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於8月23日登場,台灣使用核能發電已長達47年,今年5月最後一部核三廠2號機正式除役,核能發電歸零。今年5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核電廠可延役最長20年,若此次公投案通過,且主管機關確認核三廠無安全疑慮,台灣核電將起死回生。
距離重啟公投僅剩不到三週,中選會舉辦5場電視直播辯論會,首場於今天8月7日下午登場,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代表反方、核能學者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代表正方,這次重啟核三公投提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數位時代》整理正反方主要論點,帶讀者快速掌握核三重啟公投首場說明會究竟說了什麼:
正方主要論點:
1.核能安全存量遠超燃煤、天然氣可達3年
2.核能可幫助台電解決虧損問題
3.核三耐震遠超101,核廢料存放不是問題
反方主要論點
1.核能公投程序不合理
2.沒有核能,台電備轉容量仍足夠用
3.核能機組非靜態擺放,調度維修需時間
核能安全存量遠超燃煤、天然氣是國安底線,葉宗洸:台灣至少要有1座核電廠
「維持我們的國家能源安全,變得非常重要!」辯論一開始,正方代表葉宗洸便單刀直入,將核電議題提升至國家安全的戰略層級。
葉宗洸在第一輪發言表示,當前台灣電力結構的最大問題,在於能源過度依賴進口。根據他指出的數據,台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代表需要確保台灣能源供給足夠充足,但現階段台灣能源安全存量,像是政府發展重點天然氣安全存量僅7至12天、燃煤發電36天,唯有核能發電儲存量可以達到18至36個月。
「在天然資源匱乏的條件底下,我們是不是應該要使用安全存量比較高的發電方式?」葉宗洸反問。同時他引用美國海軍情報局前指揮官史都德曼(Mike Studeman)的說法,指出國際已經看清台灣能源的脆弱性,建議至少保留1座核電廠,做為軍事指揮、醫療體系等在戰爭發生時的能源保底。
除了國安的論述外,葉宗洸也抨擊當前的能源政策,直指其導致台電鉅額虧損的元兇。他估算指出,若讓核二、核三延役,每度電僅約1.5元的低廉成本,每年能替台電增加約600億元收入,幾年下來即可填補台電高達4229億元的累計虧損。他表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如基隆四接站要到2030年後才能供電,緩不濟急,「政府不讓台電用便宜核電,卻逼它高價買綠電,轉而向全民收費,這真的公平嗎?」。
至於大家最擔心地震帶影響核能安全的問題,葉宗洸進一步解釋,核三廠的耐震能力(0.72g)遠超台北101,甚至是台北101的兩倍。而棘手的核廢料,他則提出成熟的乾式貯存技術與可將廢料再利用的第四代核能技術作為解方。
安全非口號,曾文生:現在就進行核能公投程序不合理
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以審慎穩重的口吻提醒大眾:核電延役,絕非一紙公投可以輕易解決。
「確認無安全疑慮這件事,到底要怎麼做到?」曾文生一開場強調,核電延役必須依照法規程序,進行結構安全評估、設備老化測試、風險分析等一連串科學檢驗,由主管機關確認安全無虞,這樣的結論,有沒有任何殘留風險,這才是真正需要公投的關鍵,而非先投票、後補證明。
曾文生認為,當前公投最大的問題在於「程序錯置」。一個負責任的民主程序,應該是台電作為操作者,依據法規完成所有嚴謹的科學安檢,再由主管機關核安會進行審查,「是在有科學的完整檢測之後來邀請國人做決定,還是在現在就先做出決定?」他認為,在專業評估報告出爐前就進行投票,不僅不符合程序理性,也對必須在第一線承擔風險的台電同仁不公平。
關於台灣供電是否充足的廣泛質疑,曾文生則引述數據回應。他表示,回顧過去,台灣全年備轉容量最低的狀況,實則發生在2016及2017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核電機組尚在役,但備轉容量低於6%的供電警戒日數卻多達100天。
反觀近三年,在日尖峰時段,備轉容量低於6%的情況已近乎絕跡,即便是夜尖峰時段,全年發生天數也降至10天以下。他藉此對比,說明當前的供電穩定性,若從數據來看,並未比核電時代更加脆弱。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回應,重啟核三在程序上緩不濟急,因燃料採購與安檢需耗費大量時間。他並指出,數據顯示近年國內供電穩定,無系統性缺電問題,且隨著大潭、興達等新燃氣機組將陸續上線,未來的供電能力已有妥善規劃。
隨著823投票日即將到來,這場關於「要不要重啟核電」更趨白熱化。對台灣而言,是否應該在科學檢驗後再行投票?或是是否優先穩住能源安全再談轉型?這些問題,終將由全民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