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融時報》報導,OpenAI和微軟(Microsoft)正在進行談判,要重新修訂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作夥伴關係條款。微軟一直是OpenAI最大投資者,截至目前已經出手挹注OpenAI逾130億美元資金,此次談判除了是軟體巨頭確保投資獲利之道,也被視作為OpenAI未來上市鋪路。
OpenAI轉舵非營利組織,仍埋伏筆為IPO鋪路?
OpenAI於2015年由奧特曼(Sam Altman)、馬斯克(Elon Musk)、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和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等人創立時,定位為非營利組織,目標是 「確保人工通用智慧(AGI)能夠惠及全人類」 。
然而,隨著AI研究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加,OpenAI在2019年做出重大結構調整,引入了「利潤上限(capped-profit)」模式,成立營利性質的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以吸引投資。微軟同年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雙方並擬定截至2030年有效的合作夥伴關係條款,內容涵蓋微軟對OpenAI模型和產品的使用權限,以及產品銷售的收入分成。
5月初,OpenAI再度轉向,要讓非營利性董事會重掌最終控制權,但同時將OpenAI Global LLC轉為公益法人公司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必須在法律上承諾實現公共利益目標,但也意味著OpenAI在社會公益之外,仍保有賺取利潤的空間。
一位接近OpenAI的人向《金融時報》表示,設立公益法人公司,既維持面向市場的營利選項,也進一步確保「未來IPO(首次公開發行)的可能性」。
微軟的兩難抉擇:要獲利還是要技術?
OpenAI與微軟的最新審議隨重組消息而來,最大命題不外乎是微軟如何在OpenAI結構調整之後,確保「投資回本」。
除此之外,兩家公司也有密切往來的合作關係。微軟提供OpenAI訓練模型所需的算力和Azure雲端等基礎設施,以OpenAI技術的優先使用權作為回報,並將ChatGPT深度整合至其軟體服務中。
3名了解談判情況的人便向《金融時報》表示,微軟提出放棄其在OpenAI新營利性業務中的部分股權,以換取OpenAI在原訂合約到期日2030年之後開發的新技術。
這個兩難抉擇,也一定程度反應了OpenAI的IPO計畫,讓微軟陷入了微妙的境地。
首先,若支持OpenAI上市,微軟作為最大股東將獲得財務回報,但公開發行後將吸引更多元的股東結構,代表微軟可能失去部分控制權,未來在技術使用、發展方向上的影響力會被稀釋。
這從OpenAI過去動態可見端倪,像是與日本軟銀(SoftBank)和甲骨文(Oracle) 等全球金融與科技巨頭聯手,建構大型AI計算基礎設施「星際之門計畫(簡稱星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今年3月,OpenAI也在軟銀領投的新一輪募資中又籌集了400億美元,再再彰顯更多玩家深入到OpenAI的營運之中。
另一方面,微軟也可能考慮維持現狀或尋求更大控制權,延緩或阻止OpenAI的IPO,以維持現有的緊密合作關係和技術優先權。
這場AI前鋒之間的談判,不僅將決定OpenAI的命運,也左右微軟的AI戰略。無論OpenAI最終是否選擇上市,這場已經拉開序幕的博弈,都注定精彩。
延伸閱讀:全球50大最有價值公司出列!台積電成亞洲唯一挺進前10企業,微軟、蘋果、輝達⋯上榜還有誰?
【觀點】台積電憑何獲封最強?一次解密全球佈局: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差了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