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AI不會取代你,但恐讓大腦「變懶」!如何避免創意與思維退化?
【觀點】AI不會取代你,但恐讓大腦「變懶」!如何避免創意與思維退化?

AI這件事情,現在是全世界的焦慮與興奮來源,在我所在的廣告傳播行銷行業也不可免。分享一些最近在想的3個大哉問,給大家參考。

問題1:AI到底會取代什麼?

黃仁勳最近接受CNN採訪時說:「 如果世界沒有新創意,AI帶來的生產力才可能造成失業。 」AI淘汰的是缺乏創意、無法提問、思路僵化的人,以及懶得學習,純把和AI當成答案機的人。

前陣子看到MIT媒體實驗室的一份調查報告短評,據稱研究了波士頓區54名18到39歲受訪者,給他們戴上EEG(腦電圖)來監測腦部活動。研究員把人分成3組,要求他們寫幾篇SAT的論述:第1組用ChatGPT輔助寫作、第2組用Google 搜尋引擎來輔助、第3組則什麼工具都不給。

測試結果顯示,使用ChatGPT的這組人在寫作時的大腦腦波活動明顯最低,他們在大腦神經連結、語言和行為等表現的活躍程度都低於其他組。在幾個月的觀察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組人最容易直接把ChatGPT的回答貼在論文裡:表現出明顯的大腦「變懶」現象。對較年輕的受訪者,這種腦部活動的變化影響更大。

所以主持這項計畫的作者Nataliya Kosmyna決定在尚未經過嚴謹的Peer Review的狀況下,先行發布這一觀察結果,因為AI對還在發展階段的年輕大腦,影響最大。

這種「大腦外包」(brain outsourcing)的習慣,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質。 大腦的使用,能讓神經元連結,提高大腦的靈活度和適應力,以及大腦與身體的連結,這是人類進化的重點活動之一。如果人類的大腦使用率持續下降,我擔憂這才是我們最終會被AI取代的根本原因。

我相信AI可以幫助每個人都變成更有效的思考者和創造者,但你得有意識地去學習,用AI訓練和精進自己的大腦,才能與AI人機協奏,共譜未來。

黃仁勳 stripe活動.jpg
黃仁勳認為,如果世界沒有新創意,AI帶來的生產力才可能造成失業。
圖/ YouTube

問題2:如何確保AI的透明與公平性?

MIT一份研究顯示,72%的使用者認為AI推薦比搜尋引擎更「中立專業」,但我們也看到足夠多案例,AI變成詐騙和以假亂真的工具。在下一個階段,人工智慧的應用,必須要求企業和政府要有更高的原則和標準,來確保AI的透明性與公平性。因此我們非常支持經由立法來規範行為,促進信任。

今年,電通成為全球首家加入歐盟人工智慧協議(EU AI Pact)的行銷與廣告控股公司。該協議由歐盟委員會推動,旨在為《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的實施做準備,目前已有130多家國際企業(Adobe、Google、Mastercard等)簽署。 我們希望,通過合規且創新的AI解決方案,建立安全與信任的客戶關係,推動負責任的AI發展,與政府、行業和社會合作,構建可信的數字生態。

問題3:AI時代,創意與行銷行業的現在和未來是什麼?

廣告與行銷,是藉由不斷創新想法、創造差異的行業,AI的崛起,創造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對從業人員而言,我們不再只是在人與產業的生態系中,協作創造新的定位可能性,更需要學會與AI協奏,共同創造效率和未來。

廣告與行銷行業的本質是「創意引領(Idea-led)」而非「技術引領(Technology-led)」。根據電通創意(Dentsu Creative)發布的年度CMO研究報告,83%的行銷人員同意創意概念可以推動業務增長。

不過也有愈來愈多的行銷人員認為生成式AI,有機會慢慢與人類想像力相媲美。

在2023年的研究中,有75%的行銷負責人認為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在創意方面與人類智慧競爭,而在2024年的報告中,這一比率顯著下降至65%。

同樣,去年研究顯示,67%的行銷人員認為人工智慧永遠無法製作出「真正打動人」的廣告,而最新報告中這一比率降至49%。

在實務的執行上,運用GenAI能快速生成海量內容增強製作效率,不論是自主開發的工具,或與Adobe合作的解決方案。

品牌行銷長雖然認可合作內容供給平台已證實的效率,卻也擔憂這可能導致產出更多平淡無奇、缺乏效果的內容,最終反而加劇製作浪費。AI演算法會根據讀者偏好推送內容,強化了個人化體驗,卻也讓大家困在同質化的內容中,讓品牌更難創造差異。 在這個由AI和演算法領軍的時代,81%的行銷長認為創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創意工程師、演算法玩家、超級PD崛起

要創造顛覆的創意,所有的創意人員都應該轉型為 Idea Engineer(創意工程師) 。了解如何運用技術和AI,洞察愈來愈細分的受眾群體,更快速地想出新創意並有效創造文化和商業的影響力。

行銷企畫人員,則需要具備 Algorithm Gamer(演算法玩家) 的能力。他們要理解媒體生態系中的演算法結構,逆向解析平台推薦機制,確保品牌內容突破演算法限制,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建立品牌。

業務人員更要變成 Super Producer(超級製作人) ,才能在人機協作的新流程中,創造出最有效率、可評量、且有差異性的商業解決方案。

不要把你的大腦外包,不要允許AI變成你的創意總監。擁抱AI,讓它成為你思考及評估創意解決方案時的完美副機長(co-pilot)。人機協奏,共譜未來。

延伸閱讀:Perplexity是資料小偷?Cloudflare揭「偽裝Chrome爬蟲」,每日狂送逾2千萬次請求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