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有多有錢?根據中國信託銀行與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調查,2023年資產超過新台幣10億元的超級富豪有7000人,光是這群人掌握的財富就高達15兆元。
預估到2027年,資產規模上億的台灣人將有近14萬人。
瞄準這些富豪客戶的需求,中國信託銀行28日宣布,「家族辦公室服務」正式上線,並同時搭配推出「主動式投資諮詢服務」,將採邀約制,為資產規模5億元以上客戶提供相關服務。
「台灣這些高資產客群,通常都是上市櫃公司創業的第一代。」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台灣許多第一代創業家正面臨退休與交棒的人生階段,財富與股權傳承的相關需求與日俱增,現有銀行相關服務已無法完全滿足,也因此催生這套家族辦公室的服務架構。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自2024年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正是看見同樣的挑戰。
台灣從2013年起開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但仍有許多富豪將資金移往境外。過去20年來,亞洲家族辦公室發展,由香港與新加坡主導,兩地在稅制優惠與政策支持下,成功吸引包括台灣在內的大量資金。
究竟家族辦公室與私人銀行業務有什麼不同?作為財管大行的中信,又為什麼選在此時推出家族辦公室業務?
家族辦公室是什麼?與私人銀行有何不同?
私人銀行強調客製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可以視為升級版的財富管理,針對個人資產提供投資組合建議,也更看重績效與獲利。除了瑞銀等國際私銀以外,國內也有多家銀行已經提供私人銀行服務,例如中信銀在2017年就開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
至於在國外行之有年的「家族辦公室」,則是以家族為核心單位,在投資服務以外,提供更全面的法律、稅務與信託等服務,著重在資產及企業經營傳承。
「家族辦公室的需求更複雜,不只有跨境資產要處理,牽涉到二代股權與經營權分配時,家族成員身份也可能有不同國籍,就要解決跨國稅務問題。」楊淑惠強調,中信銀想找的是「對的客戶」,內部建立了一套KYC方法論,只有資產規模與需求複雜度達到一定門檻時,才會主動邀請進入家族辦公室服務平台。
透過整合跨國金融資源,中信銀目前有橫跨14國市場、370個據點,期待能洞察高資產客戶需求,從企業接班、股權規劃、資產管理與稅務規劃等角度提供整合服務。
相較香港、新加坡,台灣家族辦公室有優勢嗎?
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27日也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在銀行業務端,將成立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與OBU財管業務等3大任務工作坊。
童政彰指出,其中又以家族辦公室為核心推動業務,期待打造適合台灣發展的家族辦公室方案,協助本土銀行業務升級,也讓中小企業接班傳承更穩健。
金管會預計在7月開辦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目前已有35家業者表達進駐意願。楊淑惠表示,中信銀已提出申請,並預計結合國內外稅法相關資源,在專區內額外提供家族財富的永續規劃報告書,是目前國內其他分行沒有提供的服務。
不過,究竟在此時除了政策開放支持之外,中信銀推出家族辦公室,還有什麼優勢可以吸引台灣富豪將資金移回境內?
「有更多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主,還有留在台灣的不動產,只有我們才知道台灣法規可以怎麼處理安排。」楊淑惠指出,在家族辦公室正式上線前,中信銀前兩年已經透過「加值服務」方式,不收費向數十組客戶提供相關服務,試過水溫後發現國內確實有明確需求,在地化更是關鍵優勢。
中信銀行私人銀行處長楊子宏則觀察到,即使台灣企業佈局國際化,台灣仍是營運重要據點。因此,即便同一家族已在新加坡、倫敦設有家族辦公室,在台灣可能還有一筆需要成立家族辦公室管理的資產,境內外需求並不衝突。
他也進一步指出,特別是企業設立於台灣,在進行股權傳承與資產安排時,勢必仍須依循台灣的稅制與法規,這正是本土銀行在地服務不可取代的優勢所在。
隨著台灣高資產族群不斷成長,本土銀行能否搭上政策開放的順風車,打造具差異化的家族辦公室服務模式,成功吸引更多資產回流,仍有待持續觀察。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