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積電獨霸!年營收碾壓3大純晶圓代工廠:中芯、格羅方德⋯如何夾縫求生?
觀點|台積電獨霸!年營收碾壓3大純晶圓代工廠:中芯、格羅方德⋯如何夾縫求生?

在川普「關稅大戰」的威力尚未展開前,全球四大「純晶圓代工廠」的經營績效值得我們追蹤,並且預估之後的表現。

全球四大純晶圓代工廠為 台積電、中芯國際、聯電及格羅方德 (GlobalFoundries) ,因為三星電子不是純晶圓代工廠,因此沒將之列入。

從營收來看,台積電遙遙領先其他三家代工廠,不在同一等級。

台積電2024營收:900.8億美元

2024年台積電營收為900.8億美元,較2023年的693億美元,成長30%;稅前淨利達432.57億美元,較2023年的301.28億美元,成長43.6%。

無怪乎川普之前大呼「它們」(指台積電)很有錢,執意要台積電在美國增加投資興建更多的先進製程晶圓廠。

中芯國際2024營收:80.3億美元

中芯國際2024年營業額達80.3億美元,較2023年的63.22億美元,成長27%,表現不錯,不過營收數字與台積電差一個數量級。

中芯2024年淨利為4.93億美元,較2023年的9.03億美元衰退45.4%。

中芯在營業額顯著成長下,獲利卻大幅衰退,一般推測可能是以7奈米先進製程支援華為的手機晶片、AI晶片,因良率不佳拖累中芯獲利。

華為mate70.jpg
華為的手機晶片、AI晶片,因良率不佳拖累中芯獲利。
圖/ 華為

聯電國際2024營收:71.47億美元

聯電2024年營業額達71.47億美元,較2023年的68.47億美元,成長4.4%,營收表現不佳。

聯電2024年稅後淨利為14.53億美元,較2023年的18.77億美元衰退22.6%。營收雖然成長,但是獲利衰退可能是新建的產能,在2024年開始攤提折舊。

格羅方德2024營收:67.5億美元

格羅方德2024年營業額達67.5億美元,較2023年的73.92億美元,衰退8.7%,營收表現不佳。值得注意的是格羅方德的營業額與聯電相差不多。

格羅方德2024年稅後淨利為8.7億美元,較2023年的12.51億美元衰退30.5%。

由此可見, 二線廠(中芯、聯電、格羅方德)在2024年營收、獲利、成長等表現,與台積電比較,不僅數量差一個數量級,而且成長不佳,與台積電氣勢如虹的表現不可同日而語。

不怕關稅重拳!台積電一騎絕塵

今年第一季在困擾全球的「川普對等關稅」尚未發威下,台積電仍領袖群倫,一騎絕塵。

台積電2025Q1:營收255.3億美元

台積電2025年第一季營收達255.3億美元,較2024年第四季的268.8億美元,微幅衰退5%,主要的原因是季節性的營收慣性。與2024年第一季188.7億美元相較,則大幅成長35.3%。

台積電今年第一季獲利達109.96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116億美元衰退5.2%,較2024年第一季的71.8億美元大幅成長53.1%。如以新台幣計,則淨利季成長為-3.5%,年成長為60.3%。

中芯2025Q1:營收22.47億美元

中芯今年第一季營收達22.47億美元,較2024年第四季的22.07億美元,微幅成長1.8%,較2024年第一季的17.5億美元成長28.4%,表現良好。

中芯今年第一季淨利達1.88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1.08億美元,成長74.1%,較2024年第一季的0.72億美元成長161.1%。

中芯獲利能夠大幅成長,主要是基期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因7奈米先進製程良率顯著提升,之前「虧本」支援華為等中國廠商的高階製程,利潤已經有大幅的改善。

聯電2025Q1:營收17.8億美元

聯電今年第一季營收達17.8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18.42億美元,衰退3.4%,較2024年第一季的17.1億美元成長4.1%。

聯電今年第一季淨利達2.39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2.61億美元,衰退8.4%,較2024年第一季的3.22億美元衰退25.8%。主要原因為消費電子、通訊及個人電腦市場沒有顯著成長,加上新建產能加入,導致產能利用率不佳,且加入折舊,使獲利衰退。

羅格聯電.jpg
聯電與格羅方德,2025年初曾傳出合併消息,後被證實無此計畫。
圖/ Google

格羅方德2025Q1:營收15.9億美元

格羅方德今年第一季營收達15.9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18.3億美元,衰退13.1%,較2024年第一季的15.49億美元成長2.6%。

格羅方德今年第一季淨利達1.89億美元,較2024年第4季的2.56億美元,衰退26.2%,較2024年第一季的1.74億美元成長8.6%。

總結:中芯靠本土市場崛起,聯電可靠特殊製程避流血競爭

第一季是晶圓代工廠季節性營收的低點,台積電、聯電及格羅方德的營業額,皆較上一季小幅衰退(格羅方德衰退幅度較大)。

中芯今年第一季的表現則十分搶眼,營收、獲利雙雙較2024年第4季成長,令人刮目相看。

中芯主要的營收來自中國客戶,今年第一季中國客戶營收占比高達84.3%,美國客戶為12.6%,歐洲亞洲客戶僅3.1%。由此可見中芯依賴中國市場之深。

聯電今年第一季的營業額較中芯低,所幸獲利仍較中芯高。聯電將來在成熟製程的發展,可能會朝特殊應用製程,以差別化的技術避開中國晶圓代工廠的競爭。

延伸閱讀:Vibe Coding時代,AI寫的程式誰把關?CodeAnt用「AI審AI」打進YC,拿下逾6千萬募資!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