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直播帶貨是真人銷售的逆襲?零售業缺工新解法:將「有人」銷售搬到線上
【觀點】直播帶貨是真人銷售的逆襲?零售業缺工新解法:將「有人」銷售搬到線上
2025.08.06 | 新零售

零售的銷售場景,正在大翻轉。傳統上,我們走進門市,店員銷售商品、協助結帳,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零售場景,將愈來愈少。

首先是電商帶來的第一波衝擊。原來,購物可以在家吹冷氣點一點就買好東西。這只是零售業場景突破的開始,電商帶來了OMO(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的推進,而OMO帶來了全通路銷售場景的多元展開。

但零售業,本質上就是2種:有人的銷售與無人的銷售。門市「有人」銷售,電商「無人」做銷售,是機器做銷售。只是,「有人」就一定在線下,「無人」一定在線上嗎?

在實體場域,自動販賣機也是一種無人的銷售,所以線下早已存在無人的銷售。其實電商也是一台自動販賣機:你自己選商品、加入購物車結帳。所以不管是有人、無人的銷售,線上線下的界線已打破。我們可以再多討論2個時下熱門的趨勢。

線上「有人」帶貨仍是大勢

直播購物是一個近年快速興起的銷售場景。它的全球市場在2025年將近200億美元,以年複合成長率33%持續增長。尤其是亞洲市場,份額占比約66%,增速最快。 直播占整體電商比重至2026年可達整體電商量體的10至20%。 直播這個銷售場景雖在線上,但卻是「有人」的銷售。除了真人直播,還有真人社群做銷售。

旗下有72個品牌的日本「.st」集團,透過「Staff Board店員穿搭」服務,讓上萬名店員透過各自的Instagram、X,發表自己穿搭品牌服飾的影音,分享給粉絲。消費者可透過社群私訊店員直接1對1互動,店員會線上引導粉絲,導購到品牌官網做線上購物。跟直播一樣,也都是有人的銷售,但卻都在「線上」發生。

讓寶藏銷售員能「大力表演」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是自助結帳。現在超商、超市能看到更多的自助結帳機台,有些品牌甚至會刻意引導消費者使用自助結帳機。

全球自助結帳機目前預估有120萬台,以年複合成長率13至15%成長。到2030年,預估市場規模可達135億美元。目前北美領先全球,40%的收銀機台為自助結帳,96%的超市設有自助結帳機。

自助結帳機在零售業,是緊跟在電商之後的,是門市數位轉型的重要環節。過去在門市,最關鍵的數位工具為POS機,POS仍要店員操作,而自助結帳機不需要店員。所以使用自助結帳機在賣場購物,是不是一種「無人」的銷售?

Self Checkout 自助結帳機
購物賣場裡,逐漸能看見自助無人結帳機。
圖/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black-girl-mask

自己到賣場推著購物車、自己從貨架上選東西,最後自助結帳,整個行為跟線上購物一模一樣。和自動販賣機一樣,「無人」已不一定只發生在線上。這些場景的發生,都是對應零售業的挑戰,特別是「人」這件事。因為「人」慢慢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如何好好善用人的優勢,會是零售銷售場景的關鍵思考點。

在2023年,全球有60多國進入人口負成長的循環,包括日本、韓國、台灣、歐洲等。現在許多門市都找不到店員。面對缺工挑戰,零售業的應對方式,就是擴大各種無人的銷售場景,像電商、自助結帳機等。

而有人的銷售場景,則留給那些厲害的真人銷售員。這些厲害的銷售者,變成品牌珍貴的資源,不能只把他們限制在1家門市的場域做銷售,應透過網路放大他們的能力。不管品牌自己有沒有跟上,本來銷售手腕高的櫃哥櫃姐或業務,早已掌握網路力量,透過LINE經營客人,這些都是一種有人的線上銷售場景的變形。

零售業不只是「虛實融合」,更進一步是「人機協作」。 無人自助結帳機雖可改善缺工問題,但偷竊問題嚴重,為傳統收銀機的3至4倍,在北美估計1年損失450億元。

為了改善偷竊問題,商場設計出自助結帳「區」,自助結帳機為主、真人協助(並監控)為輔。也就是1個人可與10台自助結帳機協作,機器在前、人在後。而美國跨國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的案例,則提供另外一種人機協作方式,是人在前、機器在後。

沃爾瑪提供一種AI Agent的服務,賦能150萬員工,每人都有1個AI助手,協助員工做任務管理、工作流程引導、協助做客戶服務等。讓所有員工都因為隨身AI的幫忙,提升個人作業效率。但主要提供客戶服務的還是真人,只是真人員工會轉頭問一下自己的AI Agent。

零售從線上、線下,到線上線下虛實融合,到接下來分成有人、無人,最後是人機協作。你習以為常的銷售場景正默默翻轉,零售業更多的可能正在展開。

延伸閱讀:全聯超便宜的背後:「寄售」費用大吃品牌利潤!一圖看懂上架全聯要多少錢?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