晶片封鎖無效」的訊息,影響全球對中國 AI 技術發展的評估。
長期目標:全球輿論影響與認知塑造
如果 DeepSeek 被廣泛使用,它可能會改變全球輿論的生態,影響 AI 如何決定人們接收到哪些資訊。當 AI 逐漸成為主要的內容生成工具時,它不僅提供知識,而是塑造現實。
結論:AI 在話語權競爭中的角色應如何被監督?
DeepSeek 的發展展現了 AI 在輿論管理、政策話語塑造、歷史詮釋與全球認知影響方面的潛在能力。當 AI 不僅提供資訊,而是影響人們如何思考,未來世界的資訊流動與知識體系將面臨新的挑戰。
全球社會需要思考如何確保 AI 的應用能夠保持資訊的多元性與透明性,避免技術變成單向話語輸出的工具。當 AI 影響的不只是數據運算,而是歷史敘事與社會價值觀時,它應該具備更高的倫理標準與監督機制。
本文授權轉載自林坤正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