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真實場域,讓科研成為推動美好社會的關鍵
2025鴻海科技獎獲獎者之一、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的黃怡靜,透過YOLO(You Only Look Once)演算法分析舌頭運動模式,進而預測吞嚥困難的風險,這項結合人工智慧與生醫工程的創新研究不僅可協助醫師提前診斷中風、高齡或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吞嚥障礙,還有潛力成為語言治療師的輔助工具,以及門診與居家照護的新解方。
「有別於著重清寒或學業成績的獎學金,鴻海科技獎關注的是科研的社會影響力,獲獎後,我不僅可以持續深化科研成果、還有機會將學術研究轉換成有益於產業與社會發展的解方。」黃怡靜如是說道。
2024鴻海科技獎得主之一、來自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的林國鈞也獲益良多。他開發的創新虹膜生物特徵辨識系統,在資安與身份驗證領域具有高度應用潛力,畢業後,更捨棄學校招聘、毅然而然加入鴻海研究院資安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以實務研究將科研轉換成可落地的資安防護機制。他說:「鴻海科技獎不僅給予高度支持,讓我可以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持續延伸、在鴻海研究院發揮所長,還可以進一步將科研轉換成對社會有益的產品服務,成就更多可能。」
黃怡靜、林國鈞並不是個案。鴻海教育基金會自2021年設立鴻海科技獎至今,短短5年吸引數百位碩士與博士生投件,支持98位青年研究者無後顧之憂的鑽研科研、持續創新,同時,也讓科技研究可以從學術論文走進真正場域,極大化科研的社會價值。
兩大關鍵,鴻海科技獎提供青年科研最需要的支援
鴻海科技獎有什麼特別?為什麼吸引許多海內外青年研究者投件?對台灣科技人才養成與科研創新能量深化有什麼幫助?
第一:評選機制著重科研落地潛力與社會影響力。
鴻海科技獎是為鼓勵台灣在海內外求學的碩博士生所設立的獎項。只要研究主題與電動車、機器人、數位健康醫療等三大主題,以及與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資安、量子計算、量子硬體,以及三電系統等技術有關,都可以來投件。有別於其他獎項是以學術影響力作為主要評選指標,鴻海科技獎是由評審們從「學術深度」、「技術能力」、「創新應用」、「未來潛力」等多個構面綜合遴選得獎論文,而這意味著:獲獎不僅是對科研的肯定,也有利於科研技術投入產業創新的腳步。
鴻海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巫俊毅認為:「鴻海科技獎只是一個起點,期許所有獲獎者可以持續探索、勇於實踐,讓創新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為國家與社會貢獻更多。」
第二:以完善機制深化科研能量與接軌產業。
鴻海科技獎除提供25萬獎勵金,更讓青年科研可以在過程中與鴻海研究院、相關領域高階主管,以及外部學者專家進行交流,以及獲得鴻海實習機會,藉此擴展視野、厚實科研能量,持續擴大科研影響力。
對此,2023鴻海科技獎得主、現為鴻海精密工業B事業群生醫訊號開發設計課數據科學家兼AI總監謝侑良十分認同的說:「科技研究不該只是學術論文,相反的,應該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在鴻海科技獎的支持下,我不僅能在企業內實踐所學,也有機會為產業與社會創造真正價值。」
謝侑良認為,一個成熟的、可以商業化的科研需要時間與經驗累積,也因如此,呼籲學弟妹及早展開行動,從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找出最感興趣的科研領域,然後,聚焦資源以放大價值。他建議:「若想爭取鴻海科技獎,研究方向不能侷限在學術發表,必須同步思考對應的產業應用與市場需求,設法在學術與產業中找到創新成功路徑。」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鴻海教育基金會除透過鴻海科技獎鼓勵青年科研,亦藉由系列活動讓科技教育向下扎根、完善科研人才生態鏈。例如,透過偏鄉國中AI研習營弭平城鄉科技教育差距,以及推廣量子跟AI入課讓學子盡早接觸、習得知識與做好準備,更好接軌未來世界。
科技驅動的黃金時代已至,鴻海透過串聯產學研的方式加速創新生態成形
從先進通訊、電動車、人工智慧到量子運算,可以清楚看到:科技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重塑世界樣貌,鴻海集團身為全球科技製造的領頭羊,不僅持續提升產品服務能量、透過跨界合作開發各種創新應用服務,旗下的鴻海教育基金會更攜手鴻海研究院共同打造人才培育、技術研發到應用實踐的完整創新鏈,持續發揮影響力。
對此,鴻海研究院院長李維斌面帶微笑地說:「鴻海科技獎的徵件數量雖不是非常大量,但因為學生都認為要有一定水準才敢來投件,因此,收到的都是頂會、頂刊認同的優秀論文,今年的21位得主也不乏來自台大、陽交大、清大、成大、約翰霍普金斯等國內外頂尖學府的碩博士生,展現新世代人才的研發能量,期許這些青年能以科研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共創智慧世界新樣貌。」
總的來說,鴻海科技獎不僅只是榮譽與獎金,更是促進產學對話、讓創新走入真實世界的關鍵平台,讓科研可以兼顧前瞻與落地,以創新技術成就未來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