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前英特爾工程師Varun Gupta竊取商業機密,並利用其跳槽至微軟,協助新東家在處理器採購談判中取得優勢,遭判兩年緩刑及罰款34,472美元(約為新台幣103萬元)。
重點二:Gupta於離職前,從英特爾下載約4,000份含有定價策略等機密檔案,並於加入微軟後,在雙方晶片採購談判中多次使用相關資料。
重點三:法院認定Gupta未將機密販售或用於個人獲利,但其行為已造成職涯終結及名譽損失,英特爾亦曾提起民事訴訟並獲得40,000美元(約新台幣120萬元)和解金。
一名曾在晶片巨擘英特爾(Intel)任職十年的前工程師Varun Gupta,因離職前竊取數千份公司商業機密文件,並以此作為籌碼成功跳槽至微軟(Microsoft)而遭到起訴。美國聯邦法院於8月12日宣判其須接受兩年緩刑,並支付34,472美元罰款。
Gupta於2020年1月離職前,將約4,000份含有英特爾定價策略、客戶分析與競爭對手資料等機密文件,從公司電腦下載至個人硬碟。離職後,他在微軟任職期間,於雙方晶片採購談判中多次接觸並利用這些文件,甚至將部分資料轉存至微軟配發的工作電腦。
根據法庭文件,這些機密不僅成為他獲得微軟職位的敲門磚,更直接被用於有利於微軟的商業談判中,顯示其行為對英特爾商業利益構成實質威脅;Gupta於2024年12月遭正式起訴,2025年2月認罪。
挨罰「34,472美元」藏法官懲戒巧思
在法庭審理期間,聯邦助理檢察官William Narus指控Gupta的行為是有預謀且重複性的,嚴重濫用其職權,因此求處八個月的有期徒刑;然而,辯護律師David Angeli則將其行為描述為「嚴重的判斷失誤」,並強調Gupta已因本案永久失去在科技業高層任職的機會,且先前已支付40,000美元與英特爾達成民事訴訟和解,作為減刑的考量。
聯邦地方法院法官Amy Baggio在權衡控辯雙方立場後,做出了最終裁決。她認為,此案的公開審理已讓Gupta的聲譽受到嚴重且長遠的打擊,這本身就是一種懲罰。因此,她決定給予其兩年緩刑,但同時處以一筆「特殊金額」的罰款。
這筆34,472美元的罰金,其金額恰好等同於Gupta僥倖躲過的八個月聯邦監禁所需成本,藉此強調其罪行的嚴重性不僅是一時的過失。判決命令Gupta在返回法國前必須全額繳清罰款。
告別矽谷!他赴法開啟第二人生
英特爾在案發後展開內部調查,並與微軟合作追查資料流向。雖然Gupta未涉及間諜或商業破壞,但其利用前東家機密於新職場談判,已對產業誠信及競爭公平性產生警示。英特爾在調查過程中支出約280,000美元(約新台幣840萬元)律師費。
法院判決雖未要求Gupta賠償全部損失,但已明確要求其不得再使用或洩露任何英特爾機密資訊,並警告違者將面臨更重罰則。此案成為科技圈員工轉職、商業機密管理的典型案例,對企業與個人皆具高度警示意義。
至於事主Gupta,據悉已與家人在法國展開新生活,正攻讀葡萄園管理相關學位,計畫未來在葡萄酒行業擔任技術總監,徹底告別過去的矽谷生涯。
資料來源:Tom's Hardware、oregonliv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