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癌有解!盧冠達用「程式碼」寫救命藥方:盧家父子檔,如何從晶圓造山到生醫?
急性血癌有解!盧冠達用「程式碼」寫救命藥方:盧家父子檔,如何從晶圓造山到生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800多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新增病例,並且在過去15年間,病患人數持續增長。如今,這項被視為「最難纏」的血癌有了新的解方——美國生物技術公司Senti Bio研發新的細胞療法,成功在數名病患身上取得正面治療成效。

帶著突破性的細胞治療技術,Senti Bio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盧冠達這次回台灣行程滿檔,而且在各個與醫學和生醫界交流的場合上,72歲的父親、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都隨行在側。

兒子在台上簡報,盧超群聽得最專注,提問也是一題接著一題,突然才想起來和與會者解釋:「Tim(盧冠達)平時在美國太忙了!我們也很難得聊這些!」

盧冠達帶著團隊研發的新技術,主要適用在幾近「無藥可醫」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復發病患。4月底,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在年會上公布Senti Bio細胞療法的1期臨床試驗結果, 可受評估的7例AML患者中,有4例完全緩解、沒有殘留病灶,追蹤時間超過8個月,其中3位患者隨後成功接受了骨髓移植。

AML惡化速度快而且治療困難,盧冠達表示,血癌和實體腫瘤不同、很難找出施打藥物的乾淨靶點,若是僅以現有藥物治療,大概有60%的病患會再復發,發病後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5~6個月。

而Senti Bio以「邏輯閘(Logic-Gated)」基因電路技術,改寫免疫細胞的基因,讓細胞消滅癌細胞的同時,避免傷害到正常細胞。 簡單來說,就是為免疫細胞內建導航系統,讓它們能找對癌細胞攻擊。

senti bio細胞療法
圖/ Senti Bio

電機腦改寫基因,將程式碼變成治癒細胞的藥方

「我從小就對寫程式很有興趣。」能將電腦工程融合生物醫學,盧冠達最早啟蒙來自小時候父親從IBM帶回家的原型電腦,盧冠達經常動手玩,到後來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求學,他很自然地主修電機與計算科學。

在波士頓,盧冠達恰好碰上規模盛大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見證人類基因定序的壯闊工程,盧冠達感觸很深,「發現生物這個東西很奧妙,而且很有機會用程式設計的方式去改變、了解生物。」

於是,盧冠達轉了一個彎、另闢蹊徑,繼續攻讀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最後投身合成生物學領域,先後參與創業8家公司,其中有一路到第3期臨床試驗時,可惜以失敗收場的案例,第8家公司Senti Bio,則成功在2022年上市美股那斯達克(NASDAQ)。

最新發佈的技術,背後思維其實援引半導體的邏輯閘概念,同樣的工程技術應用在半導體能夠控制電路方向,用在細胞治療領域,則是改寫細胞裡的DNA或者細胞蛋白。

盧冠達表示,DNA定序和合成技術在過去20多年有爆發性的成長,出現類似半導體效能提升、成本下降的「摩爾定律」,並且有許多技術都來自半導體,創造了很大的新機會,「因為有這些技術,讓我們可能快速地了解細胞裡面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疾病會發生,找到新的目標,或者設計出新的藥。」

從晶圓到基因,兩代工程師接力「造山」

技術的交融,也因此讓半導體成為盧家父子的共同語言。在盧冠達的童年記憶裡,父親和同輩企業家總是為創業公司忙得焦頭爛額,還歷經不少起落,「小時候不太了解,可是回想看著科學園區這樣成長的過程,其實讓我感覺到投入新的公司或者研究,都會有風險。」盧冠達表示,從父親身上他了解到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下一次再做得更好。

盧超群於1990年間辭任美國IBM工作,回台參與國家次微米計畫並創立鈺創科技,他與工研院共同開發出台灣第一片8吋晶圓,和現任封測廠欣銓董事長的哥哥盧志遠一起,堪稱台灣半導體界的龍兄虎弟。

即將上映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裡,在最關鍵的年代,打造半導體晶片這座「護國神山」的推手一字排開,少不了盧家兄弟的身影。

而當年跟著回台灣的盧冠達,還是個9歲孩童,在父親身後,他看見整個科學園區、連帶著半導體世界構築起來。

35年過去,造山的偉業還受到傳頌,當年的主角盧超群則看見下一代的新生機,他說盧冠達的生意碰上不一樣的人,就有不同的治療內容, 「所以他的成長機會大概是半導體的100倍。」

只是和盧超群當年篳路藍縷一樣,盧冠達要抓住生物科技百倍的成長機會,同樣面對賭注一般的風險,「不管你的技術和想法多好,或者募了多少錢, 一個新藥開發的過程,可能低於10%會成功,」盧冠達表示,人體的臨床治療會遇到許多想像不到的困難,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做出一種藥就已經非常快樂,而且貢獻也非常大,我們也是朝這種想法吧。」

不投資、不接班,新世代有自己的夢

開發新療法不只風險高,從研究到臨床試驗都耗費大筆資金,甫完成第1期臨床試驗的Senti Bio,距離新藥上市還有好一段路要走。問及盧超群有沒有開一張支票為兒子撐腰,「我太太一直想這樣做,但是我沒這樣做。」他笑著說。

同樣地,找兒子回台灣接班鈺創,盧超群也是「想過,但是不可能要做」,他說科技業追求創新,還有實現自己跟對社會的價值,「很難要求下一代回來傳承、循前人的路徑,即使他真的回來做半導體,也是用鈺創的基礎去做比我更好的事,但是我不會這樣要求。」

不過,把時光的皺褶攤平,在半導體和生技兩條看似平行的道路上,盧超群看見奇妙的相似,「我感覺Tim的價值居然跟我和盧志遠在奮鬥的差不多,」1990年,盧家兄弟打造「次微米的夢」,挑戰將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跟邏輯晶片整合,盧超群欣慰兒子如今也選擇最難醫治的血癌,「他要做一個最難的,做成功了,恭喜,再慢慢幫人類改善比較不難的!」

過去,盧冠達在台灣是以「盧超群的兒子」被認識,這一回相反過來,盧超群堅持做「盧冠達的爸爸」這個角色,把光環都聚焦在兒子身上,對著盧冠達,言語間也盡是驕傲: 「我只能用半導體讓大家玩Game,你能讓4人活命就已經比我偉大!」

延伸閱讀:護理師忙什麼?鴻海揪過勞關鍵:拿藥、送檢體⋯佔50%時間,Nurabot如何神助攻?
人形機器人,會是長照最佳解嗎?旋轉、跳躍⋯能跳舞的機器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