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及資料中心需求看旺,第二季獲利仍然看好,預估關稅衝擊約一成。」 全球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董事長鄭平4月30日在2025年第一季法說會上表示。
鄭平表示,預估台達電今年第二季表現預期仍會不錯,因為目前川普對等關稅仍在90天的豁免期限內,客戶的確有因此加快腳步拉貨,營收會比第一季來得更好;至於第三、四季的出貨動能,還需要繼續觀察市場庫存、原料供應的關係變化。
攤開第一季財報, 台達電營收新台幣1189.19億元、季增4.1%,年增30.25%;稅後淨利102.31億元,季增42.5%,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7.5% ,每股盈餘(EPS)3.94元,創下歷史第三高的獲利表現。
台達電表示,2025年第一季營收主要受惠AI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帶動電源等零組件相關需求,使第一季營收與獲利較過往傳統淡季表現更好。
台達電: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則沒有在美國擴產的計畫
隨著美國川普政府4月宣布對等關稅為全球經濟投下震撼彈,外界關注台達電關稅應對策略和未來產能布局。
對此,鄭平明確指出,目前台達電在中國仍保有約5成的產能,並已經在台灣、泰國、印度與斯洛伐克等地分散設廠,尤其泰國正積極擴產中,當地正興建多座工廠,作為未來營運重心之一。
鄭平進一步強調,雖然美國關稅帶來壓力,但若回歸經濟邏輯與生產成本的評估上來看,「就算泰國產品加上30%多的關稅,整體成本仍遠低於美國本地製造。」 因此,目前美國的產能規模已足夠,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則沒有在美國擴產的計畫。
台達電企業投資部副總裁劉亮甫也補充,目前的策略仍以短期彈性因應為主,長期則維持既有布局。他指出:「現在距離最終關稅政策落地還有變數,需要等到6月底或7月初才會較為明朗。」
劉亮甫指出,目前已與客戶展開討論報關與關稅分攤機制,絕大多數情況下,關稅將反映於產品售價中,由客戶吸收,並不會對台達電本身營運造成重大影響。
AI超耗電,台達電怎接招?
針對生成式AI快速普及引起的缺電問題,鄭平引用《經濟學人》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占比已達1.5%, 預期2030年將增至相當於「一整個日本」的年用電量。
「建立一座資料中心只需要2年,但要建一座能支撐其運作所需電力的電廠,可能得花上更久的時間。」 鄭平引述報告指出,高達38%的AI供應鏈企業認為「電網韌性」是推動永續最迫切的挑戰。
簡單來說,AI技術的導入帶動了資料中心快速擴張,但由於這些高密度設施多集中在美國、歐洲、中國等地,造成原本就老舊的電網面臨極限負荷。
企業若持續依賴傳統集中式電網,恐怕之後在AI基礎建設擴張過程中無法穩定營運,特別是金融科技、智慧製造、醫療影像處理等需要即時運算的產業。
鄭平呼籲業界,應採「分散式電力架構」,從根本上提升電力韌性與調度彈性,提倡企業可藉由在資料中心內導入太陽能板、儲能設備、燃料電池與氫能模組,建構可獨立運作的能源系統。
台達電表示,同時因應企業端AI地端部署需求,已經開發出可工廠預組、現場即插即用的「貨櫃型AI資料中心」,內含計算、供電、散熱與網路模組,將於今年COMPUTEX中首次亮相。
鄭平強調,在生成式AI驅動下,「能源與基礎建設的韌性,將決定誰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