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楊先生1年前為了拉開打架的寵物狗,不慎後腦著地重摔,在1個月後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的情形,急診後確診為「硬腦膜下出血」。
按照醫學常理,經歷如此重創,楊先生的腦功能很可能急遽衰退。然而今年1月的檢測報告顯示了出乎意料的結果——他的「腦年齡」非但沒有衰老,反而比2年前年輕了近3歲。
在意外發生前,楊先生就積極地為他的大腦「儲蓄」。他力行地中海飲食,維持規律運動,讓大腦比一般同齡人更強健。而「逆轉腦齡」的背後,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與其團隊,透過AI與腦科學整合,所開創的新路徑。
這對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而言,是新穎的概念:大腦的老化,不僅可以煞車,甚至有機會逆轉。
AI告訴你:你的大腦幾歲了?
曾文毅過去30年投身腦影像、神經科學與放射物理領域,研發許多磁振造影(MRI)的臨床應用,而他還有一個身分——喜劇演員曾博恩的父親。
提起令人驕傲的兒子,他笑說,「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要讓眾人快樂,他是用講笑話的方法讓眾人快樂,而我是努力讓大家的腦更年輕更健康而得到快樂。」
曾文毅在退休之際,發現周遭親友面對老化都有2個恐懼:「究竟大腦距離失智還有多遠」以及「要怎麼樣預防失智」。
因此,他在2017年創立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致力於研發腦齡技術,讓人們能夠了解腦健康狀態和罹患失智症風險。
「正常人的神經纖維束,非常地美麗、非常地整齊,有一個自然的次序。」曾文毅解釋,MRI影像對比之下,失智病人的神經纖維束會呈現雜亂或是斷裂狀況,這在過去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判斷,於是他想:「是不是能用一個量化的指標,把它呈現出來?」
曾文毅從AI找到了答案。上頂團隊蒐集千位35~85歲健康人士的腦部數據,訓練「腦神經年齡檢查」AI模型。當輸入新受測者的核磁共振資料,AI就能比對龐大資料庫,精準預測出他的大腦相當於幾歲的健康狀態——這就是「腦年齡」。
不只算命,更要解命:用「愛腦」生活逆轉腦齡
腦年齡反映了大腦的健康存量,也是曾文毅口中的「科學算命」。他分享,客戶之中有一對結縭超過60載的老夫妻,先生90歲、太太85歲,若從傳統的核磁共振影像來看,兩人的大腦並無二致——就是典型的、隨著歲月自然萎縮的樣貌。
然而,「腦神經年齡檢查」判讀發現熱愛學習、社交活躍的先生,腦年齡只有87.6歲,且認知功能網絡都健康;然而長期為家計操勞、壓力纏身的太太,腦年齡卻已高達98.7歲。
這讓曾文毅認知到,如果從運動、飲食和睡眠上建立好的生活型態,加上社交、認知刺激和紓壓活動,有可能讓腦齡逆轉。
因此,曾文毅要做的不只是用AI為大腦「算命」,也要教導大眾如何靠自己,為大腦「解命」。
今年7月,曾文毅創設的「愛腦中心」開始試營運。以智慧科學健身器材提供體能訓練,輔以腦力認知訓練和正念課程,「愛腦中心」要將曾文毅的腦科學研究,轉化為一套具體的行動指南。
曾文毅自己就是這套指南的最佳代言人。他在2018年、61歲時檢測腦齡,發現與失智最相關的事件記憶網絡,比實際年齡老了8.5歲,「那時候我就提高警覺,改變我的生活形態。」
曾文毅除了增加運動量、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自律每天一定要睡滿7~8小時,1年半後重新檢測,成功讓事件記憶網絡的數值重回正常。
「腦齡愈健康、愈好,即使將來遇到腦部疾病,也可以承受得了、更快地復原。」曾文毅也分享「每天走7,000步、每餐吃7分飽和每晚睡7小時」的「777心法」,希望每個人都能照顧腦齡,讓「愛腦」成為一種新的生活典範。
延伸閱讀:
急性血癌有解!盧冠達用「程式碼」寫救命藥方:盧家父子檔,如何從晶圓造山到生醫?
醫療AI國家隊來了!工研院揪團成立「MedBobi 2.0」平台,為何它能解放醫師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