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川普關稅!UNIQLO獲利只下調3%:3次大翻車,如何形塑柳井正LifeWear理念?
不怕川普關稅!UNIQLO獲利只下調3%:3次大翻車,如何形塑柳井正LifeWear理念?
2025.04.14 | 新零售

最近日本零售界的一個矚目話題,就是UNIQLO公司(Fast Retailing)的業績發表會了,畢竟UNIQLO在全球的存在感越來越大。他們提出營收要衝10兆日圓的目標。

光靠單價約4,000日圓的商品要堆疊出這個數字,聽起來確實驚人,他們真的有機會接近目標嗎?

焦點一:2025上半財年,合併淨利再創歷史新高

UNIQLO最近公布了2025上半財年(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的合併財報, 營收達到1兆7901億日圓,較去年同期增長12%;合併淨利潤則為2335億日圓,同比增長19%,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主要的增長動力來自日本國內UNIQLO事業的穩健,以及海外的東南亞、印度、澳洲、北美和歐洲地區業務的強勁表現 ,這些地區均實現了大幅度的營收與利潤增長,顯示UNIQLO核心商品在全球市場持續受到消費者支持。這也讓創始人對於未來達到營業額日幣五兆、甚至十兆的目標,有了不錯的手感。

然而,達到如此規模是否代表UNIQLO未來將一帆風順?看來也不盡然。

焦點二:GU社長換人!由原全球營運長黑瀨友和接棒

如同創始人提到的,現在以及未來還是有大大小小的問題等待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集團旗下第二支柱GU事業,則開始浮現減益的陰影。

GU面臨的挑戰包括缺乏足夠的趨勢引領型熱銷商品,以及部分暢銷款式的缺貨問題。此外,為拓展美國市場及強化日本國內行銷而增加的費用,也對其上半年利潤造成壓力。

為此,UNIQLO已於2025年4月1日進行人事調整,任命原GU全球營運長黑瀨友和(曾任UNIQLO台灣及越南CEO)接替柚木治,擔任GU的代表取締役社長兼CEO。

連這位被視為明星社長的柚木治都被調整!這個動作,顯見集團希望藉由導入UNIQLO的經營實踐與更換組織體制,來強力推動集團進入下一成長階段的決心。

焦點三:川普關稅政策,估計只影響最多3%利潤

另一個外界關注的焦點,則是美國政府的高關稅政策。雖然UNIQLO不少生產基地(中國、越南、印尼、孟加拉、柬埔寨、泰國等)以及銷售區域,皆為美國關稅的潛在重災區,但還是在財報說明會中有信心地指出: 根據試算,若關稅全面實施且公司不進行價格調整,預計將對集團下半年度的事業利潤只會產生約2-3%的負面影響,並計畫透過調整生產地(如增加印度、摩洛哥、埃及等)來分散風險。

這也再次看出UNIQLO雖然規模龐大,佈局上卻仍保有相當的彈性。UNIQLO因此自信地表示, 關稅的短期衝擊有限。

盤點UNIQLO三次失落期

翻開歷史,可以說這家公司就是在不斷的試錯與失敗中、進化出來的商業集團。談到失敗,從UNIQLO的歷史來看有3次比較長的「失落期」。

第一次:跨足新業態碰壁

第一失落期,大概是1990年代,他們在日本站穩腳步後,也設立新業態像家庭休閒風格的「Spoqlo」品牌、運動休閒風格的「Famiqlo」品牌,結果跟UNIQLO產品差異不大,還影響到主品牌供貨,不到一年就黯然收場;甚至還嘗試過以生鮮蔬果銷售的「SKIP」品牌,同樣也以失敗告終。這次的經驗,聯結到「本業競爭優勢之重要性」。

第二次:大舉進軍海外重挫

第二失落期(約2005-2012年),開始大舉進軍海外。然而,2001年於英國倫敦設立的首批海外店鋪,因未能充分適應當地市場及管理問題,遭遇嚴重挫敗,導致後續大幅縮減店鋪網絡。北美市場同樣經歷了長期的虧損狀態,直至近年才實現盈利。這次的經驗,聯結到「還沒確定勝利模式下,不能輕易大量展店,並且要做資源的調整。」

第三次:社會觀感一度不佳

第三失落期(約2013-2022年),則面臨了社會觀感的考驗。2010年代初期,因勞動條件與離職率問題,UNIQLO一度被日本部分媒體灌上非友善環境的封號。這也促使柳井正推動內部改革,包括將日本國內約1.6萬名計時人員轉為正職員工,並持續投入資源改善勞動環境與人才培育。這次的經驗,聯結到“理念以及價值觀的重要性”。

從這些歷史來看,每隔幾年就經歷一次重大挫敗,對UNIQLO而言似乎是種常態。但關鍵在於能否從經驗中學習、並聯結到新的成長動能,這或許正是他們能走到這個規模的關鍵。

uniqlo 柳井正 Tadashi Yanai 2
2010年代初期,因勞動條件與離職率問題,UNIQLO一度被日本部分媒體灌上非友善環境的封號。這也促使柳井正推動內部改革。
圖/ Uniqlo

柳井正的品牌理念:Do right thing!

柳井正近期在媒體上提到的 「做正確的事」 (正しいこと)。聽起來理所當然的一句話,反應了什麼品牌理念?

根據柳井氏的闡述,其核心理念是企業經營需基於「普遍適用的正確思考方式」,以實現「透過改善顧客生活貢獻社會」為最終目標,這其實深深影響了UNIQLO的策略。

看UNIQLO跟ZARA、H&M以追流行、每個禮拜上新款的模式,思路完全不同。 UNIQLO主打的是「LifeWear」,就是那些基本款,設計簡單、品質好、耐穿、機能性強,超越國界年齡性別。 與競爭對手動輒上千的品項數相比,UNIQLO將品項數控制在約400個左右,並一直努力在提升「通年商品」(全年販售的經典款式)的比例。

Uniqlo Bra Top.jpg
UNIQLO主打的是「LifeWear」,就是那些基本款,設計簡單、品質好、耐穿、機能性強,超越國界年齡性別。
圖/ Uniqlo

這樣做的好處是,單一款式可以大量生產(據稱單品生產量常達百萬件以上),從而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並確保品質穩定,維繫顧客的到訪頻率。這個策略也剛好搭上歐洲最近越來越嚴的環保法規,例如歐盟近期立法禁止銷毀未售出的衣物。

這對快時尚來說很頭痛,但對UNIQLO這種比較不會被潮流影響而可一直銷售「通年商品」模式反而相對有利。

那麼,結合「做正確的事」的理念以及從「失落期」學到的教訓,UNIQLO具體將這些領悟落實在哪些實踐上呢?可從下面三點來觀察:

  1. 長期成效調整下的歐洲市場
  2. 長期的核心策略夥伴
  3. 員工的價值認同與理念傳達力

觀察一:長期成效調整下的歐洲市場

要衝10兆日圓,海外市場絕對是個關鍵,而最近拉動成長的引擎,應該就是歐洲市場了。

歐洲可是ZARA跟H&M的大本營,UNIQLO這個外來和尚要在這裡念經,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近年的表現,應該是超乎競爭對手的預期。

根據2024財政年度(至2024年8月)的業績,UNIQLO歐洲事業的營收年增率高達45%,達到2765億日圓;營業利益年增率更是達到70%,為465億日圓,增長幅度在集團內名列前茅。

更不同的為「單店效率」。 從2024年8月的店鋪營業額來換算,歐洲一家店的年營業額約為36.3億日幣,而日本一家店只有11.7億日幣。怎麼做到的?

UNIQLO 攝政街.jpg
UNIQLO於倫敦攝政街的店面。
圖/ UNIQLO

關鍵之一就在於「旗艦店策略」。他們專挑歐洲大城市裡最黃金、最有特色的地點(像巴黎歌劇院正對面、羅馬的古蹟商場裡)開超大型旗艦店。而且還會把店鋪設計跟當地建築特色融合,打造出高質感店鋪氣氛。這些店不只是賣衣服,更像是UNIQLO的活廣告,有效提升了品牌定位。

回顧過去,2000年初期在英國可是繳了上億的學費。現在能成功,是建立在長期耕耘,持續調整的成果。顯然,LifeWear重視品質、耐穿、不追流行的理念,已經讓歐洲消費者開始買單。

目前,UNIQLO的整體營收已逼近全球第二大服飾零售商H&M,歐洲市場的強勁表現功不可沒。該公司亦設定目標,期望在2027財年將歐洲事業營收提升至5000億日圓。

觀察二:長期的核心策略夥伴

UNIQLO很多明星商品,像是大家冬天幾乎人手一件的HEATTECH,或是近期的產品超輕暖外套PUFFTECH,背後其實有個隱形的功臣,就是日本材料科技巨頭東麗(Toray Industries, Inc.)。

這兩家公司的合作,可不是一般的採購關係,雙方自1999年開始合作,並於2006年正式建立了更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這在變動快速,原料端供應商需要時常被調整的時尚產業裡,如此能長期合作的案例,算是相當特別的。

故事要從1999年說起,那時候UNIQLO的Fleece(搖粒絨)賣翻天,東麗便是其供應商。隔年,柳井正看到一篇《日經Business》訪問當時東麗會長前田勝之助的訪問,裡面提到要整合製造和流通、還有「纖維是成長產業」的觀點,應該是跟柳井正的供應鏈整合SPA的想法類似,所以柳井正就去東麗請益,希望提高合作層級。當時,東麗也正尋求將其先進的合成纖維技術應用於傳統的棉質內衣市場,結果東麗也爽快答應了。

在雙方的努力下,纖維界劃時代的HEATTECH這個革命性的產品就誕生了,其技術核心在於運用特殊纖維將人體散發的水蒸氣轉化為熱能,從而實現保暖效果。自2003年上市以來,HEATTECH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15億件。

雙方的合作可沒停在這裡。東麗每年持續為UNIQLO進行大量的材料研發與試作(據報導累計試作品項達千種),不斷改良HEATTECH的性能與膚觸,於2024年秋季再度推出了採用創新輕量保暖填充物的「PUFFTECH」新系列外套。

這種從最上游的材料研發,一路到生產、行銷都緊密結合的深度合作模式,甚至東麗還派遣自己的核心人員到UNIQLO的生產部門工作,再加上東麗的物流網絡能配合UNIQLO的龐大訂單需求,才讓UNIQLO能持續推出兼具品質、機能與價格競爭力的商品。

這段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夥伴關係,應該會繼續支撐著UNIQLO往10兆日圓的目標前進。

觀察三:員工的價值認同與理念傳達力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電商(EC)當然是零售業的兵家必爭之地。UNIQLO對EC的野心也不小,設定了將EC銷售額佔集團總營收比例,從目前的約15%提升至30%的戰略目標。

然而,要提升EC的銷售,首要任務是讓線上顧客能充分了解UNIQLO產品的價值。但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要讓消費者單靠圖片文字就體驗到產品的材質、版型與設計細節,無疑是一大挑戰。

UNIQLO意識到,要克服這個難題,活用第一線的「員工」正是關鍵。 因此,他們的做法,不是單純把網路商店開出來而已,而是把他們實體店鋪的員工也拉進來,實踐其價值傳遞的機制。

所以就出現了「UNIQLO LIVE STATION」這個平台。這項服務始於2020年,主要由店鋪員工透過線上直播形式介紹商品、提供穿搭建議,並與觀眾即時互動,傳遞產品的價值給顧客。

顧客可在觀看直播時直接點擊連結前往EC網站購買,這招把店員變成了品牌的價值宣導人員,也讓線上購物多了點人味和互動感,而日本已經有超過百家分店有直播經驗的店員,而到2024年4月累計觀看人數已經突破2,500萬人次。

這些動作的核心價值,並不僅止於培養能宣傳品牌價值的員工。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透過「UNIQLO LIVE STATION」這個平台,讓員工在親身實踐中,深度內化Uniqlo的產品設計理念與企業核心價值觀。

當員工真正理解並信奉這些理念與價值時,他們在直播中的介紹與互動才能真誠且具說服力,這不僅是傳遞資訊,更是活生生的品牌精神與價值觀的展演,將UNIQLO所堅持的LifeWear哲學與對品質的承諾,透過員工的熱情真實地傳達給顧客。而實務上,同時能掌握消費行為與偏好,提升需求預測精度,進而優化生產與庫存。

再回到創始人所提到的「現在以及未來還是有大大小小的問題等待解決」,能否克服挑戰並落實全球及數位策略,是UNIQLO邁向10兆日圓的關鍵。

但憑藉其從經驗中進化的韌性,UNIQLO在未來是否能取代前兩大競爭對手,依然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快時尚巨頭倒一片,Uniqlo憑什麼逆風成長?拆解迅銷集團40年平價帝國之路
Canva也能Vibe Coding了!Visual Suite大升級,讓AI一鍵設計圖表,功能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UNIQLO #新零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