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時代,AI寫的程式誰把關?CodeAnt用「AI審AI」打進YC,拿下逾6千萬募資!
Vibe Coding時代,AI寫的程式誰把關?CodeAnt用「AI審AI」打進YC,拿下逾6千萬募資!

用AI生成程式碼的「Vibe coding」興起後,工程師們的工作變輕鬆了嗎?那可不一定—— 這些AI寫出來的程式碼,到底誰來負責審核跟確認?

「現在最大的瓶頸,不是寫程式,而是審程式碼。」CodeAnt AI共同創辦人Amartya Jha這麼說。他們選擇不加入寫程式AI的紅海競爭,而是反其道而行,專做一套幫你審AI寫出來的程式碼的工具。

這個切入點,讓CodeAnt在2024年初入選矽谷加速器Y Combinator,並拿下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072萬元)種子輪募資。

AI寫程式讓工作變快了,卻也讓錯誤更難發現

現在許多工程師已經習慣與AI「協作」寫程式,這種模式在工程圈被戲稱為「Vibe Coding」。開發者只需輸入一段需求描述,AI便能自動生成數十甚至上百行程式碼。整個過程中,工程師不一定需要深入設計邏輯,反而更像是在旁協助、或充當AI的審查員。

CodeAnt觀察,現在開發者大約有20~30%的時間都花在Code Review(程式碼審查)上,但大多只是快速瀏覽。Amartya Jha坦言,「很多時候就是一句Looks good, just merge it,沒有真的看進去。」

而這樣的審查流程其實充滿漏洞。AI產生的程式碼看似無誤、語法正確,但裡頭可能藏有尚未檢查的資安風險、使用了已淘汰的函式庫,甚至邏輯設計本身就有問題,只是乍看之下「能跑就好」。

隨著AI產出的程式碼比例不斷上升,Code Review不再只是交付流程中的例行步驟,而是決定產品品質與穩定度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因此,「誰來審、怎麼審、審得夠不夠快」,成了每個開發團隊不得不面對的新難題,而這正是CodeAnt決定投入的核心問題。

CodeAnt的護城河:用AI審核AI,以及3萬筆自建資料

為了解決開發團隊在程式碼審查上的難題,CodeAnt打造了一套能真正「看懂」程式邏輯的AI審查平台。這不只是單純的語法檢查(Linter),而是進一步透過AST(抽象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技術,把整份程式碼拆解成邏輯結構,讓AI理解各段程式之間的關係,並能判斷邏輯錯誤、安全漏洞或命名方式是否合理。

而真正讓CodeAnt有別於其他競品的,是它背後那套超過3萬筆的自建規則資料庫,涵蓋各種可能的代碼提交(code commit)場景。這些不是從開源社群截取來的,而是團隊自己開發、驗證過的實戰經驗。「這是我們的原生IP。」Amartya Jha表示,「我們寫了自己的演算法,理解代碼的流程與風險區域,然後針對每種情況提出建議。」

這樣的能力,讓CodeAnt不只是指出錯誤,還能提供一鍵修復(one-click fix)選項,幫助開發者省下來回討論、改錯的時間,點一下就能直接修改好。整個流程也整合在GitHub、GitLab等主流開發平台上,當工程師送出修改(Pull Request,即請求合併到主程式碼)時,CodeAnt就會即時跳出協助審查,讓錯誤在上線前就被攔下來。

CodeAnt AI如何審查程式碼

此外,CodeAnt也支援企業建立自己的客製化規則。像印度最大線上藥局Tata 1mg,就在平台上設定了自家Python開發標準,讓AI每次在審查時都能自動對照這些內規進行檢查。這代表CodeAnt不只是「看得懂」程式碼,還能「照你家的方式來審」。

與其他AI審查工具相比,例如主打全自動判斷的CodeRabbit,或較傳統的靜態分析工具SonarSource,CodeAnt的技術核心在於它不只倚賴AI的直覺推論。許多競品會出現hallucination(AI幻覺錯誤)或大量誤報,CodeAnt則結合了AI與deterministic rules(確定性規則),先定好明確的審查底線,再交給AI視情境調整,大幅減少錯判與干擾。

也因為這些底層能力,CodeAnt不再只是個「工具」,而成為開發流程中可嵌入、可信賴的品質守門員。Amartya Jha說得坦白:「工程師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多AI幫忙寫程式,而是有一套能幫他們守住品質底線的審查員。」

從被拒絕到打入企業市場,正面迎戰AI的下一波挑戰

CodeAnt能走到今天,其實經歷過不少轉折。Amartya Jha與Chinmay Bharti在2023年於Entrepreneur First結識並創業,初次申請Y Combinator還被拒絕。他們沒有放棄,而是錄了一支45分鐘的影片詳細講解產品邏輯,最終獲得再次面試機會,並成功入選。

CodeAnt AI創辦人
左邊為共同創辦人Amartya Jha,右邊為共同創辦人Chinmay Bharti。

產品上線後,迅速打入企業市場。他們在2024年初就簽下Tata 1mg與Cipla(印度製藥巨頭)兩家付費客戶,證明這不只是demo產品,而是能被真正導入的工具。目前CodeAnt每月掃描超過5,000萬行程式碼、修復50萬個錯誤問題,已為開發團隊節省超過10萬小時的人工審查時間。

不過,下一步的挑戰也已在眼前。

隨著GitHub Copilot、Cursor等AI寫程式工具功能愈來愈完整,未來勢必會內建自己的Code Review(程式碼審查)功能。如果這些寫程式的AI開始自己「驗自己寫的東西」,外部審查平台如CodeAnt會不會被邊緣化?

對此Amartya Jha表示,他們已經開始進一步擴充平台定位,不只是審查錯誤,也進一步支援Security(資安)、Compliance(合規)、Audit(稽核)等多面向功能,朝企業級DevSecOps工具邁進。「我們不是為了補Copilot的缺,而是希望在開發流程中扮演『品質總管』的角色,真正保障可交付性。」Amartya Jha解釋。

延伸閱讀:面試趣創辦人再出擊!一篇Threads貼文燃起百人創業夢:為何想做「租屋版Google Map」?
物流業不換腦,十年後恐無路可退?專家:從基層到高層都需「強制升級」

參考資料:《AI Thority》《Entrepreneur India》《GlobeNewswire》《Unite AI》《AIM》Codeant AIY Combinator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作者詹蕙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