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歸零倒數3天!火力發電佔逾80%存一大隱憂:電夠用,為何專家卻喊高風險?
核電歸零倒數3天!火力發電佔逾80%存一大隱憂:電夠用,為何專家卻喊高風險?

5月17日核電歸零,台灣最後一座商轉中的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即將走入歷史,象徵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

這不僅是台灣近代迎來史上首次無核能的夏天, 也代表未來能源供應將全面仰賴火力發電、再生能源與抽蓄電力(水力)等系統的調度。

目前台電總發電量中, 燃氣45.4%,佔比最大,其次是燃煤的34.4%,火力發電合計81.3%,而太陽能、風能、水力等再生能源合計佔比14.3% ,核能佔比3.3%。

而在高度仰賴火力發電的情況下,台灣的供電有哪些隱而未顯的問題?

問題不在缺電,而是「調度彈性」

現階段,核三廠2號機裝置容量為95.1萬瓩。對於外界憂心核能除役後供電是否不穩定,台電先前強調供電早有準備替代機組,其中包括大潭7號機、興達新1號與2號機,以及台中新1號機等大型燃氣發電機組,裝置容量合計近500萬瓩,遠高於核三2號機的發電量,台電掛保證可以穩定供電,也不會因此調漲電價。

核三除役後,供電空缺將由四個新燃氣發電機組補上,也意味著燃氣發電佔比未來將接近一半。 不過,儘管表面上「電夠用」,專家卻指出真正的問題並非總發電量不足,而是台灣電網缺乏「彈性調度與備援能力」。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暨核能學會理事長葉宗洸指出,隨著核電退場、再生能源滲透率提升,電網在尖峰時段會承受更大壓力,若發電結構過度依賴天然氣與間歇性再生能源,一旦機組故障或天候不佳,整體電力系統會難以即時調度補足,他強調: 「台灣不缺電,真正缺的是能在關鍵時刻靈活調度與應變的電力。」

在核電退場、綠能尚未普及的過渡期,提高天然氣發電佔比達50%,台灣天然氣儲備有著不足的疑慮,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儲備量僅可應付不到14天,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的30%以下燃氣占比,台灣顯然處於高風險狀態。

更重要的是,台灣多數燃氣機組屬於「複循環機組」,發電效率雖高,但啟動速度慢,不適合即時調度電力,這使得電力調控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可能顯得力不從心,而台灣現在適合即時反應的「單循環機組」數量仍然不足。

此外,太陽能與風力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選項,但台灣地狹人稠,再生能源土地使用效率受限。葉宗洸觀察指出, 台灣太陽光電滿載發電容量僅15%,即使之後將整個核三場址改建為太陽能發電,也難以產出與核能相同的電量。

根據經濟部預估,隨著半導體產業擴張與AI應用的快速成長,電力需求從2024到2028年將年均成長約2.5%,AI科技用電更將從2023年的24萬瓩飆升至2028年的224萬瓩,成長近8倍,也顯示在這樣的背景下,供電的安全與彈性調度能力,比總發電量本身更關鍵。

核電延役是好解方?

立法院於昨日5月13日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給予核電廠延役或重啟的法律依據。 依據修法後的規定,核電機組原40年的運轉執照最長可再延長20年,意味著核電廠的總運轉壽命延長至60年 ,並取消原先僅能於執照到期前5至15年內申請的限制,這讓核二、核三廠重啟的可能性再度浮上檯面。

葉宗洸指出,核三2號機目前仍有10天燃料,燃料耗盡後將進入待命狀態,如要決定延役仍需要16至18個月時間來重新採購新燃料, 他建議可同步進行安檢與與燃料廠洽談,以縮短重啟時程。 而台電則估計,重啟核三廠需約3年半。

不過,經濟部與核能主管機關補充, 即使修法已通過,現有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限仍為40年,因此核三2號機仍需屆期停機,未來核三廠想要真正重啟仍要由台電提出申請,並經核安會審查才能執行。

總統賴清德日前受訪曾表示, 「即便算上AI用電,2032年前台灣不會缺電,現在缺的是綠電,不是核電。」 表達不排除未來採用先進核能技術,但他也補充,若要討論核能發展,必須建立在「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有成」的三大基礎之上。

先進核能是什麼?

因此,先進核能技術成為下一階段討論焦點。其中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被視為未來潛力技術。那麼先進核能是什麼?和傳統核能的差別又在哪邊呢?

簡單來說,傳統核能和先進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最大的差別,就像「大型傳統百貨公司」和「小型連鎖便利店」的差異。

傳統核能規模大、蓋一個機組要花很多錢、時間久,發電量很大(通常在700MW以上),但只能蓋在特定地點,需要大量冷卻水、土地和建造都很複雜,加上成本高、彈性低;而SMR如同「便利商店版」的核電,體積小、建設快、選址彈性大,安全設計強調「被動系統」,萬一發生異常狀況,不需人為介入就能自動冷卻,降低風險。

儘管SMR應用似乎有潛力,仍面臨商業化困難與經濟性挑戰。原因在於單機發電量較小,要和傳統核能產出相同電力需蓋更多機組,且部分設計產生的核廢甚至可能比傳統核電更多。 目前距離實際應用仍有技術與立法門檻需要去突破,短期內難以取代傳統大型核電。

葉宗洸向《數位時代》表示, 先進核能預計要等到2030年國際上才可能有商業型SMR問世 ,他認為,目前台灣應善用現有核電機組的資產,在可控安全範圍內延役使用,以緩解過渡期供電壓力。

現階段即使修法已經通過,核電廠要申請延長執照仍須經過繁複的安全評估與審查程序,也沒有辦法立即無縫銜接供電空缺,而台灣將於5月17日正式步入非核家園,這個時間點已無懸念。

然而,核電的退場只是能源轉型的起點,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後續涉及電力調度、備援彈性和社會共識等多重課題,仍需政府與民間攜手面對。

延伸閱讀:【圖解】全球都在瘋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是什麼?與傳統核電差在哪?一文搞懂原理

責任編輯:李先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