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年受惠AI風潮,所到之處紛紛刮起「仁來瘋」。但近期一名傳記作家揭露,公開露面總是滿面春風的黃仁勳,其實內心充滿無處宣洩的負面情緒。
據《CNBC》報導,傳記作家史蒂芬.維特(Stephen Witt)曾貼身採訪黃仁勳6個小時,這次經歷也被他寫入採訪傳記《The Thinking Machine》當中。近日他透露,採訪過程最最讓他訝異的是,黃仁勳的動力來源於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
「黃仁勳最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他幾乎可說是被負面情緒所驅動。」 維特指出,「他的動力很大程度來自恐懼與愧疚:對失敗的恐懼、競爭的多疑,以及可能讓別人失望的愧疚。」
太常「感受痛苦」,壓力就是黃仁勳的燃料
按照黃仁勳的自述,他毫無疑問是個工作狂。他每天的行程是早上5、6點起床,便開始工作至闔眼,一週七天都是如此。「沒在工作時我會想著工作,工作時就全心投入。」黃仁勳去年4月與Stripe執行長派翠克.科里森(Patrick Collison)對談時指出。
然而結合維特所透露的內容,黃仁勳之所以埋首工作,很可能是源於做得不夠好的焦慮與恐懼。「黃仁勳是個非常有上進心的人,雖然這一切是因為他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努力。」維特表示,「我沒想到是這種狀況……事實上,當一切進展順利時,他也會坐立難安。」
世俗看法認為,快樂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但黃仁勳不認同這種說法,曾表示「你必須承受痛苦、奮鬥掙扎、努力嘗試,挑戰並克服艱難的任務,你才會真正重視自己所做的事。」
事實上,不同於那些極度熱愛工作的企業家,黃仁勳曾坦承,「我並不總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也不認為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但快樂並不是美好的一天的必要條件。我有時也會對公司不滿,但我永遠深愛著它。」
黃仁勳曾強調,想創造偉大事物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挑戰不容易的事不總是讓人樂在其中。也因為沒有非凡事物是能輕易實現的,「因此當我祝你們成就偉大時,換句話說就是,我祝你們經歷無數痛苦與折磨。」
或許也因為對自己的高要求,黃仁勳承認他是一位不好相處的老闆。他在接受《CBS新聞》採訪時被告知,員工認為他「要求高」、「完美主義」、「很難共事」,而黃仁勳欣然接受這些評價,「如果你想成就非凡,那本來就不容易。請大家繼續努力。」
與壓力共存,是邁向成功的條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黃仁勳曾分享他如何將自己的悲觀看法,化為成功的助力。去年3月,他在史丹佛大學演講中提到,他一直在為可能的失敗做準備、制定策略,這使得他得以跨越輝達成立三年就瀕臨倒閉的危機,「除非你能承受失敗,否則永遠不會嘗試,不嘗試就不會創新,不創新就無法成功。」
雖然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常被認為是不好的,不過《CNBC》提到,心理學家莉莎.達穆爾(Lisa Damour)指出,善加利用焦慮情緒同樣可以邁向成功,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研究中發現,壓力與焦慮確實可以幫助實現目標,同時還能提醒可能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黃仁勳來說,這種戒慎恐懼的心態,推動他不斷前進。「隨時可能失敗,落得顏面掃地──這種想法成為了他的動力來源。」維特表示。
資料來源:CNBC、CBS News、Hindustan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