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AI溝通就像一場婚姻!從業務到研發,企業應學會「放下迷戀」
【觀點】與AI溝通就像一場婚姻!從業務到研發,企業應學會「放下迷戀」

我最近參加了《數位時代》AI Taiwan未來商務展,聆聽了許多講者對國際趨勢與企業內部實踐的洞見。

其中一名來自台灣金融業的代表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在AI應用的布局可說是內外兼顧: 對內強化員工能力,對外優化客戶體驗

對於不需大幅更動內部流程或整合自有資料的應用,他們選擇直接導入現成的生成式AI工具,提升員工效率與生產力。但對涉及敏感數據、須保密或高度專業的領域,他們則選擇自建模型,並採跨部門合作模式,由資訊部門與業務單位共同參與開發。

在企業內部專案的推動過程中,講者強調「溝通」是成敗關鍵 。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尤其是跨部門的協作方式。傳統談溝通,通常聚焦於會議效率、衝突處理或團隊建立。但AI驅動的工作環境中,「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已成為新的企業核心技能。

這不再是工程師的專屬任務,而是所有職能都要具備的基本能力。我深有同感。在AI快速演進的時代, 每位專業人士都應思考:如何讓AI幫我工作?該如何把經驗轉譯成AI能理解的語言?

回顧過去,我們推動內部AI專案時,通常涉及超過4個部門。首先是業務,他們掌握公司內部複雜的流程與政策;為了自動化這些流程,會請客服或人工處理團隊協助轉化為對客戶友善的內容。這些資料最終還要由研發部門技術轉換,如設計端產品、串接AI模型等。產品經理則負責整合需求、轉化為產品規格並協調執行。這種傳統模式雖有效,但面對生成式AI新需求時,開始顯露出限制。

以我們的跨國團隊為例:業務在倫敦,客服在特拉維夫,產品經理在洛杉磯,研發在台灣。這樣的組合在過去運作良好,但進入生成式AI時代後,一切變得複雜且缺乏效率。

首先,業務單位難以清楚說明邏輯與細節,導致產品經理只能提出模糊的需求。研發在撰寫prompt(提示詞)時,因缺乏商業脈絡,常被打回重寫。另一方面,數據註解與驗證流程也出現斷層——客服雖完成處理,但成果與業務期待不一致,造成版本混亂與進度延宕。

AI-First大風吹,眾部門角色再造

因此,我們嘗試開發一套工具,讓業務部門能直接將自身邏輯與政策轉為prompt;客服團隊則以labeling工具生成use case。我們再將這些結果放入同一套系統中驗證,確認其可行性。同時,研發團隊也為業務部門提供多種分析工具,幫助他們掌握自身處理是否準確與執行品質。研發的角色也轉變為選擇最佳模型,平衡速度、成本與可擴展性,並協助工具部署至產品線。

這樣的流程中,產品經理也有了新角色。他們不只是需求與工程間的「翻譯」,更可以主動運用AI工具進行市場研究、原型設計與使用者回饋分析。他們須具備AI-First思維,專注策略與創意,讓產品更貼近使用者需求,並善用AI提供的insight,優化產品。這讓他們更能掌握全貌,也能在產品與技術之間扮演真正的橋梁。

Spotify人資長朗德斯多(Anna Lundström)與產品長近期發起一項內部倡議,邀請所有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探索與運用AI工具與語言。 這就是AI的民主化——透過降低使用門檻,讓 AI的實驗與應用成為企業DNA的一部分。

不過,「AI溝通」的方式也在快速演進,它不像學英文只靠多讀、多背單字就好。與AI互動更像一種正被重新定義的語言藝術。Prompting技術每天在進化,從單一文字輸入邁向更結構化、多模態,並強調互動式思維引導的新階段。因此,我們邀請業務團隊來台舉辦工作坊,了解最新Prompting發展趨勢與應用場景。

我也想提醒大家: AI Prompting與大語言模型(LLM)不能解決所有商業難題 。我曾看過同事為了準確度,進行超過50次微調;我們也與UCLA的團隊合作,嘗試各種prompt技術,試圖找出問題根源。結論是:當商業問題過於複雜或內部邏輯相互矛盾時,LLM不是萬能的超級英雄。 這時我們反而要簡化問題、重新檢視流程。 如果確認複雜性無可避免,那麼真正該介入解決問題的,往往不是LLM,而是人類本身。有時,我們必須學會放下對LLM的過度期待與迷戀。

與機器溝通就像一段長期關係——其實更像婚姻。說實話,我們的另一半(大語言模型)才是那個日新月異、瘋狂進化的一方!若我們決定攜手前行,就得不斷學習,否則有一天,它可能突然說一種我們聽不懂的語言,而我們只能尷尬地在一旁微笑。要維持這段數位戀情,我們得隨時調整自己,甚至偶爾上個「提示語婚姻諮詢課」。

對企業而言,持續提供員工培訓與工作坊,不僅能讓大家掌握AI發展,也能提升與AI的溝通力,這才是確保業務永續發展的關鍵途徑。

延伸閱讀:綠領工作大爆發!職缺8年激增2.7倍:近60%不限科系與年資,文組生有望「轉生科技業」?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