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和GU,這兩個在許多人逛街清單上並肩出現的品牌,人們定期「巡田水」逛逛新品、看看哪些外套褲子又打折降價,然而,這兩個經常被擺在一起比較的品牌,究竟有什麼不同?
UNIQLO的「減法美學」與GU的「加法時尚」
UNIQLO和GU兩個姊妹品牌同屬迅銷集團,雖然都強調平價時尚,但在品牌定位、目標客群上各有側重。
UNIQLO 以「LifeWear服適人生」的品牌理念聞名,主打 「機能」和「實用」,注重基本款、舒適度、高機能性的日常百搭服飾,像是夏季的AIRism涼感衣,或是使用較高品質的天然材料(如純棉、麻、羊毛)等,從學生到上班族,甚至銀髮族,各年齡層都能吸引不同需求的顧客群。
而相較於UNIQLO的穩重實用路線,GU則以「讓時尚更自由」的品牌精神,品牌名稱取自日文「自由」的諧音,強調年輕、潮流與多變化,設計趨向最新、最流行的版型,讓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輕鬆嘗試當季潮流,鎖定追求流行的Z世代、Y2K世代等年輕族群。
也正因為GU的價格區間比UNIQLO來得低,許多消費者會感覺GU的材質比UNIQLO差。對此,官方並沒有直接表明品質優劣,而是將兩者的差異歸結於不同的品牌理念和策略。
UNIQLO重視材質的耐用性和機能性,讓衣服能長久陪伴消費者;GU則聚焦於設計感和款式多樣化,滿足消費者追求新鮮感、快速更換衣物的需求 。
例如,被譽為「新一代神褲」的Barrel Leg 錐形牛仔褲,在2024年推出即暴紅,在日台兩地都賣到缺貨;熱銷商品如Heat Padded 夾層外套、Soft Nylon Shoulder Bag系列追星包等都呼應了GU的策略,透過精準掌握流行趨勢來創造價值,而非單純犧牲品質。
一條牛仔褲曝營運短板,GU逆轉庫存危機成「爆款製造機」
另一方面,GU低價策略的濫觴,從2009 年的一場「庫存危機」能看出蛛絲馬跡,導火線是 GU 在日本發售的一款990 日元原色單寧牛仔褲。
這款極低價格的牛仔褲在開賣初期曾掀起搶購熱潮,GU也預期將成為未來爆款而大量生產囤貨。然而,熱潮過後,需求迅速下降導致商品積壓,形成嚴重的庫存危機。
品牌策略方面,GU當時試圖複製姊妹品牌UNIQLO的模式,推出了多達數千種商品,導致庫存管理混亂,且因缺乏獨特賣點、品牌定位模糊,曾一度被市場貼上「平價版UNIQLO」的標籤,失去自己的靈魂。
直到2011年,GU在新任領導人柚木治上台,進行大刀闊斧的減法改革,果斷大幅精簡商品種類(SKU),將資源集中於開發當季最流行、極具市場話題性的「爆款」單品,不僅提高了生產和供應鏈的效率,也讓GU能在不犧牲核心品質的前提下,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
這場危機的轉變,也讓GU的品牌定位從「平價基本款」轉變為「流行快時尚」,靠差異化崛起搖身「爆款製造機」,走出一條與UNIQLO不同的成長曲線。
MIT也參一咖!這家代工廠如何收服UNIQLO母公司?
當你穿上UNIQLO或GU的衣服時,可能沒想到你手中的服飾,其實和台灣有著深厚的淵源。
翻開迅銷集團全球長期供應商名單,一個來自台灣的名字「聚陽」名列其中。
聚陽是全球前五大的成衣代工廠之一,靠著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 的商業模式,在越南、印尼、柬埔寨、菲律賓等國設有生產基地,能夠依客戶需求彈性調整產線及規模,並分散營運風險。
也就是說,雖然你衣服上的產地標籤可能寫著「越南製造」或「印尼製造」,但從最初的設計打樣、布料開發,到整個供應鏈的策略管理,都由台灣的專業團隊負責。
高度彈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加上以流行時尚服飾產品組合起家的優勢,讓聚陽能快速因應GU快時尚對「爆款」的急單需求,也能穩定供應UNIQLO對基本款的大量訂單。
GU得以用較低的價格提供具備一定品質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使用了與 UNIQLO 相似的供應鏈,透過迅銷集團採購及生產實力維持品質,在快速追隨流行趨勢的同時,依然能守住品質底線。
延伸閱讀:大全聯8月起掰了LINE PAY、街口!全支付3%回饋也喊停,會員權益異動一次看
專訪|與LINE Pay分手倒數180天,一卡通總經理:iPASS MONEY要解放雙手、穿自己的鞋
本文不開放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