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是近幾年快速崛起的全球服裝電商,在全球150個國家都有銷售,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其中美國市場是目前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占了Shein整體營收將近30%。
從快時尚零售商領域的全球市占率來看,Shein的市占率達到18%成為第1,其次是Inditex(Zara母公司)17%、H&M占 5%。
從2019年至今,Shein近5年業績成長超過1,000%,2024全年銷售額達到約380億美元。其實原本預估的銷售額可以更高,Shein甚至已在布局上市,但一連串的爭議問題,包含勞工、版權與環保問題,再加上川普上台後,更把關稅漏洞堵住,停止Shein快速成長的力道,也推遲其上市計畫。
但Shien在零售業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仍然值得探討。過去1年,超過2成的美國人表示曾在Shein 購物,在Z世代(18至25歲)中更受歡迎,有 30%的人表示買過Shein的商品,等於將近3分之1的美國年輕人都在Shein上買過東西。
3美元的T-shirt、5美元的裙子、10美元的套裝,Shein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低價。平均售價幾乎是Zara的2折,比傳統服裝品牌少一個0。
除了價格優勢,還有快速。傳統上服裝換季,新品以「季」的維度上架,Zara可以做到每「周」出新品,而Shein則是以「天」為單位。Shein每天在其網站上上架 2,000到6,000 件新商品,1周最少能上架約 1萬件新品,而傳統服裝品牌約莫幾千件,而且是以年為周期。
光是在上新速度、品項數量,Shein在規模上大幅輾壓其他同業。因此,Shein認為自己不是快時尚,而是超越快時尚的「即時時尚」。
而 Shein 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核心的關鍵在於供應鏈整合。
限7天「快槍試銷」催爆品
Shein 總部設在廣州番禺,是中國服裝生產的重鎮,有上千家的服裝工廠,是全球許多服裝批發業的源頭。Shein在此處就擁有300多家核心供應商,整個廣州有超過1,000多家供應商為Shein服務做生產,而大多數供應商一半的產能,幾乎都分配給 Shein。
Shein著名的「小單快返」模式,要求供應商做到每單100至500件小批量試產,7天交貨,試產完直接上架試銷,第2天就能知道是不是熱賣爆品,只要是爆品直接倍數追加數量,就可以放大毛利。傳統上,服裝品牌的產銷周期通常需要2到3個月,而Shein只要7天。
Shein供應商的基本規模要有600坪以上的面積、廠房車位不能少於 80 人,這樣的規模在廣州僅是中小型供應商,但Shein反而以中小型工廠為大宗,因彈性高、靈活,且更容易掌控。Shein透過整合大量的服裝工廠供應商,形成大型的產業群聚,以此創造快速上新、巨量品項的優勢。
Shein能整合上千家的中小型工廠,關鍵技術就在於垂直全整合的資訊系統。供應商要做到小單快返模式,工廠的管理能力要好、生產效率要高、生產排程就要用科技、數學做優化。但傳統中小型工廠管理粗糙落後,無法做到上述的目標。
為了改善生產效率,Shein向供應商工廠提供「生產管理系統」,協助優化生產排程,即時監控數據提高生產效率與毛利率,工廠老闆開心,Shein也開心──因為透過這套系統大量部署到所有供應商,能幫助 Shein 整合上千家供應商的資訊,所有原物料、生產、供應的情形一覽無遺,一旦有商品爆款,就能即時分配產能給可以立即投產的供應商。
人力成本僅Zara 3分之1,揪網紅系統創造行銷鏈
在設計端,Shein 也提供了「設計輔助系統」,其中的「即時情報搜集系統」可掌握搜尋熱搜、社群話題、競業銷售等情形,快速回饋給Shein 的300 多名設計師。因此,Shein一名設計師的設計效率,能做到Zara一名設計師的2倍多,但人力成本可能僅3分之1。
而在銷售端,Shein 以「網紅聯盟系統」,將合作網紅、KOL 變成銷售員和店員,在Tiktok、Instagram等社群行銷,並運用系統幫助他們賣給粉絲,銷售成果也大手筆分潤,最高可以有單筆訂單 2成的抽成。
Shein 透過自家資訊系統,大幅縮短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打破工業時代以來零售業的傳統樣態──從品牌設計、委託工廠生產,經過代理商、經銷商,於倉儲物流分配到門市,最後上架銷售。
Shein是用一個平台、一套整合系統,將設計、生產、銷售及消費者連結起來,讓產銷循環可以快速運轉,平台上的數據也與所有參與者即時流通,這種營運方式甚至是更進一步的 D2C,將生產者直接連結消費者。
未來在 AI時代下,零售業將可能迎來類似這種真正以數據力量為核心的新物種。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