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華為(Huawei)正於深圳建立先進晶片生產線及相關設施網絡,目標突破外國技術依賴。
重點二:報導指出,華為透過扶植新創公司如新凱來(SiCarrier)、昇维旭(SwaySure),並獲政府支持,打造本土AI供應鏈。
重點三:儘管面臨美國制裁與專家質疑,華為仍加速晶片自製,企圖挑戰國際大廠。
面對美國的嚴格技術出口管制,中國科技巨頭華為(Huawei)正在總部所在地深圳觀瀾(Guanlan)地區積極打造一個半導體生產基地網絡, 目標是建立從設備到晶片一條龍的完整本土供應鏈 ,以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華為是此計畫的核心推動者, 其中一座廠房將用於生產其自家的7奈米(7nm)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及昇騰(Ascend)AI晶片 ,以助力中國挑戰美國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科技主導地位。
報導指出,此舉被認為是華為在2019年遭受美國制裁、無法取得關鍵外國技術後,加速本土化佈局的關鍵一步。
扶植新凱來、昇维旭,自建一條龍產線
衛星影像顯示,自2022年動工以來,觀瀾區的多個廠房已迅速成形。除了華為親自營運一座廠房外, 另外兩座去年完工的設施,分別由晶片設備製造商新凱來,和記憶體晶片製造商昇维旭營運。
儘管華為否認與這兩家新創公司有關聯,但業界消息人士指出, 華為透過協助募資、共享人員與技術等方式,與這些公司緊密連結。這種模式讓國家資金能透過投資這些新創公司,間接支持華為的晶片發展計畫,而華為本身無需接受外部投資稀釋股權。
消息人士透露,新凱來是從華為實驗室分拆出來,並獲得深圳政府基金支持,其子公司上海宇量昇科技(Yuliangsheng)正在開發深紫外光(DUV)曝光機。
至於昇维旭,則為華為供應車用及消費性電子的記憶體晶片。這些設施也獲得了深圳市政府的財政支持,目標是開發能替代輝達(NVIDIA)、艾司摩爾(ASML)、SK海力士(SK Hynix)及台積電(TSMC)等國際大廠技術的方案。
困難重重!華為挑戰台積電為漫漫長路
華為的龐大計畫獲得國家級支持,企圖整合從晶圓製造設備到AI模型建構的整個供應鏈,其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然而,部分產業人士對華為能否成功表示懷疑,畢竟相較於國內外競爭對手,華為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經驗相對不足。
有晶片投資者指出,中國有其他公司投入數十年也未能追上艾司摩爾和台積電。此外,華為的行動也引發美國政府高度關注。 去年12月,美國已將新凱來和昇维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禁止美國公司向其銷售技術,指控它們協助華為發展用於軍事現代化的先進晶片技術。
為了加速計畫,華為也借助了中芯國際(SMIC)和上海微電子裝備(SMEE)等公司的工程專業知識。業界人士稱,憑藉其政治影響力,即使是競爭對手也被期望提供協助。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